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有少许“小人”,甚而有一堆堆、一簇簇“小人”,都不一定可怕。可怕的是这样的社会趋势:“小人”处处吃香,事事得意,弄得“君子”处处倒霉,事事不顺。最后连“君子”也只好知时达务,顺乎潮流,索性做起了“小人”,这就可忧得很了。这里说的“小人”,有人往往很习惯地想到“小人物”,好像一经做了“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就自行摘掉了“小人”的帽子,决不会再归进“小人”一类。其实这是错觉。“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里的小人习性,小人意识,小人行为,有时一点也不比平民百姓少,甚而犹…  相似文献   

2.
近读《论语》,留意了一下有关“君子”与“小人”方面的内容。书中孔子崇君子鄙小人的述说很多,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种对比的说法就有16处,单提君子或小人者多达百余处。孔子说的“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反之则是“小人”。对此,他有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义利方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明晓道义,小人只懂私利。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  相似文献   

3.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4.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犯难了:一是题目太大,难以一言蔽之,二是容易遭到攻讦。本来你是心平气和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却往往会被人误解,以致“对号入座”。其实,追根溯源,有关小人的话题,是孔圣人最早说的,并屡次说过;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言说;鲁迅先生以亲身经历说得更为精彩。近日看到报刊中又有人提起小人这一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离开小人不成戏”,———小人是无处不在的,谁再有本事,再有权势,再有金钱,躲得开瘟疫,但躲不开小人。小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所以生活中遇上小人,实属正常…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痛批党内庸俗作风时指出:“小人得志,好人受气,这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险的。”的确是这样啊!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朝代没有“小人”作乱?哪一个社会没有“小人”存在?“小人”真是无处不存,无时不在啊!“小人”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小人”好浮夸,如汉  相似文献   

6.
高深 《求是》2006,(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也是举国一致的愿望。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对“和谐”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认为,“和谐”即是“同一”,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这些人在实行民主集中制时,习惯于“一言堂”;在研讨某个问题时,习惯于没有“杂音”;在贯彻上级精神时,习惯于“照本宣科”。岂不知“和”与“同”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古代思想家孔子看来,君子注重团结、尊重差异,小人却随声附和、朋比不周。在分辨“和”与“同”的问题上,晏婴的见解独到且深刻。有一次齐侯…  相似文献   

7.
翻开辞书典籍,对“小人”的解释有这么几方面的意思:一是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古代“小人”是平民和下层劳动者的泛指;二是小看自己,自卑的谦称;三是没有抗争力量的弱者;四是道德败坏、反复无常的人。  相似文献   

8.
小人,《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指人格卑鄙的人,也就是那些品德不良、心术不正的人。小人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君子是很讲气量和风度的,所以古人曾忠告世人:“近君子而远小人”。有位作家在谈小人的长文《历史的暗角》中曾详细分析了小人的几条重要行为特征:小人见不得美好,气量小,嫉妒心强,好用不正当的方法不显露地中伤、陷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某种名誉、地位、利益等方面的损害,善于搞背后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做君子,不做小人”。自古以来,“君子”和“小人”总是相对存在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辩证思维对比,选择了君子作为做人的标准。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过上百次,究其内涵,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有其理想的人格标准。  相似文献   

10.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2,(4):115-117
陆象山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心即理”、“尊德性”的思想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自成一派。“义利之辨”作为陆象山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融了陆氏心学的精华 ,集中显示了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学术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问题上 ,陆象山关于辨别君子小人之志的论述可谓极富新意 ,别开生面。本文就陆象山在“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志”、“义利之辨”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展开论述 ,以求对心学一派的价值观深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保护自己=做小人吗?天竹“小人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讲,乃一些身为“公仆”的人滥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所致!掌权者切记立党为公,以权力服从真理、使“正人君子”们堂堂正正,扬眉吐气,请看──真想不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孔老夫子也有疑惑不解的难题。孔夫子...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统的语境中,老实人是指诚实、忠厚、正派、刚直、公正等具有诸多优秀道德品质的人。与老实人相对应的是“不老实人”,俗称“小人”。小人的特点是曲意奉承、溜须拍马、唯利是图、混淆是非的品格低劣者。  相似文献   

