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串通《资本论》第一章甚至整部《资本论》的一条主线,也是铺垫马克思庞大经济思想体系的基石.对这一理论的现实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 所谓商品拜物教,扼要地说,就是人们尚不知商品价值的实体为劳动,把它当做生产物的什么自然属性,从而把“人手的生产物”幻想为赋有某种自然属性的“社会的物”,认为它是在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操纵人们命运的主宰,而盲目地拜倒在这种“物”,面前,受其统治和作弄.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48、50页)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  相似文献   

3.
有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至少是保持了商品的形式。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按照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资本论》第一卷第190页):第二,劳动者除了出售自已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既无生产资料,也无生活资料——“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做商品出卖。”(同上第191页) 就第一条件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已不完全具备。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时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汇编》第156页)本文仅从对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1)
马克思的拜物教范畴既有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关联域或语境下比喻意义上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存在。对这一异化存在的迷恋和崇拜就是典型的拜物教。它从商品拜物教经货币拜物教发展到资本拜物教。基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本文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马克思的这一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今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企业、工厂日渐增多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党性和党性修养问题,对于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非常突出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坚持党性、增强党性的问题。他曾说过:“每个干部都需把党性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第2—3页)。陈云同志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情况,也强调地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嘴经济势麟狱犷羚…二一挥潺嫌蒸蒸二冲簇财会在经济联合中的作用…关于企业文化的经济学思考积极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价·,’..李素梅…‘..”…叶淑珍,’’‘~.,’’“刘锡军论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宏观政策选择、、二甲·,’‘·‘,’’‘..’‘,’”‘一““”””’‘简论政府与企业的协调J...…··...··、··…··..-..…..‘,’’·……·’..,’’淤l:豁、一:一下一…一…,一默攫黝黔·一一子业强刘一敏李敏韩一芳杨军(1 .105)(1。103)(2.5)〔2…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货币理论和信用理论,揭示了一系列金融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这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货币流通和信用关系,是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前提。这对帮助我们认识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很有意义。马克思说:“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资本论》第二卷第393页)马克思还指出:“毫无疑问,在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联合起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同属如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说法。对这个说法,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1988年12月26日《瞭望》杂志上摘登的马仲良同志的文章是赞同这个说法的。这个说法究竟对不对?在这里,愿就马仲良同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意见,并请教于赞同这个说法的其他同志。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称“伦敦手稿”)中,讲过这样一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社会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理论,还是空想的,不切实际的”;认为《手稿》的“根本思想”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手稿》的中心论点是“所谓‘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和私有制的论点,‘私有制的扬弃’和‘人性的复归’的论点”,认为“把人的本质异化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原因,而把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的这样的理论,“既是和唯物主义矛盾的,更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而完全相反的”。这种论断,可以说是对《手稿》基本思想的任意歪曲。《手稿》的基本论点下是人的本质异化,而是异化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恰恰相反,而是异化劳动不仅生产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而且生产着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是人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将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阶段。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社会主义阶段是达到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过渡阶段”,也就是“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问题涉及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可不弄个明白。以下提出几点意见,与有关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郭树合:“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针对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提出“党的纪律也要放宽,也应‘松绑’”、“多栽花、少栽刺”的错误观点,陈云同志义正词严地进行了抨击。回味咀嚼陈云同志当年的这个著名论断,联系当今因腐化变质而频频落马的腐败分子,“党的纪律不能‘松绑’”的定  相似文献   

14.
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制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因而还处在幼年时期,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社会主义创始人,他们在分析资本主义弊端时,对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述,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怎样?它们是不是一对矛盾?对此,毛泽东同志有过明确的说法:“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8页)陈延政同志在与周抗同志辩论的两篇文章中则提出,民主与集中不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特别是在第二篇文章中针对毛泽东同志的论点,公开指明“‘民主是对集中而言’的说法不对”(见《社会科学》1983年第9期第12页)。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呢?毛泽东同志的论点是否就站不住脚了呢?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正确的,而陈延政同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想推翻掉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正确论点是不可能的。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陈延政同志用否定毛泽东同志论点的论据、思维方法及其后果究竟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资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持有的观念形态继承了宗教(基督教)以抽象的精神观念能动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从而都具有了唯灵论特征。因而,马克思把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看作是政治与经济领域批判的前提。在政治领域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把私有财产制度抽象人格化,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出发来论证自由和平等,从而使建立在这种抽象人格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等政治国家的政治理念日益抽象化,并支配着社会成员的头脑且企图实现所谓的普遍利益而具有唯灵论特征;在经济领域中,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最高峰,资本这一抽象的“死劳动”借助于雇佣劳动这一“活劳动”得以不断增殖从而具有了支配人的灵性。马克思对这三种唯灵论批判的意图在于提醒人们要搞清楚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形态和观念形态之间的差别,不被抽象观念所支配,从而唤醒工人阶级的彻底的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闲暇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闲暇时间是劳动者用于消费产品和用于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281~282页)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将人们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两大类,他这里说的闲暇时间便是指劳动时间之外的所有时间的总和。若我们做更细的划分,这闲暇时间又可分为:1.生理生活时间、2.家  相似文献   

18.
陈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对于粮食生产,我们还是要抓紧抓好”他说:“现在有些农民对种粮食不感兴趣.这个问题要注意.”“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  相似文献   

19.
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异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双重维度,而齐泽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偏执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而齐泽克却认为意识形态的幽灵无所不在;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意识形态彻底批判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推广”而来的.本文仅就唯物史观的形成做一些历史和逻辑的比较分析,并与“推广”说进行商榷.一、物质利益是通向唯物史观的重要道路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2页)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写下的关于自己的哲学同以往哲学关系的话.这一思想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更为明显:“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这就是从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论证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宗教等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