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3,19(3):17-19
文章以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为分析框架 ,论述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多重影响 ,提出政治文明建设要从国家自上而下和公民社会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互动中来推进 ,从而使国家所保护的普遍利益与公民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达到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而培育公民社会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因此必须注重培育公民意识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这是建立公民社会的支撑点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 ,这是公民社会得以发育的外部条件 ;还必须健全和完善法制 ,实行依法治国 ,这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公民监督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公民监督非惟是公民权利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尤其在扩大政治民主、巩固政治稳定和提升人的主体性等纬度上扮演了重要作用,显著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程度的跃升。  相似文献   

4.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立现代国家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大”为国家制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一百多年前 ,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近代化。然而 ,当时的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中体西用”,进行经济领域的变革 ,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 ,甚至搞了个“远东第一舰队”———北洋水师 ,但无奈政治落后 ,政府腐败 ,所以于甲午战争功亏一篑 ,惨败于日本。而当时的日本“脱亚入欧” ,“求知识于世界”,进行国家制度的变革 ,所以最终赢了中国。“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现在 ,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 ,能否转变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 ,关键仍然在于进行国家制度的变革 ,即能否推动全方位的制度变迁 ,建立…  相似文献   

5.
杨少星 《理论月刊》2008,(6):176-178
公民道德是社会道德要求内化的结果,是群体生活得以实现的核心政治概念之一,其本质是公民的身份定位所形成的个人相对于共同体(或聚合体)的义务分配关系.本文围绕公民身份的变化,反思古代与现代两种公民道德现形成和演变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两者内在的逻辑差别.  相似文献   

6.
朱同杰 《前沿》2013,(2):25-26
现代政治文明是指现代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平等、自由实现社会进步的程度.本文从研究现代文明基本涵义人手,引用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论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7.
朱登武 《湖湘论坛》2004,17(2):87-88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 ,是一种为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的政治文明 ,因此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六大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其中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相似文献   

8.
胡盛仪 《政策》2003,(4):37-3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党的十六大报告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把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提供政治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公民美德之于共和国的重要性在于其提供了唯一的保障和动力.对于联邦党人之前的所有思想家而言,离开了公民美德的共和国是难以想象的,而这种对于公民美德的执着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这些思想家对于国家规模的思考.从这层意义上说,联邦党人如果试图突破共和国规模的限制,那么他们首先就必须重新定位公民美德之于共和国的意义,并为拟议中的大型共和国提供一种全新的保障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公民文化与社会监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爱国 《长白学刊》2006,(1):107-110
目前,造成我国社会监督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未生成成熟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社会监督优化的精神支撑。社会监督是公民文化发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互动过程。培育公民文化和优化社会监督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信息化的要求,电子政务目前已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支撑平台,而电子政务的出现促使中国政府在行政范式、管理模式以及信息控制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推动了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公民社会的发展所激发的公民民主参与意识与对权力制约与监督能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刺激了中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二者呈现一种彼此独立而又共同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务的同时,郑重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报告在这里最清楚不过地昭告我们,创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在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6,(12):134-136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的整合是以社会的分化为前提的,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国家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公民文化的状况以及公民的行为方式、价值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于承良 《理论月刊》2004,(11):52-53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法治化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路径。实现政治法治化,需要处理好党与法、权与法、民与官等方面的关系,加强制度规范的建设,在全民中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密切联系起来,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内涵是:政治制度的法制化程序化;政治文化的开放化科学化;政治行为的原则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是公民、社会和国家发展形成的动态系统。公民社会塑造着公民主体性,公民主体是构成公民社会的细胞单位;公民社会培育社会的自主性,社会自治是形成公民社会的存在基础;公民社会积累国家的有效性,国家主导是建构公民社会的基本条件。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视域看,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成长是和谐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治理的新领域;公民社会成长不仅需要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良性互动,而且必须在公民社会实践中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现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18.
甘纪华 《传承》2010,(21):116-117
公民参与政府的公共决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民主化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合法化的理性选择,而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更具有其现实可行性。在分析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基础上,指出了地方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政府的公共决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民主化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合法化的理性选择,而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更具有其现实可行性.在分析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基础上,指出了地方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我国多年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党明确提出和创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 ,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政治文明理论的继承 ,而且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加强法制建设是当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大重要构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