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水扁继抛出“一边一国论”之后,最近又抛出“三锚论”,在许多场合强调“安全、民主、经济”是“确保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关键,还大言不惭地说要建立什么“美日台同盟”。这是台湾当局构建“美日台同盟”对抗祖国大陆、千方百计削弱两岸经贸联系、推动以“两国论”为核心的“台独”政策的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2.
金芒 《台声》2002,(9):6-8
8月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通过视讯直播的方式,向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第二十九届年会”强调说,“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是别人的一省或地方政府,不能成为第二个港澳”,“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又说,“要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完全暴露了他的“台独”面目。这是他兼任民进党主席后发表的一连串“台独”言论中最露骨的一次。此语一出一片哗然,让希望看到两岸问题和平解决的人们无不为之痛心,刚刚有所缓和的两岸局势、稍见曙光的“三通”问题,…  相似文献   

3.
蒙培元 《人权》2003,(5):40-42
在非典流行期间,中央电视台采访了美国科学家何大一先生。何先生在研制艾滋病药物方面有重要贡献。当主持人问何先生对发现艾滋病病毒有何感想时,他说出了两个很重要的字:“敬畏”。这真是有些出乎意料之外。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敬畏”什么?  相似文献   

4.
李立 《台声》2006,(11):62-67
金秋9月,我在台湾作学术研究,有幸与李敖大师长谈,其睿智和敏捷实在是一般人难望其项背——笔者:您提出支持“一国两制”。当时旁边就有人说了,您是支持还是开玩笑,还是觉得这个词不错,拿来可以让别人一下子产生眼球的注意力。支持“一国两制”和《反分裂国家法》李敖的两岸观李敖: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敢支持,也敢这样讲。因为讲得很逗,我说问题根本不在两制嘛,现在根本就是两个制嘛。台湾有台湾制度,大陆有大陆制度,两制没有争议,争议的是一国。你觉得你这个国不是大陆那个国,我说美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条约的时候,在签上海公报的时候,都说得…  相似文献   

5.
《黄埔》2004,(3)
5月17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全文如下: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四年前,陈水扁曾信誓旦旦地作出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四年来,陈水扁的所作所为表明,他自食其言、毫无诚信。他说不会宣布“台独”,却纠集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台独”活动。他说不会改变所谓“国号”,却不断鼓噪“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他说不会将“两国论入宪”,却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他说不会推动…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做节目,有个读初一的男孩挺天真地问:“让你们说,女生进入青春期的标志是什么?”大家朝他瞪大了眼睛,他神秘地说:“据本人发现,女生随身有了一面小镜子时,就是进入青春期了。我请带小镜子的女生举手”,结果,在场的女生竟被“一网打尽”。 无论男生女生,一旦进入青春期,很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爱美”,这是普遍现象。有些女孩一边感觉到自己爱美了,一边又担心自己会成为不良  相似文献   

7.
石齐平 《两岸关系》2002,(10):11-13
8月3日,陈水扁在对日本举行的世台会年会演说时说,“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又说,“要认真思考公投立法的迫切性”。此言一出,不  相似文献   

8.
张敏 《台声》2002,(9):4-5
连日来,针对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声称两岸“一边一国”,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的“台独”言论,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分别举行座谈会,与会台胞纷纷表示,陈水扁无视台湾人民的福祉,正在把台湾推向危险的境地,“台独”是一条绝路,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台独”在国际上是没有空间的台盟中央副主席刘亦铭说,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已经广泛承认的事实。陈水扁以“一边一国”公然挑衅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必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目前,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与…  相似文献   

9.
有位学者在一次理论研讨会上 ,简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的关系问题 ,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 ,以致会议组织者对走下讲台的这位学者说 ,你刚才应当展开来讲 ,讲得具体些。他回答说 ,我本来想这些都是常识 ,大家都熟悉的 ,用不着多讲。目堵这一场景 ,笔者生发了一些思考。是的 ,作为常识 ,大家都熟悉。但是 ,正因为大家都熟悉 ,所以大家往往不怎么在意。也许有鉴于此 ,古人才有“温故而知新”一说吧 ?下面 ,我们“温故”几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常识 ,看是否对我们有些新的启发。一、质·量·度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质是…  相似文献   

10.
佚名 《中国减灾》2004,(12):59-59
“人类最后一滴水是什么?”九岁的儿子突然问我。“又是脑筋急转弯吗?”“你说吗!说完我再告诉你。”“人类最后的一滴水,还是水呗!”“不对,是人的眼泪。”“谁说的?”我惊讶于儿子的答案。“是广告。”“好儿子,你知道广告的意思吗?”“让我们节约用水。”“谢谢你的脑筋急转弯。”“不是脑筋急转弯,是广告。自然老师让我们回家,向每位家长提问。”“那就代我谢谢你们老师。”多好的老师。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可是我一直没有忘记。一次,一位来学校办事的家长,向我讲了一件事。她去大学看女儿,正值初夏,半夜起夜,发现水房有哗哗的流水声。走…  相似文献   

