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翼婷 《求索》2013,(7):64-66,38
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2.
何巴特是20世纪以书写中国而曾与赛珍珠齐名的美国作家,来华后先在杭州的教会学校任教,后嫁给美孚石油公司在华销售代表,辗转中国各地近20年。何巴特擅长从美国商人的视角呈现中美文化接触地带的动荡与演进,勾勒了美国在华帝国离散者的近代史,尤其让那些几乎在任何文本中都销声匿迹的"公司伴妻"群体显影,再现她们与"天定使命"帝国话语共谋的"天定齐家"努力,以及在帝国话语裂隙中流露的女性"反话语",对大公司剥夺海外女性主体性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以"归化"程度为基准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推进的活动带。对于美国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研究而言,中国边疆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也是对故土"纯正女性风范"的挑战。她们的边疆意识是由女性身份与宗教、国家、种族这三个外在强势身份共谋与反抗的结果。对其边疆意识的结构性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妇女运动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复杂协商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近50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聚会。与会学者围绕传教士中国学的理论问题、美国早期中国学的若干具体问题、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当前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传教士中国学的理论问题对于开展早期传教士中国学的研究,与会学者认为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复旦大学的姜义华教授认为,传教士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他们往往生活在民众中间,接触到大量中国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正>山中定次郎参与的两桩勾当在上世纪初叶,全世界最大的经营中国古董买卖的机构是日本山中商社,其灵魂人物就是日本古玩业巨子山中定次郎。正是由于山中定次郎的强力运作和大肆掠夺,海量的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最有名的事件有两桩:其一,导致中国清末最大的私家收藏地恭亲王府的收藏,悉数流失海外。清朝被推翻后,恭亲王溥伟与肃亲王善耆等人组织"宗社党",妄图复辟清室,主张整兵一战。为筹集复  相似文献   

6.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这种启蒙,集中表现为对上古神本概念的祛魅与对人自身作用、地位、本性的觉醒。具体表现为周代以"天"代"帝",作为至上神,进而由"人"定"天",由民意决定天意,走向重人轻天,同时并不唯天是从,而是从对"天"的迷信走向怀疑,更相信人力、道德在决定个人命运和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于是,道德地位在周代极大提升,以"孝"和"德"为代表的道德概念在周代极大丰富,德治文明凸显为周代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颜梅生 《当代广西》2014,(12):58-58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本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书的作者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的传教士勃沙特。意外遭扣押在贵州黄平县城旧州,有一所天主教堂,居住着加拿大籍英国基督教牧师海曼夫妇和他们的孩子。1934年9月30日,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夫妇赶往旧州。不久,勃沙特、海曼以及一名女传教士埃米前往镇远传教。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走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当时,红六军团经过55天的艰苦征  相似文献   

8.
郑亚红 《前沿》2011,(18):183-185
1877、187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丁戊奇荒",新教传教士以赈灾活动为契机,构建自身正面形象。通过赈灾这一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接触,中国人对传教士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从抵触到部分了解,但是传教士还要继续面对如何被中国接纳这一问题。从此可看,中西文化交融是任重而道远的。  相似文献   

9.
1811年,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完成了《通用汉言之法》。根据史料和前人研究,可以对《通用汉言之法》的出版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0.
副词“定”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军 《理论月刊》2005,(5):126-127
本文基于"一定"的释义,从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认为副词"一定"是"一定1"和"一定2"的共用形式"一定1"相当于情态助动词,强调动作行为在说话后(未然)通过努力才能发生或出现;"一定2"相当于评注性副词,通过某种征兆或迹象对已经发生(已然)或可能出现(或然)的情况的判断或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