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同纲领》的全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总纲规定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共同纲领》诞生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红 《党史纵览》2009,(5):4-10
1949年9月29日在新政府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一份具有国家宪法地位和作用的文件.  相似文献   

3.
纲举而目张,法立而政行。建立新中国的诸多准备工作之一就是起草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此,忙于筹备建国事宜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组织相关人员对《共同纲领》进行撰写,并亲自修改、加工,倾注了大量心血。  相似文献   

4.
黄琨 《中共党史研究》2013,(10):120-122
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一批专著最近陆续出版,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扬勇撰写的《建设新中国的蓝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全书围绕一份仅6000余字的历史文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解读出了40多万的文字,引起笔者阅读的兴趣。读完后,感到该书有如下三个比较突出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张岩 《党史纵横》2010,(9):17-21
1948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中国诞生的曙光在人们的面前也越来越明朗了。这年的4月30日,中共中央适时地抓住了这一历史契机,在“五一劳动节口号”中响亮地提出:“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号召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相似文献   

6.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这是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代表参加的,协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事宜的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少数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并为新中国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制定了总原则。会议还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作出以下决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即臼起改名为北京;(2)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4)国旗定为五星红旗。大会选举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由180人组成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了由63人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陈毅、董必武等56人为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责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它领导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历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8.
1949年《共同纲领》第四十四条对科学历史观提倡的规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构造的肇始和开端,也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新篇章。以科学历史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设计既以1949年前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的理论探索为思想渊源,也以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历史观方面重大实践为历史基础;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科学历史观”到1982年宪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映的不只是概念表达的简单变化,而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历史观教育实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如何形成 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上价值取向的发展.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宪法和党的文件基础的。早在1949年建国初期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纲中,“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就有“民主”和“富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和公民层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妇女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等条款中.  相似文献   

10.
刘明钢 《党史纵览》2009,(11):44-44
2009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共同纲领》制定60周年。最近,笔者看了一些相关的论著,发现许多作者都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为“新政协”或“新政治协商会议”。比如,杨亲华的文章《新政协诞生纪实》(《党史天地》1994年第8期)、吕虹的文章《论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鲁振祥的文章《毛泽东与新政治协商会议》(《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等。  相似文献   

11.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哪些主要内容?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民主主义文化也逐步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作为不同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记忆文本。通过对《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的考察,不仅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服务对象、时代特征和历史主题、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概况,还可以了解转变的动因及取得的成效,在新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和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3.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当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相似文献   

14.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由此,新中国开始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5.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由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0号公布,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共十章68条。第一章总则,共8条,包括本法的适用范围、民办教育事业的性质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的方针等内容。第二章设立,  相似文献   

16.
本书截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筹建至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段,重点记述了各民主党派应中共之邀齐聚北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制订《共同纲领》,确定国都、国名、国旗、国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历史过程,让人们再度走近当年的那些人与事。  相似文献   

17.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于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共六章74条。  相似文献   

18.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3年10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共八章63条。  相似文献   

19.
林木 《党史博览》2010,(6):F0002-F0002,F0003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之前,中共中央曾多次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引发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教育领域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规,也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的专门立法,其出台意味着家庭教育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