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浩 《学理论》2012,(17):48-50
对幸福的理解与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思维方式的不同致使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而对幸福的理解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贯彻着对人类本质和幸福的孜孜追求,并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对幸福理解的缺陷,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过程思想,强调幸福的过程性.同时,他与其他过程思想哲学大师们之幸福观的相比较之下,在幸福的理解上突显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实现了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
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能和天性。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在让人民满意、使国民幸福成为中国发展主调的现实背景下,强调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均衡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传统文化优先于经济发展,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衡量发展标准的不丹模式对提升幸福指数、构建国民幸福不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剩女”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降低了社会幸福指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并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看重婚姻恋爱,用好路径依赖;追求人生幸福,挑战价格刚性;依托婚恋交友平台,降低婚恋成本;端正婚恋观念、调整理性预期;借助博弈理论,成为情场赢家.  相似文献   

4.
“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廉 《瞭望》2006,(11)
,尽管“幸福,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政府必须并且有能力从影响人们幸福的外部因素入手,提升人们的幸福度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质疑字典的权威性,尤其当他们与中国一同变迁的时候。比如“幸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还配了这样一个例句:“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越来越幸福。”  相似文献   

5.
五六十年代,虽然人们在生活上还处于半饥半饱状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只是美好的幻景,他们却又发自内心地高唱“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到了八九十年代,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变成了现实,当碗里有了肉、仓里有余粮的时候,人们却“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人们物质财富虽然充裕了,但又出现了精神生活的空虚。人们对社会分配不公、对世风日下的痛恨甚至超过了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赞许。其实,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状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早就出现过的“二律背反”。商品经济一方面能为社会进步起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深刻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幸福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势必引发人们实践的改变,从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幸福观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超越庸俗的幸福追求,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幸福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去年一段时间有的专家学者所提及的某些关于"共产"一词的说法,读后颇感诧异.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我一直从事马列著作和国际共运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不敢妄称有多深知识,但多少参与过一些国内有关学术活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社会主义卷在于光运等国内著名老专家、老学者等主持、参与下进行统稿审稿时,也曾应邀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8.
"三讲"与"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即它们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和伟大纲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于,"三讲"是达到"三个代表"要求的前提条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纲领的有效途径;"三个代表"是"三讲"的升华和提高,也是检验"三讲"成效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快乐的感觉,幸福的诀窍就是让快乐系数大起来。“快乐系数”是人们将要满足的需求减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的结果同现有需求的比值。幸福和痛苦是相对的,幸福在于地位、财富、物质享受程度,但更在于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职能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赋税”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根本路径在于赋权农民,而其实现的关键在于机制。就现实性而言,需要基层政府的职能“优化”而不仅仅是“转型”。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政府职能优化必须以“有为”为前提,以“引导”为保证,以“服务”为归宿。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移动数据流量,移动智能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流量社会"正在崛起!在和受众相结合之前,互联网平台有的只是"没有内容和形式"的"元数码",它是"流量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基质性生产资料,任何发生在互联网空间的数字行为都是对它的"塑形",因而对它的私有者来说,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而是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数字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元数码",进而占有普通受众生产的各种"数据商品"及其自然建构的"商品空间"得以获利的。"流量社会"数字生产占据并整合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空,使生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常生活本身也被当作"数据商品"来生产。"流量社会"生产资料的数字化使其不必被资本家排他地占有在自己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资本借助社会日常完成的,生产劳动因而采取了不支付工资的普遍雇佣的形式,数字雇工和普通大众已无法区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字化,而在于"元数码"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数字化。  相似文献   

12.
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短缺.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公职人员都是"经济人",而我们在反腐败实践中对他们思想觉悟期待过于理想化,按"道德人"设计相关制度,因而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在制度的设计上要转变观念;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强有力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想建设和道德自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官二代”的不正之风有越演越烈之势,已经破坏了党的形象,并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很严重危害.具体表现为:“官二代”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社会平等、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更容易导致钱权交易,滋生腐败,直接助长了官场上的裙带关系,导致官员近亲繁殖,污染了“官”场环境,不利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容易导致“仇官”现象.如果“仇官”现象再交织着“仇富”现象,这会使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必将受到严重威胁,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之策是:消除“官”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利益,要严格规范亲属回避制度监督,要公开官员选拔的全过程,加强全方位监督,要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最起码的党性,要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模式”是近年来西方“炒作”的一个话题,但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西方某些人热议“中国模式”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或者是把它看作是对西方模式的威胁,或者是要求中国承担起与其发展中国家身份不相符的国际责任.对此,我们要头脑清醒,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5.
创造幸福     
张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幸福是一种过程,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对于任何事物,人们在追求时候的兴趣,往往比在享用时候的兴趣更为浓厚。幸福不仅仅在于静态地享受某种需求满足之结果,更在于动态地追求目标和实现理想之过程。幸福来自人热情地投入生活的实践,生活就是幸福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的。如果精神空虚,即使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感受人生的真正幸福。当然,我们说人离不开高尚的精神生活,绝不是说可以不要必须的物质生活。我们搞"四化"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应运而生,表明了中国美学正不断走向成熟。生活美学倡导环境审美模式,强调淡化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注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融合,其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新生。生活美学的理论意义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美学重构;社会意义在于有利于"和谐"意识的传达;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助推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幸福理想的追求。生活美学倡导人们以积极和奋斗的心态实现人自身和社会环境的美化,这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使"幸福生活"变为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期,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面临更大风险.历经演化,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政治机制、商业机制、法律机制、专家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所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机制.就该新机制的整体结构设计而言,在每一单项“子机制”内部,应处理好其内在的“平衡”问题;同时,在各项“子机制”之间,应结成必要的“制约”关系,以期形成一个双层架构的、凸显“底层平衡与上层制约”的完整制度系统.  相似文献   

19.
虚拟亦或虚拟现实是近几年来的热点问题,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项前沿分支技术,它是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学界对有关"虚拟现实"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学界研究内容概述如下,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晓春 《理论导刊》2007,2(3):84-8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呈现新的特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主体,调动人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