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保障当事人取证权是证据制度正常运作的需要,是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要求,但我国对当事人取证权的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着重于民事诉讼当事人取证权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各国民事诉讼模式之共同发展趋势:协同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珉  王竞 《理论建设》2008,(3):58-61
从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制的改革与发展实际来看,无论是采用当事人主义还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其民事诉讼都呈现出一种当事人与法院协同诉讼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事诉讼也应努力适应这个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3.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是两大法系最基本的诉讼制度模式.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承载着法官的审判权与当事人的处分权,体现了法官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权限分配的不同模式.在诉讼调解的不同阶段,两种诉讼模式交错适用,参与主体的权限分配模式是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协同作用下的体现,绝对的当事人主义模式或职权主义模式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事诉讼中的诉讼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国外通行的“国家无偿服务”、“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保障”、“多元说”等三种诉讼费用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现行的案件管理费征收虽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存在缺陷,如何完善我国诉讼费用制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教化型调解"存在的环境是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这样的"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社会"对诉讼调解有内在的需求,诉讼调解也依赖"一体化社会"提供干预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被区分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应的诉讼模式也由职权主义转化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审判权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进行干预失去了正当的基础.法理的分析也表明调解与诉讼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多年来,调解与审判关系的摇摆正是这种种矛盾的体现.调解应逐步转化为和解,且应与诉讼进行适当分离,调解不应再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法院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院调解的弊端从本源上是由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角色分配不当、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没有理顺造成的,对其加以完善应在新的诉讼模式下进行.在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重构法院调解制度,克服其存在的弊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成为我们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唐新华 《唯实》2002,(11):50-53
诉讼制度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当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应以司法公正为目标 ,充分注入程序正义的理念。在具体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应通过确保法院和法官的独立 ,辩论主义的确立和法官释明权的赋予 ,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和司法公开原则的完善等来加强对程序正义的保障 ,从而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障程序正义。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参加民事公益诉讼的应协调其他适格原告,以适应原告多元化后的民事诉讼制度,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基于程序保障主义和原告多元化,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权利义务并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当事人,应赋予检察机关充分的民事公益诉讼监督权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虽然立法上赋予了当事人诸多的诉讼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不论是法院还是当事人,都只注重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之后的权利;而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当事人本应享有的确定管辖的权利则往往被忽略。本文拟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确定管辖的权利进行探讨,以期对进一步规范民事诉讼活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所启益。 一、当事人确定管辖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珉 《理论建设》2005,(6):43-46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及思想运用到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诉讼模式问题中,则对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何以形成及困扰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的诉讼模式该走向何方及应当怎样完善等问题就找到了指导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出路。协同主义诉讼模式应当成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新选择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是当事人承担的风险责任,以“谁主张,谁举证”确定了举证责任的分担原则,并阐明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含义及我国举证责任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修改的意见。通过以上论述充分表明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中的决定原、被告胜诉或败诉的关键,是当事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手段,是法官正确判案的基础。体现了举证责任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梁三利 《唯实》2006,(8):89-92
民事诉讼释明权弥补了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竞技能力上的不足,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处分原则与司法干预的平衡,有利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释明权行使主体、时间、内容、方式、法律效力及不当释明法律后果的具体完善是释明权制度发挥实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对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规定不具体,常常影响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分析和探讨附带民事诉讼的特点、如何提起、审查过程、赔偿的原则和范围以及最后的审判,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心理、国家结构与现实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积淀,对人们的民事诉讼行为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对整个社会的法治程度和状态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民事诉讼文化放置于和谐社会语境下进行重新构建,对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开示是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 ,采用了抗辩式庭审模式 ,却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 ,因而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要了解其必要性、主体、范围、程序、效力及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释明权弥补了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竞技能力上的不足,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处分原则与司法干预的平衡,有利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释明权行使主体、时间、内容、方式、法律效力及不当释明法律后果的具体完善是释明权制度发挥实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我国法院涉及范围面广、数量日益增大的民商事案件,迅速、便利、公正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法院的诉讼效率,新民事诉讼法专门新增了小额诉讼程序,为快捷化、简便化地解决小额民商事纠纷提供了诉讼程序的保障。但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立法较为概括,在各地法院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许多困难,降低了小额诉讼程序实际的司法适用。为更好地完善民事小额诉讼制度,需要对小额民事诉讼制度在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的缺乏统一管理、程序混用、适用范围不明确等问题进行探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梁三利 《唯实》2006,(9):89-92
民事诉讼释明权弥补了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竞技能力上的不足,体现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处分原则与司法干预的平衡,有利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释明权行使主体、时间、内容、方式、法律效力及不当释明法律后果的具体完善是释明权制度发挥实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行政法学理论界一般认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具有合理性,然而通过分析附带民事诉讼本身特点并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与诉讼效益原则和判决确定性原则相悖,若一定要在行政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必将造成不利影响并削弱行政诉讼制度的存在价值,故而,行政诉讼不应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民事诉讼起诉和受理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和受理制度是关涉到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现行的起诉和受理制度在起诉条件的确定及受理环节的设置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影响了当事人权益的实现,因而必须通过重置起诉条件、改革受理环节来完善该制度,以利于当事人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