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中共闽西“一大”以来,傅柏翠与闽西特委一些领导人意见相左,特别是傅柏翠曾崇拜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十分欣赏“改良思想”、“大同思想”,主张“耕者有其田”、“天下大同”;加之受苏联农业合作化的影响,坚持要在家乡组织农村共产团搞集体农业试验,遭到特委反对。性格爽直的傅心中不悦,采取了消极回避的处事态度,留在家乡消闲  相似文献   

2.
肖唐镖  郭少琴  陈帅 《求实》2004,(11):88-91
围绕“城乡统筹与农村发展”、“农村基层政权与村级治理”、“农村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公共物品供给”、“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专题 ,众多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展开了自由而热烈的研讨。目前 ,尽管有关“三农”的新政策已在发挥效应 ,但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农民权利保障和收入增长的形势不容乐观 ,农村资源与环境的保障依然形势严峻 ,“三农”问题的地区差同样值得重视。尤为重要的是 ,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农”问题的体制、理念与机制根源尚未被真正触及。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日益严重的问题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从体制、理念和机制上着眼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阎长贵 《党史博览》2012,(11):54-56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在农村长期推行极左政策,大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一手高指标,一手右倾帽”,导致严重的“五风”错误(即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造成农业和畜牧业大减产,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今后20到50年间,要把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于是,一幅“既拥有现代生活,又置身田园风光”的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梦境般呈现在人们眼前。于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原本虽不陌生、但却有些遥远的词汇,在一夜之间忽然成为民众公共话题,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一个共同的全球化视野下的梦想激动着。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3,(8)
根据土地等资源占有情况,将农民划分为利益取向、关系重心、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各异的不同阶层,不同阶层对农村政治社会事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各阶层中,只有中间阶层因其独特的禀赋和价值,能够起到润滑阶层结构、协调阶层利益、整合阶层关系的作用,能够承担起作为农村政治社会稳定、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的阶层基础的使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应该以中间阶层的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作为调整农村利益结构的基点,只有这样,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才有预留和调整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党建文汇》2005,(9):12-13
浙江金华市界定农村基层选举中贿选行为;新一切实提高农村“三老”人员政治生活侍遇;北京门头沟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基层长效机制;青海海南州鼓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安置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完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罗平汉 《共产党人》2007,(11):50-51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各地农村纷纷建立公共食堂,几亿农民吃起了大锅饭。公共食堂既限制了农民的吃饭自由,又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一段时间,公共食堂却被当做“共产主  相似文献   

8.
黎明 《党的建设》2011,(6):23-23
一段时间以来,菜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边是农村蔬菜收购价“跳水”,如坐“过山车”大跌或滞销;一边却是城市零售市场菜价“高企”,引起市民普遍抱怨。全国一些省区市出现的这种“种菜赔、买菜贵”怪象,暴露出我们“菜篮子”怎样的困局?  相似文献   

9.
杨扬 《党建文汇》2006,(4):26-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薛凯等在近期的《半月谈》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革。“村改居”进程加快、农村出现阶层分化、新兴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农民思想更趋开放、人口流动打破社会固有结构、乡村治理面临突破与转型等等,均对党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也使得传统的农村党建出现了诸多新的走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宁夏1978-1997年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检验了相对收入假说,并实证分析了经济紧缩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认为阶层消费的示范效应在经济繁荣时期较为强烈,而经济紧缩时期则突出表现为“阶层式消费”,农民越来越接受了各自阶层的消费标准,农村市场的细分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沈馥馨 《当代贵州》2014,(13):40-41
年初,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被再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建设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中职招生、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等指标列入了贵州省2014年“十大民生实事”。  相似文献   

