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了虐待罪。那么,什么是虐待罪呢?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一贯地以打骂、冻饿、禁闭、有病不给治疗和强迫超体力劳动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肆意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具体地说,虐待罪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由于资金、制度缺位和认识偏差等原因,我国儿童虐待防控工作仍然落后,作为最后防线的司法保护更是有着很大空白。例如,在著名的温岭虐童案件中,由于达不到《刑法》意义上的故意伤害标准,施虐者被以寻衅滋事罪立案,虽各方竭力寻找法律上入罪的合理性,但最后只能用民事赔偿和退出刑事程序的方式结案。在一场全民"虐待儿童罪"入刑的呼声下,我们必须冷静审视和对待儿童虐待这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6,(10)
正《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前,刑法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修正后的刑法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作出调整,第二百四十一条第六款明确: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改为"可以从轻处罚";对不阻碍被买妇女返回原居住地的,改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前刑法的规定对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者的处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规定直接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犯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文章通过介绍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劫持船只、汽车罪和交通肇事罪,就实践中如何认定危害交通安全的有关犯罪,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有明确的界定,实践中,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挪用公款罪的主体除《刑法》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外还应包括其他主体。就围绕"挪用公款罪主体"界定问题,有必要对挪用公款罪的其他主体的界定展开讨论,如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挪用公款罪是否存在单位犯罪;国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如何界定;挪用特定款物归个人使用定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如何界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5,(2)
<正>因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后,再次非法行医构成非法行医罪。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六第一款的规定,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中第五十七条的规定,[非法行医案(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对假冒专利罪的认定与处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已有规定,1997年修订的《刑法》则做了更为具体和完善的规定,即从原来《专利法》的授引性规定到《刑法》典的直接规定。这不但使假冒专利罪内容本身有了很大变化,也是我国刑法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刑法尚未将单位纳入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中,但是,结合挪用公款罪的设立理念及现实社会背景,我国单位构成挪用公款罪已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立法规定用语的模糊性,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对"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行为的理解亦存在争议,本文就本罪的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劳动权的刑法保护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永明  利子平 《求实》2004,(8):72-74
劳动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刑法对劳动权的保护涉及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强迫职工劳动罪、非法雇用童工从事特定劳动罪等。我国刑法对公民劳动权保护范围过窄 ,限制、剥夺刑满释放人员的劳动权。刑法宜扩大对劳动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假冒注册商标行为也愈演愈烈.虽然我国《刑法》对假冒注册商标罪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是对该罪的一些疑难认定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争议.这些争议包括:对商标权犯罪对象的认定;对反向假冒行为刑法上的认定;对违法所得和非法经营数额与既遂未遂的关系与认定;对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关系与认定等.  相似文献   

11.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法定犯。《产品质量法》禁止的行为,其中社会危害性较大,《产品质量法》不足以调整时,才进入刑事法的调整范畴。因此,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必须考虑《产品质量法》等法律的规定。缺乏这种前置性的违法,直接用刑法调整是不妥当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要正确理解“伪劣产品”,首先应当确定“产品”的内涵。但是,何谓《刑法》第一百四十条中的“产品”,刑事立法本身并未加以诠释,因此,该罪条中的“产品”以及其他特定词语需要借助有关非刑事法律、法规来界定。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牛忠志  邢涛 《世纪桥》2011,(15):41-42
《刑法修正案(八)》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和非法采矿罪作了重大修改,增加了该二罪的容量、降低了入罪的门槛、强化了刑法对污染环境行为和非法采矿行为的惩治力度。这些修改是我国处于高风险社会现实的内在要求,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强迫职工劳动罪的主体及其立法完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迫职工劳动罪的“用人单位”范围应包括非法单位而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强迫职工劳动罪不属于单位犯罪,其主体应为自然人,即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在对强迫职工劳动罪的立法予以完善时,应将主体“用人单位”与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保持一致,罪状中增加“以暴力、威胁的手段强迫职工劳动”,并规定单位犯强迫职工劳动罪应实行双罚制。  相似文献   

14.
一、相对刑事责任规定的困境按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八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尽管文字上非常简洁和明确 ,却产生了立法者不曾预见的种种问题 ,即犯罪性质类似并且社会危害性程度相差无几或者超过这八种犯罪的行为 ,如决水罪、走私、制造、运输毒品罪、拐卖妇女中的强奸妇女的行为、奸淫幼女罪、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劫持航空器罪等犯罪行为 ,[1]能否要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刑法第239条“绑架并杀害被害人的 ,处死刑”的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主观方面的探究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唯实》2010,(3):70-73
我国现行刑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主观方面的规定存在不足之处,造成在认定该罪时产生分歧。其主要分歧在于:第一,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否应该包括过失犯罪的情形;第二,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否应该规定为目的犯。针对立法缺陷,结合法理和实际应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6,(8)
正《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原"聚众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罪"变更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这一条款增添"医疗"一项,意味着"医闹"正式入刑。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  相似文献   

17.
简论遗弃罪     
在我国1979年刑法中,遗弃罪被规定在妨害婚姻、家庭罪一章中。而1997年刑法则将其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新刑法也不再设立单独的妨害婚姻、家庭罪章节。由于遗弃罪客体发生变化,尽管遗弃罪条文的具体内容与1979年刑法仍然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探析——兼论维护刑事立法观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坚 《求实》2000,(6):32-34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①是97年刑法第336条第2款所增设的新罪,其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顺利推行,正因为如此,学术界有学者直接将该罪称作破坏计划生育罪②。但是,从实践情况看,97年刑法的这一规定已日益显现出其立法上的不足,急需予以完善。而且,只要进一步对规定该罪的法条(特别是再结合97年刑法其他有“问题”的法条)作些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法条上的不足所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立法技术及立法背景等客观制约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立法机关在刑事立法观上的不统一,最终导致97年刑法中的有些本可避免的失误和不足被保…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刑法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体系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类犯罪的认定上歧义较多,源于在刑法理论上对其内涵与特征缺乏统一的把握。因而必须对我国刑法中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体系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刑法的适用范围,是97刑法修改和补充的重要内容之一。从97刑法对适用范围的重要修改和补充,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的进步和成熟。但是,也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刑法规范对适用范围的规定并非尽如人意,尚有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就此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 对97刑法对属人原则作的重大修改和补充 、的认识 根据属人原则,凡是本国人犯罪,不问其犯罪是否发生在本国领域内,都适用本国刑法。由于该原则存在的明显缺陷,各国刑法在采用该原则时多加以限制。我国79刑法对于属人原则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第4条、第5条。即: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反革命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