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广大海外华侨青年认定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一壶一钵去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血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停!”为争取华侨支持和参加抗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延安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1940年9月5日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有170余名华侨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海外侨民最多的国家。到全国性抗战爆发时,全世界的华侨总数为750多万人,遍布各大洲。虽然中共在初创时期就与海外华侨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但一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后,才真正开始以全民族抗战的形式将海外华侨作为重要的统战对象加以争取和团结,华侨政策也随之开始系统化、制度化、理论化,并开始高度重视对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之组织建设工作。这一时期,中共直接发起和组建的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延安侨联"),就是中共新的华侨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之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简论华侨在新四军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年抗战,新四军威震大江南北,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新四军的辉煌业绩,也包含着海外华侨的一份不朽勋劳。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在致海外侨团的书信中,曾明确指出:“抗战以来,我海外侨胞热心救国,早著丰誉。”其对新四军不仅“时赐物质及精神之援助”,而且“踊跃参加本军工作,前线敌后以及后方各部门,均有我侨胞之足迹”①。新四军从创建之初到抗战结束,自始至终都得到海外华侨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精神道义各方面的极大支持和援助。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侨华人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的“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问题,也始终是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一个学术“热点”。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针对1978年以后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全面调整了对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工作的整体性思路,“与时俱进”地制定新的“侨务政策”,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全国自中央至地方的各级侨务工作机构和侨务工作系统、建立健全保护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立法和法律系统、高度重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的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高度重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的“爱中华民族的心、爱中华民族的情”为新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服务等几个方面,使“侨务工作”迅速打开了勃勃生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延安晤面 1937年,国内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海外华侨掀起了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热潮.陈嘉庚先生领导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选送华侨司机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为祖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华侨,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革命之母”。在近代史上,祖国爆发的各次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常得到海外华侨的响应、支持。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抗日战争,更是与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援分不开的。“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华侨即以空前的民族热忱,在世界各地奔走呼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华侨爱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本文拟就先前史学界较少涉及的从“九一八”至“七七”期间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抗日政权中的华侨参议员李介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大批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参战,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李介夫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李介夫,1908年生于广东省梅县,1928年,他离开老家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马来亚等地从事华侨教育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满怀救国热  相似文献   

8.
华侨被孙中山誉为“革命之母”,有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据国民政府1910年 6月统计,福建籍华侨近300万人,占当时海外华侨总数的八分之三。 抗战开始后,闽籍华侨以人力、物力、财力报效祖国,热情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侨具有强烈的爱国爱乡传统,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侨被誉为“革命之母”.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更是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资”的拳拳爱国心,和祖国人民一起,同仇敌汽,广泛发动抗日宣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支援祖国抗战;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声讨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努力维护国共合作与民族团结,为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宋庆龄在抗战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的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在海外分布相当广泛,几乎蹯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形成了特定的分布格局:从洲际关系看,青田华侨的分布以欧洲为主,亚洲、美洲及非洲等大洲处于“陪衬”地位.从国别关系看,法国是青田华侨的桥头堡、大本营,人数最多;日本的青田华侨人数先多后少,总体弱于法国;而且在各个国家内部都有青田华侨聚居区.此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华侨在海外生存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华侨在国外长期受歧视的地位,使他们迫切希望祖国独立、强大,以提高他们在国外的应有地位。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他们积极支持和参加祖国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一爆发,远在海外的华侨,立即从经济上大力支援祖国抗战。华侨的抗日捐献,遍及世界各大洲,深入到社会各阶层。海外华侨的巨额捐献成了祖国抗战所需财力物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抗战的头三年,“海外华侨八百万人汇回祖国款,共达二十万万元”,平均每月约6000万元,占全国军费开支的85.7%。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抗日战争中,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的海外华侨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从各个方面支持和参加了这场神圣的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前夕,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总数为一千一百四十万人,其中南洋华侨八百万人。  相似文献   

13.
侨界父子兵     
在华侨界,提起庄希泉和庄炎林父子,几乎是无人不晓。庄希泉1888年出生于福建厦门,早年追随孙中山,下南洋为民国政府筹款,资助革命。后又在新加坡与余佩皋等办教育,力主教育救国,并掀起一场"反苛例、争人格"的海外华侨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侨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希泉老9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  相似文献   

14.
3,不怕牺牲英勇回国参战芦沟桥的炮声,震惊了海外华侨社会。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驱逐东洋,收复国土。”广大侨胞除了以巨额财力物力贡献给祖国以外,还亲自献身,回国投入抗日洪流。特别是许多热血华侨青年,毅然放弃了在海外的学业或职业,告别了温暖的家庭,纷纷回到祖国参军参  相似文献   

15.
简论中国共产党对华侨抗日的政策与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海外华侨以空前的民族热情支持和参加祖国的抗战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提出的争取华侨的统战主张与政策,是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深入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将中共对华侨的主张与政策分两个阶段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支配,海外华侨在抗日救亡斗争中,表现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海外,广大侨胞义愤填膺,强烈谴责和纷纷抗议日寇的侵略行径,开展了广泛声援和支持国内人民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华侨在众多人的眼里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形象。所谓熟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又一批曾经留洋海外又返回故国的华侨,为了祖国的自立与自强、振兴与繁荣,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是以孙中山说“华侨乃革命之母”。所谓陌生,是因为大部分人并非华侨和侨眷,也未曾与华侨交往,而介绍华侨奋斗与追求的书少之又少,是以对华侨缺乏感性认识,印象模糊。  相似文献   

18.
夹克衫作为海外舶来品流入大陆,因其式样酷似飞行员着装,闽南一带侨眷都唤之“航空衣”。上世纪40年代,航空衣在闽南还不多见,穿航空衣的人常被误认为闽南洋回乡的“番客”。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炎黄子孙素有爱国主义传统,不管其足迹何方,一旦民族受到侵犯、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海外赤子都会毅然回国,投入战斗。这里选载的是几位也同华侨。在抗日烽火中逐渐成长为人民解放军将领的动人事迹。1 与人民炮兵结缘的黄登保 黄登保,菲律宾归侨,1918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贫困家庭、1935年,为生活所迫,他漂洋过海到了菲律宾马疙地。恰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黄登保参加了抗敌后援会,一边打工,一边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满怀救国…  相似文献   

20.
1931年12月14日,邓子恢任中共厦门市委巡视员,领导红军游击队在漳浦、石码和漳州南、北乡等地,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邓子恢派出的地下革命人员来到漳浦小山城不久,正逢国民党军阀张贞部以收缴“飞机捐”(即所谓“航空救国捐”)为名,搜刮民脂民膏,百来户人家就派捐600元。邓子恢及漳州县委研究了这一情况,决定发动山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