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建立政治宣誓制度的意义在我国建立政治宣誓制度的宪法依据所谓政治宣誓制度 ,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就任职务时 ,誓言遵守宪法和法律 ,致力于为民服务的一种承诺方式。我国古代帝王的祭天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向上天承诺天子之职的政治宣誓。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规定总统于就职前应进行下列宣誓 :“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 ,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除此之外 ,还规定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 ,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和各州所有的法官即政府主要官员都应当宣誓就职。自美国宪法以后 ,政治…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自明年起,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公开向完法宣誓。国家公职人员宪法宣誓制度是通行世界的公共政治仪式,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  相似文献   

3.
宪法宣誓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宪法文本中普遍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向宪法宣誓有利于维护宪法的地位,增强宪法的权威,使权力的行使在宪法的框架之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实践中,我国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法官、检察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宣誓实践活动,但这些宣誓活动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回顾宪法宣誓制度的起源和形成,借鉴其他国家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构建宪法宣誓制度,对于贯彻依宪治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设立"宪法日"与确定宪法宣誓制度。这是建党以来第一次通过仪式的表达来体现宪法文化,在全民族层面上培育宪法精神和树立宪法权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法律仪式能够强化宪法的神圣性,增强宪法认同感,推动宪法信仰确立。因此,需要规范法律仪式,普及法律仪式,创新法律仪式,以此培育宪法信仰。  相似文献   

5.
时政     
《台声》2016,(19)
正9月18日上午,国务院在中南海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监誓。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和《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今年以来,国务院任命的38个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的55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  相似文献   

6.
正(四)地方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宣誓仪式及其形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对宣誓仪式作出明确规定: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单独宣誓时,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集体宣誓时,由一人领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宪法宣誓制度实施组织办法,除了沿用全国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7.
冯玥 《长江论坛》2018,(2):10-13
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最有最高的法律权威。确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尊崇宪法、维护宪法,向人民进行庄重承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蓝图的实现。从宪法宣誓的价值意蕴来看,其彰显宣誓人对宪法至高无上地位的尊重,传达出任何人无论其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受宪法约束的理念;从宪法宣誓的法条逻辑来看,宪法第二十七条的三个条款之间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共同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制度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坚定的宪法信仰才能更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从宪法宣誓的信仰铸就来看,应当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行权。  相似文献   

8.
正9月18日9月18日上午,国务院在中南海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监誓。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和《国务院及其备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今年以来国务院任命的38个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的55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国务院小礼堂悬挂着庄严的国徽,气氛隆重。宣誓台上摆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宣布宪法宣誓  相似文献   

9.
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元首及高级公职人员在就职前向宪法宣誓效忠的制度,包括宣誓主体、宣誓内容、宣誓程序等要素。梳理外国宪法对宣誓制度的规定,宣誓对全社会普遍尊重宪法起到重要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宣誓实践,但较为零散,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从地方的个别性宣誓实践发展为统一的公职人员宪法宣誓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八面来风     
《时代主人》2015,(1):46-4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江西省各地人大常委会积极贯彻这一重要精神,纷纷启动新任国家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仪式。2014年12月30日上午,乐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在表决通过市财政局、安监局、环保局、民宗局和检察院共8名人员的任命议案  相似文献   

11.
正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是法治社会的鲜明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要求"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98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2018年3月17日,习主席以及其他中央国家机构负责人在人民大会堂的宪法宣誓,具有重大的政治与法律意义,即充分的政治自信、坚定的法治信念以及庄严的宪法承诺。宪法宣誓不仅将宪法精神外化于形,更求内化于心。当前应该充分利用宪法宣誓入宪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宪法信仰、养成宪法思维、运用宪法方法、加强宪法实践,真正做到通过宪法宣誓推动依宪治国。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系统治理。系统理论视域中的现代社会遵循功能分化的运行逻辑,就职宣誓本质是相对封闭的仪式系统。在法理上,仪式系统信息识别要素包含时空、言行、器物和程序,其仪式功能具体表现为象征标示、整合吸纳、表达沟通和建制规训。2 018年宪法修正案载入就职宣誓,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04条可视为就职宣誓制度的区域先行先试。仪式展示出与普通法"遵循先例"共通的系统沟通逻辑与自我指涉,使得在区域既有经验基础上推进国家仪式建制的深化成为可能。就职宣誓充当宪制结构耦合的法治组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仪式法理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基层在线     
正郑州市上街区人大出台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近日,郑州市上街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和《河南省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办法》的规定,出台了《上街区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并在区  相似文献   

15.
正"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3月24日,延边州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新任命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仪式。延边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车光铁主持并监誓。车光铁宣布宪法宣誓仪式开始,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奏毕,州人  相似文献   

16.
<正>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主持并监誓。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任命李纪恒为民政部部长。根据宪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依法进行宪法宣誓。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草案)》作说明。一、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据统计,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至今宪法宣誓作为一种主流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宪法所接受,观察宪法宣誓不仅要关注到该制度庄严神圣的仪式,更该关注到的是宪法宣誓所蕴涵的法定、约束、导向和践行等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传统国家还是现代国家,国体都是政治权力和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人民民主专政发展成为我国的国家制度,并且以宪法这一最高权威形式确定下来,这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领域,政治民主乃是政治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这一内容的展开和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在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土地制度着手 ,从人地关系、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乡村社会的权力权威格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与乡村社会政治发展之间关系 ,认为土地制度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时有起伏 ,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 ,它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