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兵 《理论探讨》2001,46(3):23-27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如果说第三部分的第一章是围绕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所作的道德哲学讨论,那么第二章,阿多诺的讨论则是在历史哲学中围绕黑格尔客观的普遍世界精神观念而展开的,关涉中心是世界历史与自然历史的关系性研究.这同样是一个范围宏大的理论视域.阿多诺的理论着眼点在于,对于个人来说总是客观优先的自发性事实总体与真实世界历史的关系.在这个初成于1932年的思想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多诺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中介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2.
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对于我们更加自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深刻地认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更自觉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史多角度、宽视野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思想史和形态学视角来看,自辩证法产生以来现已形成多种样态:从变易、转化、生成的辩证法,到归谬、对话乃至共相的辩证法,再到超越抽象知性的消极否定辩证法、积极肯定的思辨辩证法,以及唯物辩证法;经历了辩证法与反辩证法的论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思维的斗争、辩证法的历险。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出辩证法,并创造性地将其改造为历史(实践)辩证法、劳动和生产辩证法;恩格斯则创立了自然辩证法。但第二与第三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却遮蔽和遗弃了具有革命本性的辩证法,以卢卡奇为奠基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担当起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再次拯救辩证法的使命。然而,在拯救者被拯救的过程中,在总体性原则下,由于辩证法的可理解性只被限定在历史领域,单纯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同时,却否定了自然辩证法。"两个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重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辩证法,而且彰显出自然辩证法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他朴实无华、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目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各种各样难题的思维,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是对中国人处于"站起来""富起来"时期文化成果的进一步推进。回顾过往的每一个时期选择什么样的文化都处于激烈的争论中。借助20世纪30—40年代的学术界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不同看法,便能够理解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着从纯粹文化争论进入文化的现实这一历史辩证法的思考方式。实质上,当我们进一步以历史辩证法的视域考察文化(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不仅验证了共产党人始终要求对文化现实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新文化建设要在社会主义原则内保持文化的开放性,从而以历史辩证法的批判性旨趣,在启蒙与传统之上寻找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是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主线,其主要内容和实质包括四个部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是"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哲学根据,分散化和非官僚化是"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现实归途,美国民粹主义是"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实现基础,抽象的人本主义是"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哲学实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2)
在哲学史中,关于辩证法的理解经历着不同的历史演进和变迁。黑格尔在传统"存在论"框架内,创立了完整形态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批判并扬弃此种辩证法,从唯物论的前提出发,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之后,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从具体的时代状况出发,构建否定性辩证法。随着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了否定性辩证法的理解样式,开创肯定性辩证法,并产生巨大的时代反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沉痛历史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而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当今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条件。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性。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奋斗,其精神实质是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成武 《理论探索》2004,3(6):32-35
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是多方面的 ,其最主要表现是 :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初步解决了 2 0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对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总是伴随着科学进步不断再现,赖泽民先生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就力图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来否定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对以辩证法为基础的马克思学说科学性的质疑事实上是以科学名义对辩证法的质疑。马克思学说就是大写的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的生成路径、存在方式、在场保证和发展根据。辩证法与耗散结构理论并不矛盾,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能以之批判或取代马克思学说本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这一命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内涵。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坚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认为发展就是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的现代化进程,其核心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任务和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其次,邓小平理论对发展问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第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作了系统建构。邓小平对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如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与政治稳定等问题,得出了不同于西方和前苏联学者的一系列重大结论。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形成了非西方化、非资本主义化、非苏联东欧化、非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了当代发展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蕴含深刻哲学意蕴,充分展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渗透了矛盾的特殊性,凸显了外因的重要性,彰显了实践的能动性,体现了规律的决定性。本文基于辩证法视角,从破立观、"特"与"不特"、大胆改革、积极开放、窗口辐射效应等五方面对深圳先行先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80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自觉站在时代前列,充分发挥了先进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工人阶级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征程中,涌现出孟泰、王进喜、时传祥、张秉  相似文献   

15.
贺志明  肖丽华 《学理论》2010,(24):88-89
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坚持邓小平理论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服务人民造福群众作为最大责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的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历经三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李杰教授所著的《原始历史意识》利用云南13个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创世神话,从原始历史意识的内涵、认知方式、形成机制与表现、内容构成、认知价值等方面,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始历史哲学。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建构了原始历史意识理论体系,有益于历史意识研究的深入;二是从原始文明的角度关注了认同问题,有助于认同理论研究领域的扩展,从而为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批判的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将哲学转向实践,转向现实的人,使哲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正是以实践为基础,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从多角度、多方向揭示了人类自身存在的辩证关系,他是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学说,并指导着人的生命活动,有着丰富的入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斐伏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空间的生产》,他晚年致力于对空间的批判,从空间的角度重新阐释辩证法,形成了三维辩证法模式;提出以土地及其对土地的投资进行的生产等等是资本增值的第二个循环,从而超越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又避免了还原论者的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空间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旨在扬弃资本主义的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质化的空间,建立社会主义差异化的、多元化的和异质化的空间,这既是列斐伏尔的政治诉求,也是他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系当代美国“经济马克思主义”学者.受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影响,并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直接启发下,他致力于在二战后的英美世界继续从事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重建这一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使命.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财产关系理论”,引发了著名的关于社会形态过渡(主要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布伦纳之争”,并由此重新开启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学维度,按照他自己或者英美世界通行的说法,就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与历史理论的经济学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