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和经济结构服务化是不同于工业化的效率模式。围绕效率改进和增长可持续分析,本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了一个理论诠释,归纳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第一,结构性减速,即由于结构条件变化而发生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第二,增长非连续与增长分化,即由于内生机制的缺失,而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阶段的增长停滞和震荡;第三,与服务业和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效率补偿命题,即在服务业和消费主导替代资本驱动的趋势下,效率的提升机制和经济可持续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各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阐释必须紧紧抓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手段和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才是终极目标。供给侧是一个复杂且丰富的体系,包含制度、生产组织方式和要素、物质产品和服务等供给品,以及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家庭等供给主体。制度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源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基础;生产组织方式和要素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间环节,是制度的具体实现;物质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增长是制度、生产组织方式以及要素供给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工作的主线,主要任务表现在调优结构、调绿方式、调新业态、创新驱动、基础支撑、深化改革六个方面。农业型特色小镇具有彰显特色的现代农业、融入文化元素、兼具旅游功能、基础设施完备、环境和谐宜居等特征。农业型特色小镇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机理表现为:特色产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环境宜业宜居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搭建改革平台。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要采用立足农业挖掘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叠加旅游功能,从突出市场主体运作、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来保障实施。  相似文献   

4.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同时指出,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6.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农业自身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这需要我们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坚持改革,建立健全各项农业制度;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大的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单单是从注重总需求管理向注重总供给管理这样一个简单的关系,更主要的是通过优化供需结构来提高市场主体的效率和竞争力。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优化市场主体,必须以"五大理念"为指导,脚踏实地抓落实,各地、各产业要建立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优化市场主体的路线图,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加快供给侧改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推动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和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多数经济体滑入负利率时代。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背景下,我国经济始终稳健前行。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还未根本消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这就迫切需要国家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速引导金融回归本源,进而提高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我国当前金融供给面临货币供给总量过高、金融结构不平衡、资金流向低效率部门、传统与创新困难并存等挑战。针对这一系列挑战,应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优化金融结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对外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经济经过缓慢复苏,正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型。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在三期叠加下,面临着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供需不匹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多重问题。与需求侧管理有所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自身的理论内涵,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微观企业和个体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领域由注重需求管理转变为注重供给管理的重大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推动了供给管理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能够有效调控需求侧管理所无法改善的部分经济问题和矛盾,有助于保持供需两端平衡并提升供给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任务主要着眼于去产能、去库存等紧迫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着创新投入和产出数量性指标增长迅速,但是质量却相对滞后,尚未完全改变落后的局面。对此,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主要着眼于提升技术创新动力、完善技术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态势不定、波动增大,而我国经济也由于外需缩小、产业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和要素成本上升等经济问题的凸显,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金融风险增加以及经济持续性的平稳增长缺乏动力的情况。针对这样复杂局势,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供给侧改革旨在引导供给侧压缩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我国高等教育是在经济拉内需、促增长的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局面.与我国经济发展如出一辙,高等教育供给侧出现的问题应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以新供给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五年规划的主线,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引领新常态的主线。本文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都体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征;从理论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推进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非"里根经济学"的"中国版";从现实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学理逻辑上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既包括对它从纵向角度的分析,也包括从横向角度的分析。从纵向角度分析,它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承,又有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吸收。从横向角度分析,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既是对当前中国经济现状科学判断和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辽宁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辽宁民营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这支有生力量,让民营经济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担当主力军。增强民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以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巨大的区域和城乡差距的弥合等,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新需求的主要来源。但有效释放这些新需求,还面临着严重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在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供给侧的主要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制度供给、创新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为此,必须深入推进供给端改革来创造新供给,以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措施聚焦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高等教育恰恰能够为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难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因此,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不同层次高校错位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协同创新能力,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突破我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深刻认识教育事业的特殊属性及其与经济运行体系的本质差异,这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前教育体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与民众优质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实质在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治理水平,实施的路向在于突破国民教育体系的狭义教育观,在现代教育理念及体系架构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现代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与家庭个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教育需求的良性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