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出生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的意识形态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在现实维度上,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话语困境、技术困境、监管困境和认同困境,亟须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方式,鼓励师生共建网络育人平台,设置动态监控和安全预警,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今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发展给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网络的发展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等一系列挑战。面对这种形势,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高校教育者进行网络知识培训等来积极应对挑战,"打好主动仗,抢占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与"微课"的结合,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教学时间简短、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成果开放共享的特点和优势。对此,应积极探究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有效运用的思路,即:加强学习,增强运用网络信息工具和微课的能力;精心设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吸引力;拓宽互联网信息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共享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和应用,并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成为高等院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面对的客观环境。理论界在大数据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上取得了丰富厚重的研究成果,有力地充实和丰富了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经过不断的丰富完善,基本问题将得到更深层次的阐释,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将侧重学科交融,主题研究将重视发挥实效性策略的协同效应,更深入地推动理论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作为一柄双刃剑,在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及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甚至语言习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新挑战,提出新课题。我们要紧密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特质,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趋利避害,争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正能量的话语体系在互联网上建立之前,互联网话语体系是"自我授权的",是虚拟的、隐匿的、开放的。要建构"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需要解构互联网上所谓的"民意话语",揭露隐藏在幕后的政治阴谋,建构"正能量"中国话语;解构"普世价值",消解"西式价值观"、"西方中心主义"等错误思想,建构"民族话语";解构"网络自由主义",反对"三俗"、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建构"法制话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通俗、和谐、诚信的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网络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高校传统教育方式面临巨大冲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度增加等。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须充分结合网络和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建设、完善网络的监督和监管等途径推动网络背景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灌输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如何利用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的变革轨迹及所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思政课始终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05方案"的实施,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效性差,为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思政课的改革。对教师而言,要正视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努力使教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在教法、考法上进行改革探索,以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由于大学生在互联网应用中处于前沿地位,导致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向发生逆转,"文化反哺"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但是,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体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方法,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网络舆情和"文化反哺"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网络的冲击和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背景下如何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如何应对、利用网络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和艰巨任务。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探讨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传播的广泛性、交互性、多样性及信息存储方式,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带来新的挑战。要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的观念,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培养网络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创新宣传内容和传播方式,促进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明确了工作目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认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思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充分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源于其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的统一,是"改变世界"的理论;我们的时代仍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把握到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由于网络文化的特点,其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效应,也有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探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得到高度关注。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网络空间是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线,是事关能否实现接班人培养、国家政治安全与政权安全的重要战略考量。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可见,在新时期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经验研究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利用网络优势增进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北京几所高校建设思想教育网站的经验材料,分析了网络在辅助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和保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互联网慕课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慕课模式对当前教育传播学造成的冲击,并从变革传统教学传播模式、引进非核心优质慕课课程、以及巩固高校核心优势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传播学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9.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离,教师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普遍,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就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土资源是可资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当地就近资源,挖掘并利用本土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境遇下,需明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本土资源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利用本土资源在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空间、解决学生认知困惑、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价值定位。以观念转变、优势发挥、特色办学和创新体验为着力点,从本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现进路,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