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3,(5):21-27,66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是群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的极端外在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个体心理虽然各异,但在从众、感染、暗示、模仿及去个性化、责任分散等共同的心理机制作用下,群体心理趋同,并往往以非理性的狂热情绪宣泄和狂暴的冲动行为告终。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抓好六个环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不良心态预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建构社会信任,加强临阵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群体行为心理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行为心理具有无意识的盲从性、趋同一致性和崇尚权威人物等非理性特征。但因为群体行为心理是建立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个体存在着对自身利益的关怀,表现为群体自力救济心理、匿名心理、从众"搭便车"心理,这些心理都是基于付出最少而收益最多的理性判断。了解群体行为心理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开启幸福乡村建设,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既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齐心聚力谋发展。一是要坚持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幸福不幸福,群众说了算。"幸福乡村"建设要把农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主要依据。要尊重农民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 ,是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大众传播的最突出特征。长期接受网络传播的熏染和引导 ,会对人格特征和文化心态产生影响 ,进而对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确立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这种独立的、批判的理性人格 ,与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相吻合。但从传统人格和心理状态向现代人格与心理状态的转变不可能自发地实现 ,更不能简单地把网络传播个性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绝对化。  相似文献   

6.
在怒族文化中 ,女性人格主体的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虽然怒族也经历过父系文化 ,但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力等因素 ,母系文化遗风犹存 ,女性美好的个性品性并未被过分扭曲 ,由于有这样的“先天条件” ,因此 ,当现代机制和文化一俟出现 ,怒族性主体人格即得到了丰富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黄定华 《湖湘论坛》2009,22(3):126-128
分别从个体不自觉到崇尚自由、从崇尚自由到主体自觉、从主体自觉到人格多元化以及人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心理的演化轨迹进行分析研究,对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中开展心理攻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龙  任军 《公安研究》2009,(5):16-19,83
准确分析和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是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和保证。从众效应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动力之一;观众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责任扩散效应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升温的罪魁祸首。具体来说,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心理类型有以下几种:行为正义、合理主义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报复社会心理,隔岸观火心理,混水摸鱼心理,自我表现心理,从众心理,追求刺激,好奇心理。根据群体性事件中相关人员各自的行为特点和作用,开展心理攻势时应该将他们分为三类对待,即:核心层次,附和层次,围观层次。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前提是"良法"的公正实施。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下,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力保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根基。从社会公正视阈来看,要全面推进司法活动民主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程序的参与;要科学推进司法制度规范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结果的信任;要积极推进司法案件公正化,强化公众对司法行为的信赖;要加快实施司法主体职业化,强化公众对司法主体的监督;要合力建构司法文化立体化,强化公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黄琳  李玲  武正雄 《前沿》2010,(7):136-140
传统文化精神是观察传统农民主体性的重要视角。内倾主导的文化在个人身上现实表现为压抑自己、剥夺自己、虐待自己,生成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忍辱负重、唯唯诺诺等国民性格。在生活在传统文化之根的乡土社会中的农民身上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法儒两家的整体主义因历代统治者一定程度的儒表法里并依托于各种宗法共同体影响深远。且配以君主专制式的自上而下的强大权威时,压抑了个人的欲望和需要,独立人格无法形成,自我无法生长,人们丧失自主性而不自知。崇古意识形成保守拒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人格,创新被视为异途、异端;皇权心态使主体的思考、判断和行动权让渡给他者,主体异化为客体,这些被当作主体的他者被众多的无主体性的“主体”烘托成一个具有压迫力量的巨大客体,每个成员个体在它的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内倾主义、整体主义、崇古主义和皇权主义使传统农民清静无为、丧失自我、墨守成规、奴性依附。传统农民主体性与自主、自立、自由的现代主体性比较而言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后结构主义主体理论出发,以对女作家韦君宜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说《女人》的细读为例,探讨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性别话语对妇女主体性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以此作为对笼统否定中国"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态度的一种回应。本文认为毛泽东时代有关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中性和同志关系的社会性别话语参与到了当时女性主体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它们承接五四启蒙运动中淡化性别差异的独立人格、两性平等的话语,为一种脱离本质主义的,反对性别二分对立性别主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女性摆脱客体化的他者地位,发展自身的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后结构主义主体理论出发,以对女作家韦君宜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说《女人》的细读为例,探讨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性别话语对妇女主体性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以此作为对笼统否定中国"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态度的一种回应。本文认为毛泽东时代有关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中性和同志关系的社会性别话语参与到了当时女性主体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它们承接五四启蒙运动中淡化性别差异的独立人格、两性平等的话语,为一种脱离本质主义的,反对性别二分对立性别主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女性摆脱客体化的他者地位,发展自身的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状况而言,中国农民摆脱了公社体制下政治参与的诸多负面特性──参与方式的非理性化、参与行为的运动化、政治情结的扭曲化、政治生活的异常化、政治人格的非独立化等等──日益显现出制度革新后农民参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真切积极性:拥护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农业多种经营、普遍关注国家大事等等。然而,正如改革时代是矛盾丛生的转型时代一样,考察中国农民在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5.
美国平民主义运动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以农场主为参与主体,以格兰其、农民联盟、人民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场广泛性群众政治运动,反映了当时广大农场主反对经济垄断、主张政府参与国家经济管理以维护平民群体利益的政治诉求。农产品价格急剧下跌造成农民经济情况恶化、工业化过程中美国农场主们传统的"农业神话"的破灭是导致这场运动的最主要因素。平民主义运动对之后的进步主义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政治主张也在进步主义时期的立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美国国家建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主体制度是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是健全公民道德人格的社会基础。道德主体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容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激活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人格和法治观念,同时这些意识和观念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政治参与实践的锻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从众心理,人的行为会受其他人影响从而产生示范效应。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过去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新的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在道德上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需要有一个好的示范群体成为整个社会学习效仿的榜样,这是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一个道德示范群体古今中外,示范群体对社会风气、道德习俗的形成变化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欧洲,崇尚绅士风度,由此可以看出,绅士这个群体对社会其他入的影响之大。绅士风度就包含着很多…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是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化身英雄,捍卫正义的美好愿景,个人愤懑的肆意宣泄,以及回归群体的心理原型是促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愤懑爆发引发事件,情绪感染产生情绪认同,集体效能权衡群体参与,群体模仿走向行为极化的心理机制。基于群体性事件生发的合理诉求,正义基础,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当立足民意,取信于民;群体矛盾应当逐渐消弭,趋同改善;群体信息应当互通有无,沟通分享。  相似文献   

20.
杨峻 《传承》2008,(2):68-69
农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在农村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农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建立农民可欲的本体价值观,为农民提供一种市场经济能力以外的,以农民为主体、适应农民现状的文化空间,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