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天蔚 《创造》2008,(10):67-69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韵决定》r决定具体内容分六部分,分别是: 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财;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方;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政报》2009,(3):31-37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3.
农村改革之初进度不畅,党内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是否允许农民包产到户分歧很大,争论不断。改革者进行了各种努力,从个别试验争取农民拥护到总结经验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持;从争取政策松动到寻求政策推行。最终,全党达成了农村改革的共识,包产(干)到户借中央一号文件之势迅速普及全国。总结当时全党改革共识形成的经验,对于当前深化改革、凝聚共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8,(6):19-19
2008年9月上旬,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省考察工作。国庆前夕,胡锦涛又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两省考察期间,胡锦涛就农村改革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5.
1978年,注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安徽小岗村民冒死搞起大包干,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由此翻开了第一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农村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 到2008年,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30年来,有许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回味。3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期待。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8,(11):2-2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农村改革30年之后,中国改革再一次从农村出发。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做出的重大决定。《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从经济层面到社会层面,强调了农民收入的改善、农民经济权  相似文献   

7.
近日,成都市新都区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成员,认真开展“三进三帮”,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贡献。一、智力支持进农村。帮助和搭建农村科学发展平台一是上门“讲”政策。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针对改革中容易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区委统战部与改革试点村社结成对子,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8.
《政策瞭望》2014,(8):27-28
推进以“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确权赋权改革.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健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根本要求。我们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和发挥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力推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加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努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9.
他们来自农村,了解农村,关注农村,对于农村的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期望,他们比普通人更迫切。他们就是一群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宏大蓝图,如何把中央的决定落到实处?人大代表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0.
《江西政报》2006,(19):1-1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体制保障,是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采,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林开华 《人民政坛》2008,(12):11-1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新的部署,有评论称这牵住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的“牛鼻子”。因为,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看,要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就必须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恩施州在湖北省的统一安排下,为进一步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的重大决策。从恩施州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践来看,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改革内容上领导干部的交叉任职以及"以钱养事"机制,一定程度上使乡镇政府得以"瘦身",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这一由财政压力引起的改革,却遭遇到了政策设计与执行的困境和偏差,改革目前所取得的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地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潘津秀  周华 《湖湘论坛》2001,14(5):75-76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决议》指出:“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津市市作为湖南省农村税费改革3个试点县(市)之一,1999年—2000年,以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以农民减负、乡村减债、财政减支为目标,在该市117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广泛调查、了解,认为:该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1.强化债务清偿,基本消除了农村债务。据调查,到1999年底,该市村级负债额达到5220万元,村平44万…  相似文献   

14.
知名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曾深有感触地说,要透析“三农”问题,再难找到比安徽更具说服力的“活标本”了。从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到肇始于安徽、成熟于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改革的“安徽模式”一次次走向全国,造福于中国农村。如今,安徽又超前一步,站在了被称为改革“第三波”——农村综合改革的潮头,使安徽农村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第三波”改革的矛头直指农村的上层建筑:重塑乡镇的布局与功能,以“效能革命”探索农村工作和县乡运行新机制,以转换政府功能创新乡村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农民想要的政府”。作为“第三波…  相似文献   

15.
陈今 《辽宁人大》2009,(4):35-35
编辑部: 去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作为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我们既兴奋又紧张,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我们基层的人大代表能做些什么?孙路昌  相似文献   

16.
《江西政报》2008,(23):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对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适逢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中国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于农村下一步改革究竟何去何从的争论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三十年前的改革启航相比,社会精英阶层对当今如何深化改革的共识分化、信心不足、合力趋减。如何才能增进深化改革的共识、重拾改革的信心、凝聚改革的合力呢?我们认为,社会精英阶层应该更多地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也是改革的最大推动力量和受益者。那么,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的负担明显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前活跃,农村的发展活力大大增强。但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村级债务,在农村税费改革进程中暴露出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村级债务仍然居高不下,并向多极发展成链状,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探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债务的化解措施已成为各级政府及农村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翔 《群众》2008,(11):4-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积极探索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常熟实际的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子,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争当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改革正方兴未艾,农村税费改革只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走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它只能部分地、阶段性地解决在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部分问题。农村改革的历史重任将由新一代人来推进,并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