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同一分子具有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双重作用,目前在治疗动物的生殖疾病、促进动物发情、超数排卵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本文仅就近期的研究结果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兼有促卵泡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的双重作用,对提高各种动物繁殖率及受胎率均有重要作用。在良种繁育中更是首要药品;另外还可用于细胞生物发育科研工作以及人类性功能不全的治疗。对PMSG提取的研究,Denis(1967)用偏磷酸沉淀→乙醇分步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磺乙基Seph-adex C-50柱层析法,获得了15800IU/mg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90年对石河子地区进行了奶牛疾病调查,发现卵巢静止的占不孕牛的32.35%,通过应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治疗,收到了满意效果。供试奶牛及药品 经现场调查和直肠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4.
简便而有效的妊娠诊断方法,尤其是早期妊娠诊断方法,是畜牧兽医工作者长期以来试图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1927和1930年,孕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的相继发现,成为应用激素作为人和家畜早期妊娠诊断的开始。近十多年来,由于测定技术的迅速进展,应用放射免疫法可以精确地测定血液中激素水平。孕酮与家畜的发情、妊娠和分娩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外周血浆孕酮水平(以下简称孕酮水平)可以作为家畜繁殖生理学和繁殖病理学的指标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剂量的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GPP)对断乳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和石蜡切片等研究方法,分别对用药第7和第14天小鼠的体重变化,卵巢和子宫指数,阴道开放情况,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  相似文献   

6.
绵羊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在繁殖季节中 ,公、母羊均能表现出正常的性行为 ,繁殖机能也能正常发挥 ;而在非繁殖季节中 ,母羊则表现出性功能降低 ,卵巢无活性。在对母羊实行一年两产或两年二产的高频繁殖时 ,遇到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主配公羊全年都有优良的精液品质和旺盛的性欲 ,试情公羊能够保持强盛的性欲。许多研究者采用促性腺激素与睾酮配合 ,或采用PMSG、甲基睾丸酮等治疗公羊生殖障碍 ,取得了成功。笔者设计了对公羊实行全年生殖保健的技术方案 ,并于 2 0 0 0~ 2 0 0 2年分别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工一师、农九师…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方法,以持家基因GAPDH为内参,研究沂蒙黑山羊发情周期中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mRNA和黄体生成素受体(LHR)mRNA在输卵管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发情周期中促性腺激素受体mRNA在输卵管中都有表达。漏斗部FSHR mRNA在间情期的表达量最高,发情期表达量最低,且发情期与其他3个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壶腹部在间情期的表达量最高,发情前期表达量最低,间情期与其他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在峡部则是发情后期表达量最高,发情前期最低,发情前期与其他3个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LHR mRNA表达量与FSHR mRNA呈相反规律,以发情期漏斗部相对表达量最高,与其他部位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显示,发情周期中促性腺激素受体基因在输卵管中呈规律性的动态变化。表明,在动物排卵、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促性腺激素受体mRNA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双氧水作静脉注射先后治疗3匹马、3头猪的破伤风病,取得了满意效果。 注射方法 用新启封的3%双氧水,按成年马骤80~100毫升、大猪20~40毫升、小猪5~10毫升量,用生理盐水(糖盐水、5~10%糖溶液、氯化钠复方溶液均可)以1:5~10倍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绝对不能快,否则易形成气体栓塞。  相似文献   

9.
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滋养层,以HEPES缓冲的添加20%兔或马血清、0.1%葡萄糖、0.2mmol 2-巯基乙醇、2mmol丙酮酸钠、0.1mmol次黄嘌呤(用马血清时)、青霉素(100IU/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含MEM非必需氨基酸的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布氏锥虫伊氏亚种获得成功。连续培养60天,培养虫体绝大多数仍保持细长形态,并对小鼠有很高感染性。文内还就实验方法和结果结合文献对一些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禽霍乱至今在很多国家仍是一种尚未控制的重要禽病。为了控制和消灭本病,我们于1979~1984年开展了禽霍乱油乳剂苗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制苗菌株 从梅河口市不同地区分离出31株野毒中筛选出3株典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制苗前分别连续通过鸡3代,无菌采取鸡心血接种于含0.1%裂解血和4%健马血清马丁琼脂平板,选典型菌落作为制苗用菌种。  相似文献   

11.
马骡大结肠(主要指大结肠左干)扭转为严重的疝痛病之一,发病率虽不高,但死亡率很高。自1975年以来,笔者对23例大结肠变位和3例回肠套叠的患畜(其中马8例骡16例驴2例)用全身浅麻醉结合电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药械准备 1.药品:5%水合氯醛酒精注射液300~500毫升。还可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毫升,或氯霉素(250毫克/毫升)20支,或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支,或糖盐水500~1500毫升等。  相似文献   

12.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科马立克氏病毒(MDV)引起鸡内脏淋巴瘤和外周神经淋巴增生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免疫荧光抗体(IFA)试验;免疫扩散(ID)试验和血清中和(SN)试验等血清学方法,Bullow和Biggs将MDV分为三个不同血清型:血清1型病毒,包括致病性毒抹和它们的减毒弱毒株、血清2型病毒是非致病性MDV毒抹;血清3型病毒,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马、骡、牛血浆血清纤维蛋白连结素(Fibronectin,Fn)的正常值,以给临床、病理及生理研究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抗血清:自制兔抗马Fn血清,效价1:32。2.受检血浆血清:北京市金星奶牛场5~10岁的健康母牛;内蒙古某部队健康马;天津某部队13~19岁的健康骡。  相似文献   

