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辉鸿 《法学杂志》2006,27(5):146-148
知识产权中的不侵权之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案件,法院在受理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从知识产权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理论进行分析,指出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目的是为了限制知识产权人滥用其权利,为被控侵权人提供的一种必要的救济途径。本文着重探讨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受理条件,不仅要符合民诉法中规定的一般受理条件,同时还应满足其特殊的起诉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宁 《科技与法律》2010,84(2):78-82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作为一种新型知识产权诉讼,由于现行立法的缺失和有关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司法操作并不统一,甚至成为规避知识产权侵权和滥用知识产权的程序手段。通过对现有学者观点的梳理和现实个案的剖析,对该类诉讼的法律依据、法律性质、受理条件、司法管辖及与知识产权侵权之诉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规范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  相似文献   

3.
实证研究表明,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受理存在"受理条件规定并未被完全采纳、侵权警告形式及认定标准多样化、催告行使诉权要件适用差异化、当事人适格的影响因素复杂化"的困境。确认利益诉讼要件地位模糊、对确认利益缺乏具体化运用、法律缺位导致司法解释越位、司法解释规定较为简单粗略是造成前述困境的成因。解决前述困境,应当以确认利益理论为支撑。明确确认利益是诉讼要件而非起诉要件、以纠纷解决手段妥当性视角筛选侵权警告形式、以纠纷解决成熟性视角修正书面催告程序、以被告选择妥当性视角明确适格的当事人,最终实现对此种诉讼受理条件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透视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作为一种新型的专利诉讼,其形成原因与专利权的特征和专利诉讼的特性有关.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是知识产权异化的治理方案之一,是权利保护与限制的互动,是法益均衡的专利法精神的彰显.主要从形成原因及制度价值、诉权要件、举证责任分配及原告的防御手段等方面透视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  相似文献   

5.
确认不侵权之诉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产权领域,为了平衡知识产权权利人和被控侵权人以及社会公众间的利益冲突,在是否侵权的权利状态不确定的情形下,被控侵权人有权先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其受指控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在我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案件。国内知识产权领域对这类案件尚未投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相关的论述非常的少。在当前法律与社会环境下,应当确认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的可诉性,在受理条件、案件管辖等方面采取与行政诉讼并行的方式更好地平衡利益双方的权利,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的杠杆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刘彦杰 《法制与社会》2012,(33):290-291
确认不侵权之诉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种知识产权诉讼类型。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类诉讼的由来,然后着重剖析其性质,认为从法理上应将其作为特殊的侵权之诉来处理,再就其受理条件和标准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阐述了确认不侵权之诉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的意义,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新类型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在其程序运作、实体处理等方面,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其法律性质、受理条件、审理方式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同认识。去年9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金华  相似文献   

9.
10.
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最新修订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确定为三级案由。本文论述了"确认不侵权纠纷"的性质、特征、诉讼标的、诉的利益等理论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对确认之诉的立案要件、行政诉讼与确认不侵权之诉重合等实务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是知识产权纠纷中一个特有现象,最近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何种情形下提起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法院应当受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本文从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目前21号文规定下的具体适用条件以及与美国确权之诉的比较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具体适用。  相似文献   

12.
侵害专利权之诉与确认不侵害专利权之诉的关键问题,均为判断产品或方法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这一法律事实问题,侵权之诉本质上包含确认之诉,确认不侵权之诉实质上可视为侵权之诉的一部分。因此,确认不侵害专利权之诉既是确认之诉,性质上也是侵权之诉之一部分,其管辖问题可依一般地域管辖或依侵权之诉处理。在后之侵害专利权之诉主张赔偿损失等给付请求的,可以构成在先确认不侵害专利权之诉的反诉,一般应当合并审理,未提出给付请求的则不应作为反诉受理而应作为反驳在前诉中提出。侵害专利权的警告关键在于使潜在的侵权之诉被告感受到了威胁和不安,其具体警告方式并无定形。对于侵权警告及发出方的认定,宜作宽松解释。专利权人仅针对被诉侵权产品的使用者向行政部门提起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使被诉侵权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经营处于不确定状态,且其不能参与行政处理程序以维护其权益的,应认定此类处理请求属于侵权警告。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家以弘扬法治为宗旨的普及性法制刊物,今天我们执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刊登了一件因侵犯他人名誉权而导致的致歉声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漠视法律、偷逃税款的行为直接损害了国家和全民的利益。 对偷逃税款这种公然与国家为敌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揭露和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位公民的神圣权力,在大力加强依法治国的今天,偷逃税款者必将爱到法律的惩处。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本刊1999年第2期刊出《举报有功遭监禁,定罪无名还有理》一文,披露了安徽省宿州市一残疾人企业家雷敬新偷逃国家税款,而举报人却受到打击报复的事件。 1999年5月7日,雷以偷税罪被判处徒刑。 然而,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出乎意料,先是雷敬新等原告以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将本刊推向法庭,索赔高达260万元。再是法院受理并经过一审和二审,判决本刊构成对雷敬新等的名誉侵权,共赔偿4.5万元。 新闻媒体因舆论监督成为被告进而被判侵权,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综观屡屡出现的新闻官司,结合本刊这起由批评报道导致的侵权之诉,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报道内容基本属实,仅局部或细节的情节未被有关部门认定采信,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二、立法和司法如何保护正当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不侵权诉讼是自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诉讼,由于其理论基础缺乏应有的探讨,导致实务存在诸多争议,这种法律诉讼模式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法理上的根据,本文就此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17.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已经成为维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法律问题。本文就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问题,结合知识产权有关此问题的法律制度和理论。以及社会司法实践,进行探讨,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赔偿原则、赔偿范围和赔偿额的确定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政登记侵权之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涛 《行政与法》2002,2(2):59-62
行政登记行为作为准法律行为性行政行为,本身不具有权利侵犯性。司法实践允许提起行政登记侵权之诉,在原告主体资格方面存在疑问,且其结果易与相关的民事诉讼结果冲突,此外,这类诉讼并不能彻底解决争议。基此,应将其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9.
赵蕾 《法治研究》2011,(1):93-98
在我国,确认不侵权之诉并没有获得民事诉讼法上的正式认可,相关的理论探讨也仅限于知识产权领域。这样的现状导致确认不侵权之诉缺乏法律上的正当性、司法上的统一性和理论上的完整性。以民事诉讼的视角对确认不侵权之诉进行研究,用诉权、诉讼标的以及既判力理论对其加以分析,既可以推动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理论发展,也可以在民事诉讼中对确认不侵权之诉进行程序细化,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周帆 《法律与生活》2010,(15):46-47
舞蹈志愿者 李雯(化名)是一名舞蹈老师,舞蹈是她一生的挚爱。2008年,退休后的李雯受某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的邀请,作为志愿者担任该中心的舞蹈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