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8月,香港鄂港青年交流促进会、湖北青年联合会共同发起组织"两岸四地青少年辛亥革命百周年体验考察团"(上大图),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800名青年学生,先后到武汉、北京参观考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8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主任乔晓阳向来自两岸四地的青少年发表了"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的演讲。现将演讲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青年探索》2004,(6):F003-F003
2004年9月18日下午。由广州杰出青年协会、香港杰出青年协会、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广州海外联谊会和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共同举办的2004年穗港杰出青年“面向未来·共同发展”论坛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隆重举行。来自香港、广州的杰出青年和社会各界青年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相似文献   

3.
李祎妮 《青年探索》2017,(5):107-112
香港新生代青年是香港社会最敏感、最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他们肩负着21世纪建设香港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人心所向和政治理想追求直接关系到香港的繁荣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香港新生代青年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继续做好香港青年的人心回归工作、进一步壮大和凝聚爱国爱港力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概述了香港新生代青年的成长背景、群体特征及成因,分析了当前香港新生代青年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对如何加强和促进香港新生代青年的统战工作进行了思考:加强香港青年的国民意识教育,强化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发挥广东地缘优势,加强粤港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粤港两地青年交流;重视青年领袖的塑造和培养,建立健全香港青年人才资源库;加强香港青年内地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辟网络统战工作新阵地,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统战阵地"的融合,不断增强香港新生代青年统战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香港青年服务机构、民间团体都出现“青年荒”,大学学生组织正连连“缺庄”的时候,为何“好戏量”仍能成为逆市奇葩,有能耐吸引到一些年轻人支持?我们应如何讨论好戏量剧团作为青年文化现象?它对青年参与究竞有什么启示?以好戏量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例子,阐明“感觉结构”下的青年参与:所有躁动、飘忽、莫名、亢奋,都是纠结在理性与情感之中——情感翻出理性,理性折迭情感。于参与好戏量的年轻人而言,情感结构是他们的认知地图,也是情感图块,并以此来成长、学习、逃逸、抵抗下去。  相似文献   

5.
生前遗嘱、生态葬、网络祭祀等在青年人群中悄然兴起,反映着青年生死观念的多元化特征,折射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按照自我意愿规划生命旅程。青年选择生态友好型的安葬方式和祭奠方式,体现着他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着青年生命观念中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青年生命观念的新变化,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也启示着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多元互动。  相似文献   

6.
媒体     
人大决定戳破"占中灾难论" 现在香港反对派要求允许与中央对抗的人能够通过普选担任行政长官,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用"占中灾难论"来威胁中央。如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果断决策,中央坚持不能接受与中央对抗的人担任特首这条底线,不只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是为了维护香港利益,维护广大香港同胞和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7.
刚刚迈进1997年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自治区“两会”胜利召开了。我作为内蒙古政协委员在参加完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后,带着家乡亲友的关怀和问候前往香港探亲。在香港,我与哥哥嫂嫂一起欢度了1997年的春节。哥哥社学魁和嫂嫂社:叶锡恩是香港知名人士,他们从五十年代相识至今,携手服务于香港社会。哥哥生于包头,早年去香港,现为香港慕光英文书院校长;嫂嫂是位英国人,现任香港推委会委员、港事顾问、临立会议员。他们多次回内蒙古家乡并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嫂嫂把内蒙古视为她的婆家。在香港探亲的日子里,我与哥哥、嫂…  相似文献   

8.
最近,广州青年研究会与香港社会工作者总工会在广州举行了一次“穗港青少年工作研讨会”.港方前来参加交流的人员中,绝大部分是青年社会工作者,他们除了介绍香港青少年工作之外,还介绍了香港青年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西方的伪民主论露出其邪恶面目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特别是中国青年逐步自省并对西方藉着民主的名义提倡的言论和媒体自由的虚伪进行了揭露。西方妄图以颜色革命颠覆中国政权的努力一直都未停歇。如今,在外国资金的支持下,香港学生为先锋进行"占中"活动,借以向中国中央政府施压,来实现和满足他们所谓民选特首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1,(14)
正凭着一份冒险精神,他们敢于跳出曾经的舒适圈,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近年来,不少港澳青年逐渐融入大湾区的战略布局,扩大自身的选择机会及人生舞台。在采访中,我了解了一些在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的精彩故事,也走访了不少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运营总监陈升是首批来深圳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如今更多时间在为香港青年来深创业"牵线搭桥";  相似文献   

