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理论研究从“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起日趋广泛和深入,如何看待“中国模式”提法的积极意义,怎样认识其理论缺陷、逻辑矛盾和理性不足尤显重要。较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何以能以更趋成熟的理论形态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文章从宏观视角对此进行了学理性的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理论研究从“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起日趋广泛和深入,如何看待“中国模式”提法的积极意义,怎样认识其理论缺陷、逻辑矛盾和理性不足尤显重要。较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何以能以更趋成熟的理论形态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对此予以学理性的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极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对于这些经验,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概括:一是官方表述并认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二是"中国模式"理论。考察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探讨今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理论课题,同时也具有紧迫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这种“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中国模式”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客观地阐释它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分析它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同时,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来探讨和研究。作为一个全面性、整体性概念,"中国模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保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各地的区情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实情。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经验,但不能照搬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模式,也不能固守中国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城镇化模式。我们要因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涵盖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有益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建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日益走向成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针对中国现代社会不同阶段创造性地开辟了三条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道路、中国特色的革命转变道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总结其中的根本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令世人称羡的“中国模式”,同时,中国模式馈赠世人以“中国经验”。反思和总结中国模式及其经验,对于继续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苏联模式所提供的经验与教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发展的目的、方式、理念、动力、视野、主体方面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超越,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成就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发展毫无疑问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发展,总结其经验教训。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透视中国的变迁,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条道路的形成是不断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其实,无论中国道路也好,中国模式也好,中国经验也好,它的核心内容,它所运作的中轴就是制度。中国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不仅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而且也大相径庭于苏联所确立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特别关注其制度创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先后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求索与辉煌、社会主义初建时期的转折与奠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开拓与创新。回顾并思考这段历史,对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处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自觉和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保护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与维护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工人阶级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与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和图谋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工会组织的群众路线,努力实现工会组织的民主化、群众化与"行政化"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大胆探索和锐意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生动的方法论榜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斯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的扬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质性突破,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模式中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统称;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认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对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目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举措,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新要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新论述,对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新论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探索,对“一国两制”进行了新论述,对外交思想进行了新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新论述,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是改革创新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我们是从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改革创新精神将继续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相对于欧美模式、苏联模式以及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于欧美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德国工会及劳动关系现状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世界各国的国情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各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工会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性质和履行维护职能的原则与方式各有区别,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工会和劳动关系变化却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在德国工会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吸取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看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借鉴世界各国工会工作的有益经验,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力度,中国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工会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恢复中华民族古代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业绩,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结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初一二十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总体道路,它由四条具体道路汇合而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