12.
李俊  赵毅 《学习论坛》2012,(9):66-68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权力下移,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阶层及其阶层利益的分化,导致了阶层利益冲突,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合理调整农村阶层利益格局,淡化阶层边界,遏制阶层贫富分化,健全农村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农村阶层和谐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徐占信 《共产党人》2007,(5):49-50,55
一条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内蒙古自治区的口岸城市满洲里,被誉为连接欧亚的“大陆桥”,在中国同东欧、俄罗斯等国家经济贸易往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曾是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上先进与落后 ,是对人们政治态度的总体概括。革命斗争时期 ,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待革命的态度。从静态角度看 ,这一分析方法同时也是判断人们在政治上是否先进的标准 ,即阶级分析标准。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三看”是我们党继阶级分析标准之后在新时期提出的又一科学标准 ,也可概括为阶层分析标准。作为“三个代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成果 ,其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国情研究会“中国新中间阶层生活调查”的首席研究员肖明超,就中国新中间阶层具体的定义是什么,新中间阶层到底与“中产阶级”有何不同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了自己的看法。肖明超说,新中间阶层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新”,“新”是指这个阶层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成长起来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代表和引领着中国消费的新方向,是中国财富增长的新力量;第二个层面是“中间”,“中间”是比“中产”更为宽泛的概念,“中间”所指的是连接中国顶尖的富裕消费群体和中下层大众消费群体之间的部分,不仅…  相似文献   

16.
廖云武,是位1931年就在鄂西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的老红军,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服从革命需要,服从组织安排。后因历史的原因,于1957年审干时被错定为“假红军”清洗回乡,他仍坚信党组织,勤恳工作,默默奉献。直到1984年落实政策,才恢复了名誉,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廖云武原名廖忠海,1911年2月5日出生在奉节县昙花乡(现奉节县公平镇)青龙嘴(现红石村)一个贫农家庭。兄弟四人,他是长兄。12岁那年因家里交不起地租,被迫到地主家当放牛娃,因不堪打骂,14岁外逃,跟族兄廖忠新到县城学裁缝。1928年底,匪首李伯先率土匪攻进奉节县城,将廖忠海等逼去为他们缝衣服。10多天后刘湘的部队进驻奉节城,廖忠海又被一个连长弄去当勤务兵。一月后队伍开到万县,那个连长被裁。廖忠海先后在万县、宜昌等地替人缝衣度日。1930年底,他在湖北省利川县白果坝替人缝衣时,一支“共产军”从这里经过,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支“共产军”是共产党员秦伯卿领导的。当时正按四川省委指示,准备开往鄂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攻打武汉,并在沿途收编了绿林张轩、甘占元等参加“共产军”。廖忠海就是在白果坝被甘部掳去当了兵。“共产军”到达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不断分化成职业取向、利益关系、社会关系、政治态度等差异极大的不同阶层。农民阶层的分化给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带来了新挑战,主要是党在农村执政的阶层基础如何定位的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设置如何定位的问题、执政党的农村政策设计如何定位的问题,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的构成如何定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在考虑农民阶层分化因素的前提下,坚持有利于执政党政权基础巩固、农村整体稳定与维护大多数农民利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道德观是人们对周着社会群体关系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的内在判断.这种判断影响着人们外在的行为.近年来,中国典型道德事件层出不穷,如,“见死不救”、“地沟油”、“假学术”、“扶摔倒老人”等,这些典型事件涉及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包含了社会、家庭、个人的许多道德伦理的众多范畴,引起了学界和民众的集体反思,出现了一种集体道德危机感.从新中国近六十年的历史变迁视阈下,来探究中国民众及社会道德观的演变,试在探究当下道德危机感与道德观念转变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朱静辉 《理论文萃》2009,(5):33-37,27
在人们的认识当中郊区农村往往以“城中村”为典型,学者出于对原有乡村社会理解的反差,惊讶于“城中利”的村已不村,所以对“城中村”抱有强烈的研究冲动,大量“城中村”、“超级村庄”的研究客观上也影响了人们对城郊农村的认识,把城郊农村与“城中村”划上等同号。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09,(12):54-54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按照政治和经济双重标准,对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划分,在新的经济结构基础上构建出“四阶级一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模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既与工人阶级密切联系又因特殊社会功能独立于工人阶级的管理者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