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的聘任制和与之相承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这部新法律的亮点。但是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在主体、客体、内容和过程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途径在于: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设立独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明确其性质;严格保证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执行;扩大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张和子 《学理论》2012,(19):127-128
仲裁第三人一经提出就纷争不断,反对者认为仲裁制度中设立第三人会减损仲裁的优势,是对诉讼第三人的硬性模仿。其实不然,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立是符合国际仲裁发展趋势的;不论从仲裁的价值目标、仲裁的本质属性,还是我国仲裁实务的发展来看,其设立都具有合理必要性。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是我国仲裁立法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仲裁法》可仲裁范围的规定,新闻传受双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属于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性质的纠纷,具备可仲裁性。为创新有效化解我国新闻纠纷的非诉讼模式,应从仲裁机构、仲裁队伍以及仲裁程序等方面构建灵活高效的新闻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4.
人事争议仲裁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在对人事争议仲裁体制设计、机制创新的分析基础上,从仲裁委员会的专业性、办案机构的独立性、仲裁员的中立性和仲裁程序的公正性的角度,联系浙江在机构设置、仲裁员配置和仲裁程序设计等方面实践,探讨人事争议仲裁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效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法国人事争议处理等有关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诸方面规定,得出了要政出一门、集中统一,人事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应该有所扩展,申请仲裁的时限应适度宽松以及要重视调解的作用等多个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改革我国的仲裁制度以与国际接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专家分析,与联合国推荐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相比,与外国仲裁立法相比。中国仲裁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7.
我国仲裁制度起步较晚,友好仲裁这一概念尚不为人们所了解。但其在国际仲裁界已被广泛认可,特别是仲裁制度发达的国家都已普遍承认友好仲裁。本文拟对友好仲裁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必要性作一分析,并建议完善我国《仲裁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8.
人事争议仲裁作为解决事业单位与受聘者纠纷的有效途径,其建立初期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其中的时效问题,存在着与立法目的不符、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可能产生推卸责任等弊端。建议参照民事诉讼相关规定,完善人事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允许人事争议仲裁时效中断和中止,以及确定时效的起算点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以充分保护受聘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侨园》1996,(2)
中国的涉外仲裁一直实行协议仲裁制度,就是当事人要想以仲裁这种方式解决涉外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必须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在合同之外订立仲裁协议。如果订立的国际买卖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该仲裁条款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有关该合同的一切纠纷应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不得向法院起诉。中国涉外仲裁实行或裁或审的原则,但也存在向法院起诉的例外情形,那就是订立的仲裁无效或失效,双方达不成提请仲裁解决纠纷的新的仲裁协议。  相似文献   

10.
柳琼  宋扬 《学理论》2012,(6):46-47
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争端解决方式,本身具有的灵活性、自治性和权威性等优势使得它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和运用。而对于什么样的争议可以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解决,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界定便是该"争议"本身是否属于国际商事仲裁事项范围,从争议事项的范围入手,探讨"争议"可仲裁的法律规定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据权威部门统计,截止1998年6月底,全国139家仲裁机构立案受理仲裁案件仅6629起,较之于法院同类案件的立案受理数,这实在是一个令仲裁界和所有仲裁人微不足道更是难以自豪的数字。为什么相对进步的仲裁立法没有达到普遍理想的社会效果呢?为什么仲裁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显现和应有发挥呢?客观上仲裁法和新的仲裁制度施行时间不长,事物的发展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方面,但毋庸讳言,仲裁的发展确实也遇到了若干障碍,这些障碍归纳起来包括社会障碍、司法障碍、制度障碍和自身障碍。  相似文献   

12.
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法规不健全、规范管理不到位、仲裁员队伍实力不强等问题。焦点集中于“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异同、调解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定位以及裁审关系如何理顺等方面。对此,课题组提出了法治必先制法、组建人事争议仲裁协会、以队伍建设提升仲裁水平、加强调解力度和分步实施改革等对策建议。本文为课题总报告。  相似文献   

13.
新《合同法》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制定的,该法不但实现了合同法律制度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我国法制建设和包括仲裁制度在内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合同法》不但进一步完善了仲裁制度,同时对仲裁的运行和各项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罗婷婷  邹政 《学理论》2010,(14):111-112
劳动仲裁在实践中渐渐失落于运行行政化、程序复杂森严化和与诉讼同质化的趋势中,其权威性和效益性严重受损,要重构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就应力图从组织构成上确立独立性,并实行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模式,使诉讼与仲裁错位互补。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是实施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之一。劳动争议处理的若干法规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为达到劳动法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之目的,在劳动争议仲裁中采用“先予执行”制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仲裁以劳动法为依据、司法解释为补充,凭借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定,建立起较为科学的对裁决“执行与监督”制度体系。人事争议仲裁对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制度有更多的法律依据,但这些依据之间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对比劳动仲裁,人事争议仲裁对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制度”在执行方面存在:没.有不予执行的规定、遇起诉后效力情形未完全规定清楚、没有设定部分发生效力部分不发生效力的情形等问题;在监督方面存在:复议监督方式存在争议、监督主体含有自身监督、监督方式没有全面落实到司法审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行政立法,需要通过两分法对部分人事争议适用复议规定并前置,对部分人事争议废除复议规定,但都坚持司法权为最终裁判权原则,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对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仲裁将会成为解决涉外经济纠纷的普通手段。本文试图在此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及国际商会的现行仲裁的共同之处,作一评述,以期加深计当代西方仲裁制度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种种原因,仲裁裁决(以下简称裁决)不可避免地在程序和实体上可能出现错误。对于可能出现错误的裁决,因仲裁机构的特点,它本身没有纠正错误的机制和程序。但若对错误的裁决没有纠正的途径和程序,这对权利的制约、仲裁的生命力、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公正维护等都是不利的。因此,国际上无一例外都有通过法院一定程序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裁决进行司法救济的制度和程序。它包括对错误裁决的不予执行程序(以下简称不予执行程序)和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以下简称撤销程序)。  相似文献   

19.
人事与劳动仲裁两者存在着形式上的相似性,然而,两者所涵盖的理念存在本质的差别。劳动仲裁作为企业劳动用工市场化的法律救济制度,所关注的仅仅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个体正义。而人事仲裁则必须着重考虑事业单位所承载的公益性职责,人事仲裁不仅要像劳动仲裁那样从法律与合同两个维度审查案件,还要从公共利益的政策维度审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推行仲裁法律制度、实现仲裁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和实质,是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仲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