11.
陈水扁“5·20讲话”是一篇玩弄文字游戏的代表作,虽然表面上未作赤裸裸的“台独”挑衅,但字里行间仍潜藏着企图在两岸制造“一边一国”的分裂野心和图谋。 陈水扁在讲话中表面不提  相似文献   

12.
数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谭斌。谭斌告诉记者说:“我曾经应邀访问台湾,到台北的故宫一看,两岸故宫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包括文物匣和画轴的带子与我们的一模一样,质地颜色制式,包括入库程序等,两岸故宫都一样。” “大家都很关心,到底两家故宫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各有什么特点。另外,包括台湾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基本目的是探求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构建路径.求证“一国两区”能否恰当、有效地表述两岸之间的政治定位,成为两岸共同话语的又一组成,则是笔者行文的基本立足点.为达此目的,全文的基本假设是台海之间的政治互动正在构建一个有关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谱系,要说明的问题是:在这一话语谱系之下,两岸政治定位呈现出怎样的认知图景;“一国两区”的话语属性以及被纳入大陆对台政策话语的几率可能;为进一步推动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一国两区”话语又有着怎样的改进空间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对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是否可以对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尤其是公立学校的改革有所促进? 一国都可以“两制”,一校为什么不能“两制”?前些年禁止“一校两制”,政策倾斜,各项优惠都只对民办学校、私立学校,而对公立学校则百般限制,多方责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说徐全刚的眼晴“毒”。这意思是说,他的眼晴特别厉害。这里有一个例子:1998年6月的一天晚上9点,武汉市青山公安分局钢花派出所巡逻队长徐全刚在辖区值勤时,发现两个男青年在一个小区内不紧不慢地走着,两人前后始终保持10米左右的距离。一切似乎都很正...  相似文献   

16.
电影《天下无贼》里有一句著名台词:“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在口头上,谁都会洋洋洒洒地说一通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中,是不是每一个被选中的、在其位的都是人才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我们很多人都看到的,有一些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尸位素餐,这一类是庸才。另外一些人无德无能,仅仅是因为熟悉所谓的官场上的潜规则,善于拉关系,搞不正之风,结果走到了重要岗位上。而一旦坐到这个位子上,因为深知自己的今天“来之不易”,于是一边十分虔诚地投桃报李,一边挖空心思把自己的“投入”捞回来,这一类是“歪材”…  相似文献   

17.
《统一论坛》2003,(6):14-14
2003年11月9日晚,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台北县一个会议上明目张胆地重申台海两岸为“一边一国”,大唱其“一边一国”“台独”谬论。他还表示,要与会者们放弃一个中国的主张,拒绝一国两制。另外,还表示他一定要推动2004年3月20日以前实施“公投”。他说什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吹风     
《两岸关系》2003,(9):4
陈水扁为了明年选举,近期大肆鼓 吹“一边一国论”和公民投票。近 日,又炒作“直航”议题。陈水扁称“一边一国”和“公投”是民进党的党魂。甚至说,如今“一边一国”、护照加注台湾、公民投票都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公然歪曲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台湾主流民意,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相似文献   

19.
自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和紧张气氛,且至今看不出缓解迹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引发两岸关系走向倒退和紧张的根源何在?怎样才能缓解目前两岸关系的对立和对峙状态?笔者拟就此进行些探讨。 两岸对峙的根本原因何在 目前,两岸关系恶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登辉所推行的现行大陆政策。 李登辉的这个大陆政策,如果简要地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一国两体、分裂分治、先实后名、假统真独”。所谓“一国两体”,就是一个国家、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其中“一国”是虚,“两体”是实。所谓“分裂分治”,就是“主权共享、  相似文献   

20.
洽国如治水,因而"堵"、"疏"之争,是治国方略之争,而不是治水方法之争. 北大乐黛云教授回忆汤用彤先生,讲过这样一件往事:1957年初,汤老先生有一次提到《诗经》中的一句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她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汤先生很惊讶,说你《诗经》都没看过一遍,连《诗经》里面这两句最普通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的?乐黛云答是没看过,上学的时候成天搞运动,而且她是搞现代文学的,老师没教过这个课.后来汤先生解释,"厉阶"即"祸端","梗"是"灾害".这句诗出自《诗经·桑柔》,全诗的意思是哀叹周厉王昏庸暴虐,任用非人,人民痛苦,国家将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