14.
马鼻肺炎为马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白血球减少和呼吸道卡他,孕马常在感染此病后1~4月发生流产,故又称马病毒性流产。本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多数研究者认为,世界有马地区几乎都有本病存在。本病最早发现于美洲,其后欧洲和其他各洲均有报道。从对马群的特异性血清抗体调查来看,阳性率一般都在30%左右,最高的可超过90%。我国虽然近期才分离到病毒,但本病的存在可能已经多年。如在五十年代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六十年代兽医大学病理教研室均在马流产胎儿肝、肺等相应细胞发现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15.
手工乳化制备含 2 0 g/L人参皂甙、4 0g/L海藻多糖、4 0 g/L黄芪多糖、4 0 g/L芦荟多糖的鸡新城疫灭活油乳剂疫苗 ,注射免疫 2 1日龄粤黄鸡 ,即日起连续 3d按体重胸肌注射环磷酰胺 4 0mg/kg ,每日 1次 ;免疫后第 7、14、2 1、2 8、4 2d采血检测鸡新城疫HI抗体效价 ,免疫后第 14、2 8d采血检测红细胞CR1受体 (RBC CR1)花环率、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结果表明 ,人参皂甙、海藻多糖在免疫后期能提高鸡新城疫HI抗体效价 ,而黄芪多糖、芦荟多糖作用不明显 ;人参皂甙、黄芪多糖、芦荟多糖能显著提高鸡RBC CR1花环率 (P <0 .0 5 ) ,海藻多糖作用不显著 (P >0 .0 5 ) ;海藻多糖、芦荟多糖能显著提高血清SOD活性 (P <0 .0 5 ) ,人参皂甙、黄芪多糖作用不显著 (P >0 .0 5 ) ;人参皂甙、海藻多糖能显著提高免疫器官指数 (P <0 .0 5 ) ,黄芪多糖、芦荟多糖作用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6.
1967年Churchill和Biggs报道了马立克氏病的病原因子是一种疱疹病毒,但早在1950年Paterson等已发现,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鸡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未感染的对照组高些。由于人类已广泛地被五种人的疱疹病毒所感染,所以把MDV感染的小鸡作为研究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是很有意义的。现将1977~1985年间Fabricant和Minick等的试验简要介绍如下。 (一)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试验 4组小公鸡都是美国康乃尔大学饲养的白来航P系SPF鸡,用100PFU低毒力的MDV CU-2株感染两组小鸡,隔离饲养;另两组不感染MDV,作为对照。0~15周龄这4组小鸡都饲喂含胆固醇0.025%(W/W)的饲料(以下简称普通饲料)。从第16周开始,一组感染小鸡和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初,我所就开始用羊脑组织狂犬病毒抗原超免疫马生产抗狂犬病血清。但由于使用的抗原浓度较大,超免疫马神经变态反应发生率达10%~15%,马匹损耗很大。为此,在保证抗原最佳免疫原性的情况下,为降低神经变态反应发生率,在基础免疫后,我们通过第1,第2...  相似文献   

18.
(一)材料和方法 1.鸡马立克氏病(MD)阳性抗原和部分血清:购自江苏农学院,部分血清采自阳性反应鸡,加石炭酸自制。 2.琼脂扩散试验平板的制备:和普通平板制作相似,但琼脂含量为1.0%,并用8%高渗氯化钠溶液,夏季可加0.1%石炭酸防腐。平板厚以2~3毫米为宜,将平皿分成若干小区,小区中央打一孔,外周六孔,补底、孔间距约为4毫米,羽囊直接试验不必打外周孔。 3.羽囊琼扩试验:从每只鸡拔取新羽六根,剪下根部羽囊,均匀插在距中央孔约4毫米的圆周上,中央孔滴入血清,然后放入有潮湿纱布垫的恒温箱(36~40℃)中或室温(15~25℃)中,开始3小时观察一次,以后6小时观察一次,在羽囊和血清间出现沉淀线的为阳性反应,六根中一根羽囊出现沉淀线亦可判定为阳性。  相似文献   

19.
1940~1946年以后,苏联、奥地利、德国、瑞士、丹麦、美国和南斯拉夫都检出马有抗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凝集素,主要是波摩那型,也有犬型和黄疸出血型。1952年,Hertwigk和Stceffe,Kathe和Alexander等人分别从马的眼房水分离出钩端螺旋体(Bender和vietze1952年从犬及银狐眼中分离出病原体)。 马感染波摩那型后的急性期(2~4天)有菌血症,发热到39.8~40.6℃,较轻,常  相似文献   

20.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存在活鸡体培养物中。本文用鸡 活体培养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血清1型),在菌血症时采血经 差速离心收获细菌,制成的死菌苗对异型菌株C_(44-42)(血清3型)和P_(1059) (血清3型)攻毒产生交叉保护作用。而41℃肉汤培养的C_(48-1)菌株则不具有这种交叉保护作用。 活体培养的细菌经冻融、溶菌酶、透明质酸酶、DN_(ase)、EDTA、Triton X-100等处理溶解后,细菌溶解物对异型菌株保护率达100%,而其溶解物的上清和沉淀时异型菌株保护率也达66.7%及80%。而溶解物沉淀经蛋白酶处理后,则失去了交叉保护能力,说明产生交叉保护作用的交叉保护因子(CPF)可能是蛋白质。 生化分析表明,活体培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肉汤培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其物质含量是不同的。活体培养的细菌溶解物含CPF,其蛋白与糖含量比(P/C)为3.97:1,而肉汤培养的细菌P/C为1.01:1。SDS-PAGE分析表明,有一分子量在17200~30000之间的蛋白成分仅存在于活体培养的细菌中,经测算其分子量大约为19320。这些研究表明,分子量为19320的蛋白质可能就是存在于活体培养物中的交叉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