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鲍德里亚将消费社会视为一种资本主义的微观政治操控和政治统治机制,是通过运用主客体倒置诠释方法、体系化审视方法和功能分析方法等进行的,他既把消费社会看作是经济与政治交织运演的产物,也把消费社会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功能现象和政治价值现象,并突出对消费社会的消极的负价值的厘定和批判。这种努力预示着我们应该正视消费社会的复杂性,善于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建构人的主体性,超越消费社会的负价值,为建构真正好的生活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鲍德里亚眼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逻辑方式是消费逻辑,消费构成了社会中主导的逻辑,他通过圆说自己的物体系的理论来证明消费逻辑的重要地位,以及符号消费与符号逻辑,本文从这三个视角来探析。并且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解读消费社会,深入地透视消费社会及其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建构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分析消费社会的理论平台。鲍德里亚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区分具有理论的同质性,在消费社会中,能指与所指的区分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前提。这决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有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揭示消费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也正是在这一思考中,鲍德里亚离开了马克思,经过《生产之镜》转向后马克思思潮。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不仅受到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罗兰.巴特的大众文化解码思想的影响,而且受到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其符号消费思想的生成,表现在他对"物——符号"、消费社会、符号逻辑等理论的论述。由于符号学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鲍德里亚最终陷入"无根"的消费悲观主义,对符号消费的认识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立足于其所指认的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的客观背景,提出了他所谓的"能指拜物教"的新理论。符号成为人所崇拜的对象,物经历了符号化,人被物的符码所迷惑却自知对物迷恋。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俨然是一个符号创造秩序、人们在深层次的意识中难逃符号所定的差异的、区分的秩序。其理论虽然没有触及马克思拜物教范畴的真谛,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批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今现实,扩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逻辑,应该辩证审视。  相似文献   

6.
文化工业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显示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即生产愈来愈多的物品以作消费之用,资本主义的文化目标就是消费.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工业的合流,证明了资本主义对传统文化,包括资产阶级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最后解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意味着"文化统治和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经济阶段"这一"新的社会样式"的出现,从而不得不接受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安全涉及最本质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无法保障,无论于何时何地何人,都属不能承受之重。本文以"消费和谐"的消费年主题为切入点,主要从立法缺失及监管不力等角度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呼应"消费和谐"的主题和理念,期望通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推动和谐消费环境的建立,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跟进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物化及文化工业的关系、与技术统治的关系、与景观统治的关系、与消费控制的关系中,揭示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运演的复杂机制,指认这种意识形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下沉和内在化、通过观念体系的微观政治化以及统合效能的持续化来实现它的结构化和功能化运演,并展示其具体化、隐秘化、灵活开放的规律。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运演机制理论一方面揭示了意识形态统治的秘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做好我们自己意识形态工作值得思考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自由国家"、"铁的工资规律"、"由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等说辞逐一进行了批驳,指出了"国家帮助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消磨无产阶级革命斗志"的拉萨尔主义的理论本质。这一檄文启示我们:在阶级社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自发的暴力革命才能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实现自身解放,除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立足于其所指认的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的客观背景,提出了他所谓的“能指拜物教”的新理论。符号成为人所崇拜的对象,物经历了符号化,人被物的符码所迷惑却自知对物迷恋。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俨然是一个符号创造秩序、人们在深层次的意识中难逃符号所定的差异的、区分的秩序。其理论虽然没有触及马克思拜物教范畴的真谛,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批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今现实,扩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逻辑,应该辩证审视。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是一个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但实际上,资本处于严重的失控状态,到处是资本失控的幽灵,而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超越资本的重大理由。现实存在的资本失控的事实正好驳斥了当今东西方资本主义的辩护士所提出的"马克思关注从资本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只属于19世纪"的观点,实际上当今从资本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迫切性远远超过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当今资本主义所出现的问题决不是偶然的,所有的不景气现象都是与资本主义自身存在的"黑洞"相关。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出现需求与财富生产之间的脱节;资本主义条件下效用必然递减;资本主义必然要进行破坏性的自我生产;资本主义必然要通过军国主义来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依托于大众文化而产生,将文化的形态变成了消费的产品,以此进入商品市场范畴成为文化意识观念形态的载体。进而,"文化工业"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之下人们对社会现状的理论回应,具体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控制之下所出现的文化危机。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实质实则是对理性权威之下对"同一性"的批判。在同一性的作用之下,人的主体性与个体性精神逐步丧失,文化工业所实现的文化控制给人带来的是异化。  相似文献   

13.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一书中认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社会,穷人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在消费社会里,穷人不是指物质产品匮乏的绝对穷人,而是指"有缺陷的消费者"。鲍曼分析了新穷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观念层面上消费美学的兴盛、政策层面上福利国家的衰落、生产层面上全球化的发展。他认为新穷人对社会而言成为无用的人,他们已难以像过去那样团结起来把自身的苦难变为公共关怀。"新穷人"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穷人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矛盾已由生产领域转到消费领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异化形式——消费异化。在消费异化中尤其以身体消费的异化最为突出和明显。消费异化主要包括:真实消费异化为虚假的品牌消费,遮蔽的性欲消费异化为公开的"性欲经济"消费,以及身体休闲的异化。而身体消费的本质是:身体消费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这种关系不仅体现了人与物品间的关系,而且也体现了人和集体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种主动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模式,形成了对物体系的全面性地回应。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一定程度上就是经济基础,即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则为上层建筑,即政治与思想上层建筑。葛兰西认为在进入福特制资本主义社会,即资本主义从自由主义过渡到组织化生产,此时的无产阶级已经被组织到资本逻辑之中,政治、经济与文化完全构成了一个整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占领了无产阶级的身心。国家与市民社会已经浑然一体,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需要通过利维坦对民众生活进行直接干预,他们通过市民社会中的文化、教育、宗教等意识形态机构悄无声息地取得了统治的合法性以及日常生活实践层面的合理性。上层建筑已经变为物质性存在,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坚实堡垒。  相似文献   

16.
满其旺 《工会论坛》2014,(1):115-117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新一轮思考。"法人资本主义"论是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代表性理论。其论者认为当今资本主义已是"法人资本主义",股权法人化标志着股份资本已属于法人团体,在法人持股日益普遍化的法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已经消失。运用劳动同资本对立的辩证性理论进行分析,"法人资本主义"论的实质是资本进一步强化自己统治的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社会化、集中化与垄断化的内在需求。通过对"法人资本主义"论的评析,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微观统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寻找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的关键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长期探索中,对资本主义微观统治的方式、后果以及如何化解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并对如何警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微观统治向我国的渗透以及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格"是弗洛姆直面社会的理论工具,不同的社会性格对应的是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性格的产出是以经济基础和人的本质为基础的。弗洛姆通过对弗洛伊德利比多理论的改造,重新推定了人的本质。他以此为基础,对照现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经发生了异化。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心理状况作了深入分析,但他人本论的批判和分析模式造成了其理论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消费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消费形态.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文化小康"、"文化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其消费呈现出依赖性、超前性和失衡性等"非理性"特征。本文以中山市高校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试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分析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成因,旨在通过引入、宣传"生态消费观",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群体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