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发挥约束、导向、监测和决策等功能,从而推动社会建设工作。这样一套指标体系需要建立在对社会建设内涵和政府社会建设职能的深入理解上,并将社会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短期工作目标结合。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的评估可以从"结果"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社会建设的"结果"反映在个人层面就是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在社会层面则是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政府开展社会建设的能力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开展社会管理的能力上。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社会建设在实践内容、价值导向、内在理念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民生建设是党的社会建设一以贯之的主线。共享发展理念秉承了党的社会建设民生主题,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意蕴,极大地丰富拓展了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内涵。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应充分体现其社会功能价值,落脚在于持续不断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到"做蛋糕"与"分蛋糕"相统一、民生建设优先与社会结构优化相统一、凝聚社会共识与引导社会预期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治理形态不断演变,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强调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呈现不同的工作特征,逐步实现了由从"管控"到"治理",由"包办社会"到"治理社会"的转变。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治理需要沿着: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前进,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程度的"短板".要建设"和谐四川",必须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四川省的社会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应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等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这一命题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2013年以来,"社会治理"进入学术界和实践界的视野,一方面开拓了社会建设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更加明晰了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不同指向。社会治理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社会建设目标高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方略,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还是为了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是源自中国本土的概念,是我们积累起的独有的学术资源。结合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深入研究和丰富发展社会建设理论,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这既是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的统一,也是践行"四个自信"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王彤 《前线》2010,(Z2):19-20
<正>成立社会建设工作机构,积极构建全市社会建设统筹协调新格局;出台"1+4+X"系列文件,初步形成政策体系框架;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着力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提出"社会领域党建"新概念,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近年来,北京市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格局的要求,紧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早在2003年就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职责.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建设,明确提出了"诚信贵州"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云飞 《理论学刊》2015,(2):98-105
实现社会稳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从"维护稳定导向的稳定工作模式"转向"创造稳定导向的稳定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综合治理"的原则,从"单一维稳"转向"系统创稳",实现稳定工作手段的综合化。这就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整体事业,按照社会系统工程的方式,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入手来创造稳定,协同作战,整体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理念创新,将"社会管理"升级为"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提高社会  相似文献   

10.
童星 《唯实》2013,(12):61-6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其中,社会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二者不可或缺长期以来,我们只知道狠抓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后来其顺序改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放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建设的高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赋予了社会组织更重要的使命。对此,笔者以湖北省为例,试就做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时代,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交叉互动。社会建设的时代任务赋予了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新的使命,使得"党建引领"这句老话生出了新意。当前通过区域化党建形成的"党建引领"可以加强政社联动、资源整合,推动解决社区问题,但这只是载体层面的"引领",如何充分、深刻理解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价值理念的引领下进一步拓展工作载体,则是本文要旨。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6,(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单位社会"的解体,传统的"单位制党建"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同时,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耦合互动日益增强。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领导者,须以区域化党建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着眼于"社会人",把区域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党员组织起来,协调沟通区域内的各类社会单元,从而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正贵阳市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社会和云",成为社会现状的"显示器"、社会痛点的"传感器"、党政社企群联系的"路由器"、企业发展的"孵化器"。顺应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趋势,贵阳市以"好用、管用、易用"为原则,按照"信息化、数据化、自流程化、融合化"四部曲,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社会和云",构建了社会治理的"城市大脑"。  相似文献   

15.
正贵阳市白云区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石,实施"大数据+大诚信"工程,将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全区诚信生态系统建设,使"信与用"有机统一。作为贵阳市"块数据城市试验区"和"大数据社会治理先行区",白云区以"社会和云"社会治理平台为支撑,提出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石,实施"大数据+大诚信"工程,将大数据、"区块  相似文献   

16.
黄坤明 《求是》2012,(1):49-51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杭州市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坚持以加强社会建设为基础、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以提升社会文明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总体思路,统筹谋划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力形成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社会建设和  相似文献   

17.
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环境权益在公民各项权益中所处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使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大职责。只有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推进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环境权益等"五位一体"的整体权益,才能推进中国的整体现代化并走向环境安全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梳理,阐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广义社会建设和狭义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时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演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9.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共中央在社会治理领域提出的新目标,也是中国对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突破。"广州街坊"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广州的生动实践,在对"广州街坊"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为保障,着重突出"人人"二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梳理,阐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广义社会建设和狭义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时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演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