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儒商”     
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商的人越来 越多,出现了各种 各样的商人,其中 的“儒商”最引人注 目。儒商由来已久, 最早、最杰出的儒 商是孔子的弟子子 贡,他用儒家的道 德观念经商,重视 道德操守,而且经 商有术,曾致“家富 累千金”,被历代儒 商奉为楷模。在中 国,儒商历来是受 人尊崇的。儒商的 良好形象,也影响 着东亚和东南亚一 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就是以“《论语》加算盘”经商的著名儒商。现代意义的“儒商”应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哲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经商才干,他们的素养应远远超出一般的商人。在商德滑坡的今天,广大人民需要更多的儒商出现。 “儒商”的关键是个“儒”字,具体地说就是要信守儒家所倡导的“仁”、“义”、“诚”、“和”。  相似文献   

2.
陈炎  邓东 《理论学刊》2002,(4):119-121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 ,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 ,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 ;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 ,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相似文献   

3.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过程中,“不敢腐”重在惩治和震慑,是前提;“不能腐”重在制约和监督,是关键;“不想腐”重在教育和引导,是根本。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三个环节的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协调推进,同向发力。要打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之间的内在关系,必须深刻把握三者一体推进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宏谋是满清“康乾盛世”的重臣,一生遵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政绩累累。同时,也是一位典型儒官,推行“民本”仁政,成为清代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刘阳 《前线》2013,(7):88-88
由林良旗、阮青主编的《万事民为先》一书,在淡雅朴素的装帧之下,有着充实丰富的内容。这部书以记述史实之方法,诠释了“万事民为先”之道。此书前不久一经推出,便受到党员干部欢迎。  相似文献   

7.
由林良旗、阮青主编的《万事民为先》一书,在淡雅朴素的装帧之下,有着充实丰富的内容。这部书以记述史实之方法,诠释了“万事民为先”之道。此书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8.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破解大党独有难题,需要以长效机制确保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两个维护”制度确保大党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大党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激励担当作为的制度确保大党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以党内监督制度确保大党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制度确保大党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9.
徐嘉 《唯实》2002,(6):7-11
真、善、美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我国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价值理想 ,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儒家的价值理想以“仁”(善 )为核心并统摄真和美 ;道家则以“道”为核心 ,其中有求真的向往 ,并贯穿于善与美。孔、孟、老、庄对真、善、美的理解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他们这方面思想的比较 ,展现了先秦儒、道的价值精神及其中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的行动指南。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治家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在实际工作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做到“四个重在”,即以重在持续为前提,以重在提升为重点,以重在统筹为方法,以重在为民为宗旨。  相似文献   

12.
龙在宇 《廉政瞭望》2014,(23):20-23
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这是《晋书》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在干百年来的官场中,却屡屡有失效之虞。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几任主要领导因贪腐落马,这就被人们称之为“前腐后继”。他们这种奋不顾身的“飞蛾扑火”,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 ,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对立统一 ,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在领导工作中 ,必须弘扬“恒道”精神 ,遵从现代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 ;恪守“恒道”根本 ,把握“无为”与“无不为”的度 ;把握“恒道”内涵 ,放大领导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实践“恒道”主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4.
蒙培元 《新视野》2001,(1):47-49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哲学是一个复合性名词,包括不同的哲学。在中国哲学正式诞生的春秋战国时期,有所 谓诸子学;在秦汉以后的发展时期,则有儒、道、释三大流派。但是,就全部中国哲学而言, 如果按照“类型”进行划分的话,那么,可以说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知识型的,一类是境界型的。前者以墨家、名家为代表,后者以儒、道、佛为代表。其他各家,或可分属于这两种类型,或可独立于这两种类型,构成另一种类型的学说。比如法家,既不属于知识型,也不属于境界型,而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政治哲学。知识型的哲学,重视人的知性能力,将人…  相似文献   

15.
《党建》1994,(5)
这也是一种腐败──谈谈:“小圈子”现象居欣如 “小圈子”这种社会现象,自古有之。古人称之为“朋党”,现时则称之为帮派或宗派。按宋欧阳修的说法:“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则以同利为朋”。“道”和“利”一字之差,大相径庭。  时下,某些好利禄、贪...  相似文献   

16.
从严治党,重在从严治吏.从严治吏,关键在严以用权.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必须正确对待并用好手中权力,必须始终恪守“严以用权”的为官之道,在严以用权中恪尽为民之责.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当前我省的中心任务。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卢展工书记提出了“关键在做”的观点。中原经济区是做出来的,但怎么做是一个问题。联系到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后先后提出的“四个重在”和“四个带动”的论断,笔者认为,“四个重在”与“四个带动”恰恰是对怎样做的一种阐述。“四个重在”,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思想文化的河流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强大的注入。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标志的道、儒、墨、法等诸子思想被奉为中华文化的元典,之后有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道儒融合。汉唐以降,道儒互补,再加上佛教的调适。  相似文献   

19.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如何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从当前情况来看,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强化机制,变“一手软”为“两手硬”。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得如何关键在于领导。当前,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除了领导认识的偏差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机制的约束和保障。因此,除了逐步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外,关键还要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机制来约束领导行为,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不因班子的变动、领导的注意力转移而削弱和淡化,促使各级领导从“可抓可不抓”转变为“不得不抓”、两手不得不硬。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