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公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思想的重要源泉,其独特的公正意蕴成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公正品格。《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公正思想。《论语》社会公正思想体现出个人公正与社会公正的高度统一,自然平等与社会差等的相对衡平,以及对超越差等实质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与不懈追求。对当代中国而言,实现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努力方向。在借鉴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论论述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可从五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社会公正体系,即一个前提(公正理念)、两个层次(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三个环节(机会平等、按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和公正的社会调剂)、四个方面(阶层公正、区域公正、性别公正和代际公正)、五个支撑(基本权利的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合理竞争规则的保障、教育的保障和就业的保障),而这五个方面都需要公共政策体制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论点集萃     
□摘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文小勇石颖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公正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改变了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的出发点,首次揭示了社会公正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所在,改变了社会公正理论的阶级性质和服务方向,把社会公正理论变成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也改变了公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使社会公正原则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它使抽象的正义理论变为具体的、实践的社会公正观。首先,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改变了社会公正研究的出发点,并首次揭示了公平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正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关注社会公正,不断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工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社会公正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其首要价值目标和重要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基本价值维度。市场经济能实现社会的高效率,但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的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公共性的本质规定。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应建构"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效率,政府权力维护社会公正"的社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语境中都有对公正的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正思想的精华,借鉴西方语境中的公正概念,将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的内涵包括程序公正和社会公正,两者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公正价值目标的建设,必将凝聚社会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现代公共行政的伦理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主要体现于制度公正。要实现社会公正就要注重体制结构体系安排的合理性与公正性,设计出 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存在着不公正增长、不公正代价、不公正通吃、不公正参与、不公正保护、不公正竞争、不公正分配、不公正保障等现象。造成诸多不公正的原因在于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乏力。要抵制社会不公,必须维护制度主体的博弈地位,保障参与公正;强化制度实施的激励功能,保障竞争公正;强化分配制度的系统建构,保障分配公正;强化制度的监督约束效力,保障监督公正。关键之处在于社会的"再组织化"——让弱势群体具有平等的博弈地位和基本的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2)
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公正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公正观,它的形成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影响。马克思对两者进行扬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社会公正观丰富的具体内容。并且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与以往哲学家关于公正的观念相区别,形成了两个重要特质: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公正的历史性规定。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合理配置和享用。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公正配置。社会公正是实现社会资源公正配置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它有助于维护城乡、区域的平衡协调,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合理和保证社会流动的顺畅有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选择必须体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必须普及国民待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