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陶国根 《桂海论丛》2014,(3):104-107
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现象的共存表明,仅靠市场,仅靠政府,亦或是仅靠非政府组织都是不够的,协同治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多元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使得生态文明协同治理格局的形成遭遇了重重困境。从利益协调的观念途径、经济途径和制度途径共同入手,建立健全各方利益相协调的机制,实现多元参与主体利益和谐共生,成为当前化解生态文明协同治理困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矬惑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西部作为我国生态脆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笔者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为切入点,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剖析其成因,认为:1、"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是形成"困境"的价值观根源;2、"唯GDP论"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形成"困境"的制度性根源;3、关于西部地区战略性生态功能的滞后定位则是形成"困境"的历史性根源。以期为破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探寻有效策略和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项目银行融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环保产业、生态产业作为将上游经济带建设与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产业载体,面临着资金、技术等种种瓶颈制约,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上游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文章针对当前环保产业、生态产业领域内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困境,提出通过政府干预和金融创新,将生态产业、环保产业领域内的企业组织起来,建立适宜的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形成“政府 企业 银行 担保机构”的融资模式,发挥金融市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6.
政策能否落实落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政策具有定位多阶性、功能多样性、构成多维性、过程往复性和效果释放长程性总体性等特点。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例说明,生态文明政策对具体社会情境和具体政策对象的应用会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导致政策效果释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克服当前生态文明政策实施困境,重点是实现生态文明政策功能从"限制性"向"发展性"转变,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变,生态文明政策运行从"单向支配型"向"合作交互型"转变,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组织之间体现平权特征的可持续、合作式政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一定的空间秩序为基础,空间生产是绿色生产的保障,空间正义是生态正义实现的前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空间建设的重要维度。然而,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临生产空间的结构和分布失衡、生活空间呈现物质化及分化、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的质量不高等现实困境。政府应通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发展、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8.
刘泾  刘振泽 《前沿》2010,(17):143-147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生态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这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另一种进步,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使科技创新面临着发展困境。对此,可结合我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将生态伦理纳入科技伦理的范畴,在价值观上将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进行统一;加强科技创新与生态学相关领域的结合,向绿色科技方向发展;注重对传统科技领域的创新升级,使其与新兴科技领域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因素.从对政府的生态教育、企业的生态教育、公众的生态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实施全方位的生态教育,才能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蔡玉胜 《长白学刊》2010,(4):104-106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主要经济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构。以东北为案例的分析表明,区域产业生态化重构过程中遭遇金融支持困境。生态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推动区域产业绿化进程的重大金融创新支持,应引起更多关注。从地区经济的实践出发,可以综合运用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选择适宜的生态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方式,以求激发区域产业的绿化效应。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文明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出现之前,从人性的存在方式上看,经历了从"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跨越。"经济人"的人性缺陷及其所造成的生存困境表明时代需要新的人格内涵。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们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进入全新境界,实现了人性的生态化转变,产生了"生态人"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深远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姚思京  侯子峰 《传承》2013,(10):102-104
地方政府考核制度在生态指标权重、可操作性、考核主体、区域关联性等方面存在生态推动力上的不足。结合现实问题,尝试探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出路,以求更为接近生态文明之目标。  相似文献   

14.
姚思京  侯子峰 《传承》2013,(8):102-104
地方政府考核制度在生态指标权重、可操作性、考核主体、区域关联性等方面存在生态推动力上的不足。结合现实问题,尝试探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出路,以求更为接近生态文明之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君 《传承》2013,(9):86-87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搞好“五个文明”建设。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较晚,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必须认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学习和借鉴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6.
如何破解资源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如何避免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浙江省实现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我省尽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制约经济发展的省情没有变,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转型发展是浙江实现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管理的适时转型与变革是夯实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性条件。市场导向的首次变革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而生态导向的再变革将是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的助产士。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范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政府管理的再变革必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动力来源,两者之间的有机嵌合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刘升琛 《前沿》2012,(22):126-127
从现实意义来看,人是一定历史下的人,环境是一定历史下的环境,历史下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注定循环的影响时空中历史下的又一代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个政府对于本地区的生态状况有着维护的权利和利益,要对这个土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负责.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的执行人,必须时刻以生态责任鞭策自我行为,认清我国的生态困境,明确公务员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应该担任的角色,具有现代性的处理生态问题,对于公务员正确的处理利益与环境的矛盾,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创建生态环境与民众生活和谐状态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问题提出思考的思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公务员的生态素质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人”是赋予公务员的又一个时代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必须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针对制约全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影响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瓶颈,制定可行的政策标准和规章制度。东陵区(浑南新区)根据创建生态文明与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及区域建设方向和目标,"十二五"期间将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安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等环境质量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治理中,面临着政府体制机制缺陷、缺乏有效监督、环保意识弱化、激励结构不合理的治理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鉴于此,为了提升生态治理成效,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治理优化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政府协同生态治理体系,消解公众生态参与难题,坚持生态良性发展理念,协调生态与经济承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