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1994,(4)
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山东经贸洽谈会上,潍坊市市长王大海将限量复制的明代礼部尚书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作为礼品馈赠给总理吴作栋、资政李光耀等新加坡领导人,他们惊喜之余赞叹不已,连称:“珍品,珍品啊!”明代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为22折册页,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卷首弥封处有万历皇帝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4字长方印,右侧有半方启封时所留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了近800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  相似文献   

3.
曹保印 《中州统战》2003,(10):34-34
据《中国青年报》8月21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召开了一次全校教师大会,议题之一是反思“为何未出状元”。1999年,这所在吉林省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出了一个吉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2000年,又出了一个文科第一名;2001年,则一举拿下文、理两科状元。可随后,学校却连续两年状元旁落,这让教师的士气受到影响,学生也对此展开了讨论。副校长史亮表示,新学期开学后要亲自下去带班,力争明年拿个状元回来。状元真有那么好?笔者认为:未必!古时的读书人高中状元,并非其综合素质真的天下第一,而是八股文做得龙心大悦。有时,只要爹妈给起的名字好,一样能抽…  相似文献   

4.
是非叶祖洽     
科举时代,最荣耀的莫过于进士及第,高中状元。泰宁共出过两个状元。叶祖洽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状元,邹应龙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状元。一个偏僻小县能出两个状元,算是件不寻常的事。想一想,1300年间,全中国不过出现了750个左右的进士科状元。两宋三百年,118科,两科的魁首着落在泰宁。这比例相当高了。然而,这叶祖洽(1046—1117年)虽然大魁天下,在各种史籍中并不荣  相似文献   

5.
<正>2000年7月17日,著名笑星、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与世长辞,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神州。一颗耀眼明星的陨落、一株馨香奇葩的凋谢,引来了无数人的惋惜与哀叹,成为艺坛绝无仅有的现象。赵丽蓉生于宝坻县。虽然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历史上曾涌现出西路评剧与京东大鼓的知名艺人,但她并非艺人家庭出身,父亲赵秉忠是个手艺人,擅长理发、梳头。由于老家宝坻西庄村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农民生活艰难,迫不得已赵秉忠就带了大小七个孩子逃难到了  相似文献   

6.
一状元的由来与变迁“状元”一词始于唐代。关于“状元”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张榜说”,状者,榜也;元者,首也。“状元”就是录取进土榜的第一名。二是“投状说”,即唐代乡举赴省试者,皆须投状,故称居首者为状头,又称状元。笔者以为后一种说法较符合历史实际。但同为“状元”,前后却有差异。唐高祖武德五年以考功郎中(从五品)临试贡举,所取进士第一名孙伏迎,后来一般把他列为我国第一位状元,相当后来的“会元”。贞观时以考功员外郎(从六品)、开元时以礼部侍郎(正四品下)主持省试,武则天曾“自矜文墨”偶尔代行…  相似文献   

7.
在闻名遐迩的九嶷山下的宁远县城郊逍遥岩乡乐家村,有一座为当地人引以为荣的状元楼,据县志记载,清代我省第一个状元就是从这儿诞生的。当年的状元碑,在那知识不值钱的日子里,被当地人垫了猪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复苏了万物,状元碑也得以重见天日,重修的状元楼成为人们激励斗志的象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状元楼里真的又飞出了一个状元,他就是被零陵地委、行署授予“归雁明星”称号的该村  相似文献   

8.
陈省华的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尧叟、尧咨还考了天下第一,分别高中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科和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科的状元。后来,尧叟、尧佐出任过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相,尧咨则被任命为节度使,相当于将帅。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培养状元本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鲁林源 《春秋》2010,(1):43-45
状元.是科举时代最高层级考试第一名的专称.它在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  相似文献   

10.
孔屏 《福建乡土》2006,(6):33-33,27
陕西作家贾平凹在一篇散文里说,他到江苏考察时,见到当地不少县市都出了许多进士,有的县还有人高中状元,感到十分惊奇。江苏全省是中国历史上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单是清代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08,(6)
按比赛规定,如果进入前十名,就是国家级技术能手。没有想到竟然成为"状元"。我放弃了倒数第二题,用5分钟完成了最后一道高分值的题,李俊说,"要抓住最关键的事去做"。2007年12月,以"尊重脑力劳动"为主旨的云南省卷烟商品营销工职业技能竞赛在昆明隆重举行。来自红河烟草集团营销中心的李俊,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获得"省卷烟商品营销工技术状元"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废品”状元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一点不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赖梅媛就是一个“废品”状元。10年里,她拉着废品回收车,走遍了大街小巷,市里郊外,访遍了千家万户大小厂矿,回收废品130万公斤,连续5年夺得长沙废品回收“状元”。实现了一个五连冠。但她十年的道路却是不平坦的。10年前,她还年轻,当她第一次推着车上街时,一些孩子跟在车后喊着:“车轮滚滚红旗飘,胸前挂个黄书包,破铜烂铁我都要,牙膏袋子换钞票。”她听了,眼泪不住地流下来。回到家里,搂着儿子,她真想哭一场,儿子从她怀中挣脱出来,嚷着:“妈妈,你身上有废品气。”夜里,她趴在床上,泪水浸湿了枕头。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16,(3)
正说清朝军机处是个人才高度集中的藏龙卧虎之地,绝对不是虚言,因为在接下来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科殿试中,最终获得第三名的清朝著名学者和诗人赵翼,不仅是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而且在读卷官呈报的前十名试卷中,原本名列第一,只是因为其他因素,乾隆皇帝在钦点状元时,才将他与王杰的试卷对调了一下,结果王杰夺得状元,赵翼屈居探花。赵翼与状元擦肩而过,此事还颇具戏剧性。一清朝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从康熙、雍  相似文献   

14.
吕松霞 《春秋》2009,(2):61-61
在烟台市政协新一届委员队伍中.有一位年轻委员叫王盛泰。他农民工出身,今年还不满29岁,瘦瘦的,黑黑的,平凡得就像大沙漠里的一粒沙子。可就是这位普普通通农民工,2006年在全国建筑职业技能大赛中。摘取了镶贴组金奖第一名的桂冠.成为全国建筑行业的“抹灰状元”。  相似文献   

15.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16.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17.
《乡音》2007,(9)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8.
《乡音》2007,(8)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9.
《乡音》2007,(10)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宫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20.
来信摘录     
高考成功≠人生成功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考取了状元,意味着“功成名就”。时下高考也衍生出许多“状元”,成为高考状元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请他们介绍一些成功经验,对于即将参加下一届高考的学生有借鉴意义。但是,如果对高考状元过度追捧,甚至进行庸俗炒作,就有违初衷。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次考试,相对于整个人生旅程,高考不过是刚刚跨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