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内容上表现为:公民的参与责任与理性、社会认同与信任、政治合作与互惠;在互动上表现为:公民社会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社会平台、协商民主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民主范式之一。构建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模式,必须提高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明确目标和取向,拓展渠道和方式,创新制度和机制,防范危机和风险。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启动力、政治文化转型的突破口之一、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平等的协商民主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协商民主传统,它赋予了平等更重的份量。作为平等的协商民主的内涵体现在两个维度:从形式平等的维度来看,作为平等的协商民主体现了机会平等;从实质平等的维度来看,作为平等的协商民主还体现在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上。作为平等的协商民主的价值体现在,一方面它体现了人人平等的道德直觉,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塑造积极公民,提高公民参与。作为平等的协商民主对于民主理论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民主,协商的观念也随之产生。协商民主理论,其前提在于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的现实,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其核心则在于强调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对民主本质的再思考激发了以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的理想的公民社会的探索。本文以协商民主的基本涵义和协商民主的核心为基础,主要论述了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但愿对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讲有所裨希。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研究.中国有着发展协商民主的本土资源:和合文亿的支撑及政治协商的实践土壤,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公民社会的弱小和选举民主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迅速崛起。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内在地契合了党实行民主执政的需要。一方面,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的确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民主要求;另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党的民主执政方式,也需要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作为基础提供支撑。以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全面认识公民社会与民主执政的关系,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党成为民主执政的执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民身份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关注公民平等分配社会稀缺资源的权利和地位,更关注公民争取正义过程中的行动能力及体现出来的社会政治交往模式.公民身份内涵所意蕴的平等性、容纳性、互惠性、共享性和共识性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正能量,其中平等包容的公民主体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力量,理性平和的协商参与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互惠合作的公民美德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范学贵 《协商论坛》2013,(10):29-31
把协商民主正式写进党代会报告,是十八大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人民政协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新乡市政协在实践中认识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须从提高认识、增强自信、自觉实践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索。弄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认识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是"公民经过自由而平等  相似文献   

8.
黄秋燕 《传承》2014,(9):94-95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作为一种对自由民主反思和修正的民主范式,它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兴起于特定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协商民主,其实现需要公民素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是"参与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表现在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等方面。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因此应该从国家制度、基层政治、社会自治三个层面发展协商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李琦 《思想战线》2008,34(2):60-65
认同①问题作为公民社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解答.这其中.从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到哈贝马斯的认同理论这一相互承认的主体间性模式具有典范意义.黑格尔早期著述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间承认思想,作为20世纪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要回应,哈贝马斯以黑格尔为起点,对其承认思想进行反思与重构,建构了以交往和对话为核心的现代认同理论,进而实现了认同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范式转变.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个体社会认同的有效达成和公民政治参与的不断发展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因此这一理论研究对于拓展现代认同问题研究的视域及路径、探索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途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法治博览     
正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实践中央编译局办公厅科研处处长陈家刚在2017年4月5日《学习时报》载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实践》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一是必须明确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管理范式,也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和重要成果之一。我国已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协商民主的民主形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协商民主的内涵、理论来源、具体模式及其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意义,然后结合我国人民政协的理论与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省政协月协商座谈会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精神,落实省委九届七次会议要求,参照全国政协做法,结合我省政协实际而建立的一种协商民主形式,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界别的委员座谈交流,听取对协商议题的意见建议.这是广集群众智慧、凝聚发展力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省政协探索推进协商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在反思和批判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扛起了"实现公众参与权实质平等"的大旗,在公共政策领域它强调要重塑政策过程,将政策产出建立在普遍、自由和平等的公共协商的基础之上。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为我们解决传统公共政策过程中缺乏公民参与和社会公正的弊端,探索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之后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公民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协商民主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前,政府推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创建和实践民主制度,到培育民主精神和公民社团,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基本路径;协商对话、社区参与是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主题.长远看,民主精神和公民社团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决定着城市社区民主的发展和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丰富了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公共领域,创新了协商民主的治理模式。互联网时代协商民主的运行挑战主要体现在:匿名性形成了协商民主的理性障碍、碎片化带来了协商民主的信息负载、数字鸿沟加深了协商民主的实践难度。互联网时代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多措并举:政府应加大对互联网空间的管控力度,强化协商意识,重视引导网络舆情,提升对网络信息的驾驭能力,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培育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层面塑造体现内在宽容和互信合作的协商文化,在公民个体层面构建体现公共理性和社会信任的协商文化,在政府层面摒弃官僚文化,重视平等协商和多元沟通;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协商能力,发挥集体行动能力,增强社会自治能力,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探索整体改革和反思的过程中,"公民身份"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公民身份基于主体地位的彰显符合中国民主的价值诉求,公民身份蕴含的协商美德是中国民主需要的政治态度,公民身份产生的参与实践是推动中国民主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中亟需对公民身份的发展做出努力。政党支持是中国公民身份发展的前提,权利成长是公民身份发展的实质,道德建设是公民身份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完善的新路径:社区组织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的产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也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新进程。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中,中国日渐发达的社区组织对协商民主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契合与推动,它不仅能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构建协商民主的多元主体;孕育参与民主型的政治文化,提供协商民主发展的智识性动力;扩大社会资本存量,增强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还能制约并监督政治国家的权力,优化协商民主的制度条件。如何推进社区组织与协商民主的共同发展,成为中国社区建设与政治民主化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20.
甘永宗 《桂海论丛》2013,29(5):111-115
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亟待具有公民精神的积极公民。公民精神的现实样态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匮乏"共识与危机刺激下"集体顿悟"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以实证探究基层自治场域中公民精神的真实存在样态,并依从中国语境对公民精神成长样态及建构模式等进行反思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