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台湾政坛的“第三势力”张亦民,赵向前1993年8月10日,国民党内部派系“新国民党连线”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另组“新党”。这是国民党成立近百年来已有过的多次分裂中的又一次公开分裂。新党的政治主张是:既反对国民党主流派的金权政治和国家统一政策,也反...  相似文献   

2.
去年,台湾政坛出现了一个新的在野政治势力——既有别于国民党当局、又不同于民进党的第三种政治势力.1993年8月1O日,台湾“立法院”国民党“次级问政团体”——“新国民党连线”成员赵少康、李胜峰、李庆华、郁慕明、周荃、陈癸淼、王建煊等七人,宣布退出国民党,组建“新党”.8月25日,新党完成政党报备手续,正式成为台湾第74个政党.近一百年来,国民党经历了多次公开的分裂与另立中央.但是,退守台湾以后,内部分裂正式另组新党,这还是首次.新党公开与国民党决裂,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争权夺利和鱼肉人民的内幕,是台湾民众愿意看到的.新党标榜可以制衡两党,即国民党和民进党,也是有吸引力的口号.再加上反“台独”、反金权、反腐化、反特权的诉求,以及个别成员在民众中树立了“正义”的“清新”形象,新党有一定魅力.而台湾民众对国民党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3.
1993年8月10日,以现任“立委”赵少康、郁慕明、陈癸森、周荃、李庆华、王建煊及前“立委”李胜峰等七人为发起人的新党,在台正式宣布成立,并公布了组党宣言和基本主张,成为台湾第74个“合法”政党。新党在台湾政坛的出现,被视为是自1986年民进党成立之后,台湾“政党政治”中的又一个政治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台湾新党的崛起李猛,蔡丽1993年8月10日,台湾政坛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国民党内“非主流派”政治团体“新国民党连线”部分核心成员赵少康、郁慕明、李胜峰、王建煊、李癸森、周荃等宣布脱离国民党,组成新党。8月22日,新党举行成立大会,通过党章,选...  相似文献   

5.
<正>民进党派系斗争加剧,基层频现分裂2024年“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因派系利益分赃不均在部分县市出现分裂,相关势力各拥其主,彼此攻讦不断。嘉义市,“英系”王美惠争取连任“立委”,“绿色友谊连线”黄露慧任市党部主委,负辅选之责,两人曾多次竞争公职,嫌隙由来已久。王先成立“信赖之友会”,作为当地支持赖清德的团体;黄后成立“信赖台湾后援会”,与前者互别苗头。双方矛盾不断,被认为恐影响王的选情。南投县,“英系”蔡培慧争取连任“立委”,该党地方派系代表、前水里乡长陈癸佑宣布以无党籍参选“立委”,使绿营面临票源分散危机。  相似文献   

6.
11月 12日,台湾新党全委会召集人郝龙斌正式宣布新党退出“两岸跨党派小组”。该小组在成立初期,由于国民党、亲民党拒绝参加,其代表性就已遭到外界质疑,此次新党退出后,所谓跨党派小组更加名不副实。作为新组建的一个机构,由于代表性不足,而且其功能定位与原有的“国统会”重叠,受到普遍诟病。   “两岸跨党派小组”于 2000年 8月 4日宣布成立,其定位是“总统”的咨询机构,功能在于“凝聚全民共识”、“促进族群和谐”与“两岸和平发展”。从“两岸跨党派小组”成立以来的运作情况看,它并没有发挥上述功能。 3个多月以来,“…  相似文献   

7.
12月1日,喧嚣了近半年之久的台湾第五届“立法委员”及县市长选举终于落下了帷幕,台湾政党格局重新洗牌:在“立委”选举部分,去年上台执政但为第二大政党的民进党跃升为最大政党;原为最大政党的国民党滑落为第二大政党;去年“总统”大选后才成立的亲民党成为第三大政党;原为第三大政党的新党则几乎全军覆没,泡沫化已成定局;新成立的“台联党”表  相似文献   

8.
王家英港 《台声》2006,(3):22-22
台湾亲民党“立委”李庆安和台北市“议员”王欣仪日前先后宣布重返国民党,正式拉开了亲民党新一波出走潮的序幕。其实,随着“马英九现象”的持续,过去大半年来国民党对亲民党的吸引力有增无减,尤其是前亲民党立委周锡玮在马英九的支持下当选台北县长,国民党对亲民党的致命吸纳已成为必然。摆在亲民党人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加入国民党以延续政治生命,或是继续留在亲民党静待该党泡沫化。深入分析,亲民党人“弃橘投蓝”只不过人之常情,无可避免,原因如下:一、县市长选举,亲民党候选人全数败北,而国民党候选人则大败民进党。台湾政治一向讲“…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吹风     
最近,由台湾“行政院长”突然宣布停建“核四”电厂,引发了台湾社会的巨大震荡,被媒体称为“政治核爆”。据台湾媒体报道,由在野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立委”联手推动罢免台湾当局领导人的提案,已有超过140多位“立委”连署,正积极争取三分之二以上“立委”同意,以使罢免成案。台湾当局正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核四”引发的政治危机,绝非偶然事件,而是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后倒行逆施的必然恶果。在他上台的5个多月以来,拒不  相似文献   