11.
田飞龙 《青年探索》2022,(4):101-112
香港青年社会运动中存在的激进因素,是由香港独特的历史、境外势力插手以及香港青年教育背景决定的。香港青年社会运动的极端化暴露了香港青年在国家认同方面的薄弱状况及香港国民教育的缺失。香港国安法是中央依法展开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开启了“一国两制”制度丰富发展的新时代序幕。在香港国安法实施背景下,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仍存在挑战,香港教育异化及其对香港青年价值观塑造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征,揭示出香港教育范畴的治理整顿迫在眉睫。香港国安法和新选举法为“爱国者治港”与香港拨乱反正提供了法治前提和操作思路,为解决香港青年国家认同难题获得前所未有的契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规范性重构,需要智慧、定力和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对香港青年政治心智的再教育和有效引导,是新时代下“一国两制”不可回避的重要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2.
香港青年运动近年来有局部极端化和泛政治化倾向。香港非法"占中"事件对香港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非法政治事件对香港的影响,关键是要处理当前香港青年的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方式和路径的不断创新来增强香港青年的身份认同。香港的人心回归以及香港青年一代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是香港回归内地母体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长期、繁杂、系统的工程,所以我们需要在指导方针上坚持"统筹兼顾、创新交流"的指导方针,完善协调机制、创新方式方法、重视对港研究;在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坚持增强器物粘性、强化制度刚性、凝聚价值共性;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抓住重点、突出实体、深耕项目、引导舆论、重塑史观。只有创新内地与香港青年交流模式、不断增强他们国家认同,不仅关乎"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实践能否成功,更关乎未来香港社会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香港青年的形象在内地青年的心目中是形形色色的,有人认为他们是生活优裕,自由自在的摩登骄子;有人认为他们是随心所欲,放荡不羁的新潮骑士;有人认为他们是终日劳碌,身不由己的挣钱机器;有人认为他们是忍气吞声,人格低下的资本奴隶;有人认为他们是胡作非为,五毒俱全的社会败类……。无论所抱印象准确与否,人们的确是以此来决定对香港青年的好恶的。笔者曾在内地居住多年,对此并无异感。后来转至香港生活,与各阶层  相似文献   

14.
《青年探索》2013,(5):I0004-I0004
“中国情·中国心”——香港中学生国情考察之旅 2013年7月16~19日,来自香港中华基督教会何福堂书院等6所中学的38位青年学生,在广州1市青年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的组织和香港青苗教育基金及永恒教育基金的资助下,到广州进行了四天的国情考察活动,以提高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5.
作家王蒙曾有篇小说叫《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建国初期组织部门里年轻人的形象。在本期“党刊关注”的采访中,我们也接触到静安区委组织部里的一群年轻人:他们阳光、有活力、朝气莲勃、热情洋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党建工作有思考,有激情。这样的青年队伍在各区县的组织部门中不是唯一,但却是颇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7月28日至8月2日,台湾湖州同乡会青年台胞一行30人回到故乡湖州参访。他们怀着对家乡的憧憬和期待,在为期6天的故乡之旅中,亲密接触了湖州风土人情,领略了湖州城市风貌,感受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湖州"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此次活动让青年台胞与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邀请了几位在国内读大学的香港青年进行座谈,请他们谈谈香港青少年的情况以及对生活方式、传统观念等方面的看法。通过座谈,我们从一个侧面更多地了解当代的香港青少年,这对增进国内与香港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无疑是有益的。以下为几位香港青年的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18.
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公民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与稳定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认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香港青年由于生活地区的特殊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交错的复杂性,导致了他们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考察其国家认同错位的历史社会经济原因,探寻构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可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晓 《就业与保障》2013,(10):13-14
现在流行着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大学生为主,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去发展,他们的家乡很多都是二三线城市或县镇,他们中有的回乡创业,有的回乡从事基层工作,总之,在大学毕业之际或者是在外工作几年之后选择了“返巢”,是迫于一线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还是出于近几年返乡发展的政策、形势利好,又或是出于个人自身的想法与追求,今天就随笔者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准失业"是指青年在就业失业转换上的频繁脆弱以及由此造成的其本人对自身劳动状态的模糊认知。他们之所以在就业和失业两种状态之中反复转换,是由于这两种状态都足以让个体产生退出的意愿,但却不会有多大程度上的拉力作用。其"暂时就业"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应付自家人和敷衍外人的急救方式。一旦找到合适的理由(如"过节过年"、"父母意愿"和"个性要求"),青年就可能放弃自己不满意的工作机会,回到失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