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政治制度公正一直是人们长期以来孜孜追寻的理想目标,休谟有一个著名的"无赖假设"以人性恶为基准,作为其进行政治制度设计的前提,而中国则以道德诉求为手段,典型的"内圣外王"的儒家政治思想.前者为了避恶,后者则要求政治道德之"善",各有所长.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取两者的中间状态,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2.
浅析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要求相当水准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国家和社会的先进的政治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观念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政治制度包括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等。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蒙昧的政治观念,如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等。先进的政…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12)
"两面性"官员的出现究其根源是公权与私欲的矛盾所致,此外一些官员难以做到"慎独"及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漏洞也助长了其"两面性"人格的形成。官员放弃对政治理想的坚守是其"两面性"发生质变的关键一环,制度上的漏洞则为其"两面性"人格的量变提供了便利。"两面性"官员频现官场对领导干部、社会及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早日实现政治清明,国家、官员及大众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法治既是思想实验,也是制度践履。在制度层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是全体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道德体系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是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现代道德观念的形成。把"好公民"概念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伦理政治基础,旨在通过使每个党员对成为道德上的"好人"和法治社会合格的"公民"这种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定位,来引领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因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不仅写在党章上,更主要是通过在各个权力岗位上的每个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政治理念包括了文明的或进步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等方面。政治理念文明作为整个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终的目标是促进人类这一总的政治文明主体在政治上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以实现民主政治制度和人获得最大化的自由和发展为终极目标,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略论魏源的道德救世界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炎才 《长白学刊》2004,(2):98-102
为重塑时代需要的"廉耻",魏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官吏的"鄙夫"品德,在理论上视道德为治理天下之灵魂,在内涵上强调以"仁"为道德核心,在方法上提倡"自省"与"节俭"、"位"与"德"的结合,并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追求去空求实的学风及因时而变、"迅雷风烈"的政治风格,以达到"人心肃则国威道"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都兰军 《前沿》2011,(23):89-91
在荀子看来,"化性起伪"产生了人与人之间道德善恶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贵族等级礼制的道德基础。因而从政治上看,贵族等级礼制的本质就是对恶的克制,是善者对恶者的统治,政治与道德是相统一的。但是,由于荀子用政治原则规范道德范畴,忽视了道德的独立性,因而从道德的角度看,荀子的政治原则并不能真正实现善者对恶者的统治,其理想政治制度也不能实现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因此,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存在着政治与道德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8.
党内政治生活是特指中国共产党党内全部政治活动的总和。广义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由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和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构成;狭义的"党内政治文化",重点是指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党内政治生态则是指中国共产党全部政治活动的状态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党内外政治关系相互关联的状况,是党内政治生活现状与党内政治文化状态的一种集中反映与集中体现。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加强党内政治制度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样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优良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9.
政治制度伦理是整个政治伦理的轴心和关键,是政治伦理的可靠支撑.政治制度伦理可解构为根本制度伦理("元"伦理价值)和派生制度伦理(延伸伦理价值)两个不可分离的维度,由此,构成政治制度伦理自身内在的逻辑.追随政治制度成长的历史,可以将政治制度伦理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后资本主义3种范式.现代政治制度伦理是对传统政治制度伦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三个代的关键是建立严密的保证"三个代表"实现的政治制度系统.执政党的政治行为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北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主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靠现实具体的政治机制决定的.保持政党宗旨与制度设置的内在一致性,是执政宗旨实现的保证.当领导者们实践"三个代表"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而且是一种制度机制的逻辑行为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可靠而稳定的政治常态.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内在关联性使我们认识到政治文化不仅为政治制度的存在提供合法性支持,而且为民主政府的治理目标提供空间与环境.因此,培育与民主政府目标相吻合的政治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民主政府的平等性、法制性、开放性与参与性都需要相应的政治文化作为支持.政治文化的形成则受制于政治实践活动,取决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5,(5)
<正>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不可或缺的政治制度,前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前者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后者为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简称"全国两会"。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更是全国老百姓的"暖心剂"。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代表、委员怀揣议案、提案聚集首都北京,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盘点过去、勾划未来,人大代表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  相似文献   

13.
刘光斌 《桂海论丛》2011,27(1):9-12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党的执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政治改革方面总结吸收了前人的基本经验并做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探索。这些经验表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遵循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发挥法律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等。其特色表现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改革;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的进路,从生命主体立言,重生命,崇修养,因此,过早就实现了道德的自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治、文化、道德同构的一元社会,因此道德追求与学术追求便受制于现实政治的制约,于是这种道德自觉便蜕变为维护政治统治的自觉。因此,要对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性的改造,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之下的道德观。传统的道德自觉首先意识到的是义务,是义务本位的道德观,而现代的政治自觉则应首先意识到权利,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政治观,政治与道德回归属于自己的领域,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觉与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0,(8):93-93
李建华、朱伟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行政检举是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的历史变迁中,行政检举始终面临着政治合法性的质疑,亦即检举的政治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的实质表现就是政治价值内部的责任冲突。西方国家虽然依靠伦理立法克服困境,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儒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经纶天下的气概,积极探索着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政治良策。他们在建构自己独特的政治学说———伦理政治时,将"以德配天"、"亲亲尊尊"、"德治仁政"、"天下一家"等作为政治道德的核心理念。这些政治道德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先秦儒家政治道德理念有先天的缺陷和致命的弱点,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家庭收入水平增长是否提升中国民众对国家政治制度满意度是当前我国政治学界关心的议题之一。民众家庭收入水平与其幸福指数息息相关,但是否也影响个人政治制度认同度?通过对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国数据(2017--2020年)线性Logit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出相关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论表明:民众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国家政治制度满意度相关度并不高,而民众幸福感越高则表现出越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更高政治制度满意度,而幸福感知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政治制度满意度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在努力提高民众家庭收入水平的同时,我国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应当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民众政治制度满意度,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传统中国政治理念和思想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的政治逻辑和发生机理。传统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缺乏合法性追问的权力中心主义。这种现实政治的特征,与传统政治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政治在权力中心主义的实现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实政治的发展也强化了道德政治的思维和理念。两者相互攀援,共同作用,终于形成了十分稳定的以权力中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中国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18日《参考消息》转发新加坡3月10日《联合早报》法国巴黎学者宋鲁郑的文章,题为《比较政治: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的多党制》。文章认为,中国真正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实现经济成功、创造出"中国模式"的全新现代化之路的真正原因。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多党制相比有六大优势。为便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本刊摘编此文,以供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20.
《松州》2017,(2)
<正>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特拉西在18世纪末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所谓意识形态,是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通俗点说,意识形态就是指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西方国家一直标榜他们的价值观为"普世价值",并强行将他们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