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定意义上讲,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公正司法的情形仍时有发生。本文是在通过对某市公正司法调查的基础上,透过其中几个真实案例,分析了不公正司法现象存在的根源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公正司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公正司法的重大意义、根本保证、根本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司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司法工作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肩负新的时代重任。司法机关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正司法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提高公正司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公正司法的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对司法公正的标准、必要性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我们实现公正司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公正司法的标准包括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公平正义,也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实现公正司法需要防止权力干预司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等。我们应当以习近平公正司法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抓好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实现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站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高度,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点。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公正司法的重大举措。 一、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司法,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包括依法处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经济案件和违宪案件等。在我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司法的主体,分别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社会主义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核心是公正,即通过公正司法,有力地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这既是社会主义司法本质的体现,也是衡量司法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要实现公正司法,特别是要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华 《海南人大》2012,(7):22-23
本刊讯7月9日至1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东军带领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调研组,到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加强基层建设、促进公正司法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省高级人民法院董治良院长、刘诚副院长介绍人民法院加强基层建设、促进公正司法情况,省人民检察院贾志鸿副院长、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长高海燕等向调研组介绍了人民检察院加强基层建设、促进公正司法工作情况汇报。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建立完整的司法公正理念则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司法公正包含法律正义和公正司法两个方面,其中,法律正义是公正司法的起点和归宿,公正司法则是法律正义的实现方式。法治信仰、法律权威、法制统一、司法公开、司法独立等作为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有机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司法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省级行政区域的具体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依法治省的重要环节,强化法律监督是依法制省的保障,加强领导是依法治省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21世纪的工作主题。综观中国现代史,从中华苏维埃政权司法机关裁判部的设立到现代司法公正理念的奠定。严肃公正司法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中国现代法制发展的进程之中。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追求司法公正.把对法律的崇高信仰全部寄托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之上。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所在和落脚点,也是永葆法院工作蓬勃发展的根本点。  相似文献   

9.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理论渊源丰富,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也吸收了中华法律文化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探索中,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贯穿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和具体环节,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科学立法,确保法律反映人民意愿;要严格执法,切实服务人民;要公正司法,确保人民实现公平正义;要全民守法,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从而更好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论司法公正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我们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又极其现实的理论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审方必须给出优质司法论证,必须把公正审判与政治迫害区别开来,通过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实现作为所有正常法治共同目标之司法公正,最终达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青海人大》2006,(3):48-49
近日,山西省潞城市人大常委会在对政府部门监督中,通过抓承诺公示、考核测评和整改督促,三管齐下提高监督实效。此举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的监督合力,促进了承诺单位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提高了政府组成部门及条管单他的工作效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和执法环境的改善,人民法院的执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民主与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要求法院公正司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正司法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市是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总结,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现实需要。推进依法治市的途径是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开展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场域,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系统揭示在成功开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及其形成的科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我国已初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何体现世界现代化普遍特征、如何超越西方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其原创性贡献和重大意义等重大问题,从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建立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法律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石,公正司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要坚持和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以公平正义作为一切法治活动的总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指出了脚踏实地的奋斗路径,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契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各国共谋进步的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伟大补充与创造,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本质不同。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正确性,阐释了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联系,讨论了如何以更高站位、更优质量、更新面貌、更高效率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增长极模式、创新试验田模式、推进要素自由流动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审判机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即只建立了解决普通案件的法律审判机制,而没有设立针对疑难案件的衡平审判机制.这样,大量的疑难案件得不到及时和公正的判处,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直接损害了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为了实现普遍的司法公正,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衡平审判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执法和司法中的问题更为严重。加强法治国家建设,从执法司法方面看,应该加强权力制约,强化依法行政,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推进公正司法,健全法律监督体系,依法管理干部,加强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9.
法官作为一社会主体,具多重角色冲突对公正司法有很大影响.本文拟用法社会学分析的方法,辩析法官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作出裁判的.然后,提出就在观念和制度上作哪些更新和改革,以避免多重角色冲突,尽量消除影响法官公正司法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靠法治,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