10.
选后看台湾     
去年12月下旬,我们研究台湾政治的大陆学者一行四人,应邀去台湾进行学术访问,那时正适“省市长”选举之后,所以同台湾学术界座谈的主题多是“台湾选举与两岸关系”.除了学者以外,我们还同国民党、民进党、新党人士有过接触,对台湾政治增加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关键性的一年民进党人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在研究如何面对1995年“立委”选举了.在台中,有两位民进党员告诉我们,他们要参选“立委”.在花莲,我们得知民进党人已经在为许信良竞选“总统”作准备.国民党、新党也都已经行动起来,着手准备迎接这场关键性的“选战”.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选举终于落幕了,民进党成为第一大党,这说明台湾政治的本土化进程加快了。人们通常把民进党看成是台湾本土的政党,现在它在“中央民意机构”中占第一位,加上其他政党中的本省籍“立委”,已经大大超过非本省籍(即外省籍)“立委”的席次。外省籍力量进一步削弱,这本来是必然的趋势,但它来的比人们的预料要快。 国民党长期以来被看成是“外来”的政党,一直得到外省籍人士的支持,尽管后来分裂出一个新党,国民党也逐渐本土化了,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它还不是“正牌”的本土政党。原来支持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已经不是它的“铁票”了,在地方上、在本土民众中(特别是中南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05,(1):6-6
台湾地区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12月11日在全台各地的13930个投开票所举行。计票结果显示,被称为“泛蓝联盟”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共有89位候选人当选,而以民进党及“台湾团结联盟”为代表的“泛绿”一方则有77名候选人上榜。这一结果意味着,泛蓝阵营实现了其在“立法院”中“立委”席次“过半数”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胡必松 《台声》2002,(1):16-17
2001年底,台湾“立委”和县市长选举刚刚结束,台湾某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利用选举结果来曲解民意,说什么台湾的民众已经用选票展现了“多数选民拒绝接受‘一国两制’”的“主流民意”,将新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归结为支持“一国两制”的立场不受民众欢迎,同时将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曲解成民意对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肯定。然而台湾历次“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的经验都表明,选举的结果有很多影响因素,和各政党在某一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引人注目的台湾地区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已于1995年12月2日揭晓,结果是在总共164席“立委”中,国民党获得85席,占总席次的51.83%,民进党获得54席,占总席次的32.93%;新党获得21席,占总席次的12.8%;无党籍为4席,占席次的2.44%。第三届“立委”选举结果使朝野三党的政治结构和实力  相似文献   

15.
今年12月5日,台湾地区将举行“立委”、台北和高雄市长及市议员等3项选举。目前竞选活动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新一届“立委”总席欢为225席,其中直接投票产生的“区域立委”共176席,按政党比例分配的“不分区立委”41席和侨选“立委”8席。台北及高雄两市议员席次分别为53席和45席。参选今年年底3项选举的政治势力,可分为国民党、民进党、新党、建国党、“新国家阵线”、无党籍联盟六大阵营。自今年初以来,台湾各党派即已开始积极运筹,并展开竞选作业,竞选形势复杂。国民党期望收复“台北失地”,保住在“立法院”超过半数的席次和高雄…  相似文献   

16.
2000年 10月 30 日,台北。台湾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大会通过决议.全力连署在野党派——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和其无党派建立联盟,推动罢免陈水扁。翌日,逾百位“立委”在“立法院”连署罢免陈水扁。 11月 7日,在野党联盟正式提出“罢免案”。一时间,“罢免”风暴席卷台湾政坛—— 20世纪末。就在代号“象神”的热带风暴肆虐我国台湾岛之时,一场更为猛烈的政治风暴在台湾政坛骤起。执政的民进党和在野的国民党、亲民党之间围绕“核四”问题频频交手,使台湾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痕:社会急剧动荡,造成股市狂跌,…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立法院”中,共有41位女性“立委”,约占“立委”总额225名的1/6。其中民进党籍“立委”许荣淑、翁金珠,国民党籍“立委”黄昭顾、游月霞和新党籍“立委”谢启大、李庆安等,分别以其不同的政治背景和行事风格,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近日来,台湾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接触频繁,报刊上各种传闻纷起。其中,焦点在于国民党是否会再一次分裂?台湾新领导人是否会同意组织“联合政府”?如果同意,是与国民党,还是与亲民党?或者象台湾各在野党所主张的,由在“立法院”占多数的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组成的在野势力?上述在野势力组成的“在野联盟”,在今年年底举行的“立法委员”、县市长选举中是否会继续保持合作?等等。 笔者试就台湾新领导人和民进党、国民党、亲民党的基本趋向作一初步分析,并进行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2月1日,攸关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向的台湾第五届“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成为“立院”第一大党,但由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的“泛蓝军”仍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总体实力仍优于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组成的“泛绿军”。这一结果表明,陈水扁操控岛内政局的筹码有所增加,但台湾局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月的台湾“立委”选举牵动未来台湾民意机构的政治生态变更,国、民两党皆绞尽脑汁,使出各种招数力求席次过半。目前,国民党征召一批形象清新、知名度高的年轻候选人奔赴艰困选区参战,由此揭开“刺客战”的序幕。民进党亦推出以中、青世代为主的三大“连线”出征。未来,蓝绿“立委”势必有一番苦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