13.
“破五”     
今年的2月2日是正月初五,北方地区也叫“破五”。按照民间习俗,这一天要鸣鞭放炮,驱赶“小人”。晚餐要吃饺子,剁馅叫做“剁‘小人’”,包饺子也叫“捏‘小人’嘴”。我不知这种习俗从何时开始,其原意从何而来,但是每当初五时,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因为中国的节日,一般以喜庆开始,或纪念历史名人(如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或祭祀团圆(如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是在一种十分美好的心境中过节。虽然两千多年前屈原被逐,  相似文献   

14.
小文 《正气》1998,(10)
在茫茫人海中,不论多么纯洁的队伍,小人难免出没其间。别看他们人数不多,那一套粘糊糊、滑腻腻、甜蜜蜜的“花工”、“缠工”、“水磨工”,实在是极富诱惑力和穿透力的。这股歪风邪气近年来不断在肆虐。有王宝森赏识阎振利,胡建学偏爱卢胶青。小人投其所好,大人中箭落马,终至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就说阎振利,原是北京财政局的干部,曾因偷盗摩托车被公安机关扣留,受过记过处分。据说,当时任北京市财政局长的王宝森对其并无好感。后来,阎看准机会,主动提出去西藏。自然,每次回京探亲,都忘不了给王宝森带点土特产什么的,渐渐地…  相似文献   

15.
《北京支部生活》2011,(12):21-21
打开“首博宝典”的界面后,10岁的小姑娘刘佳便被一件名为“太白醉酒八方盏”的宝物吸引。刘佳好奇地不断放大图片,欣赏着酒杯中小人醉眼迷离,手扶倒地空酒坛的生动姿态。当她将鼠标落在小人上时,诗仙李白的生平便伴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声音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所谓奸佞小人,无不是媚上而弄下,对上是一副嘴脸,对下又是一副嘴脸。单一媚上不足以称小人,单一弄下亦不足以称佞臣。奸佞小人有点像狗,见到主人摇头摆尾,见到穷人狂吠不已,因此有人比之为走狗,实在是贴切不过。时代更迭,表面上主仆关系已不再存有,但奸佞小人的走狗习性却生生不息、世代相延。纵览古今,奸佞之术可分上、下两科。下科者是指专研弄下之术,可谓亘古不变,就是“欺压”两字。而专研媚上之术的上科,却是与时俱进,创新不断,可谓日新月异。先是一个“媚”字。奸佞小人善于观察,上有所好,其必投之,只要上面高兴,他什么事都可以做。上…  相似文献   

17.
鄙人浅陋,终不晓何以把讨好、巴结上司贬损为“拍马屁”, 求救于辞书,也寻不出所以。于是便望文生义地瞎猜:兴许早先老爷骑马,小人鞍前马后  相似文献   

18.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 “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儒家文化把“和”与“同”相区别,认为“和”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同”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如,同流合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相似文献   

19.
学会宽容     
宽容是什么? 古人说:“有容德乃大”(《尚书》),“量小非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官场赞:“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 佛家云:“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物)”。  相似文献   

20.
邹振东 《廉政瞭望》2013,(18):49-49
几年前在新加坡采访,我发现新加坡也是有“官话”和“套话”的。与新加坡打过交道的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新加坡官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新加坡地小人少。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新加坡没有什么资源,就连土地也缺乏。全国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国防、公共设施、企业、居民都要用地,我们把所有空出的土地全部绿化,建起公园。”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的官员这样介绍。就在这寸土寸金之地,新加坡拥有近1万公顷绿地,航拍图片显示,绿色覆盖率在2007年时就接近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