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行政价值观是行政管理之魂,在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行政价值观应如何调整以适应,指导行政管理实践,是摆在公共行政学界面前一个亟待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一、公共行政价值观研究之必要所谓行政价值观念,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价值物、行政价值关系、行政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以及由此而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的建构与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行政学始终存在“认同危机”,原因在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具有不同质性,这种不同质性可以通过管理、政治、法律的研究途径来说明。三种研究途径的建构不仅反映了学说史的发展线索,还具有权力分立的现实根源。由于三种不同的价值诉求难以进行价值优先性的排列,造成了三种研究途径本身的冲突,使得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出现困境。  相似文献   

3.
行政哲学:公共行政学的知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公共行政学界存在的关于行政哲学的知识品性、知识功能以及行政哲学研究的必要性的怀疑态度,文章论证了行政哲学在何种维度、以何种方式,为公共行政学提供何种知识基础。行政哲学在公共行政学的前提性、支援性和引导性的知识维度,构成公共行政学的知识基础。从行政思想史以及行政哲学的发展状况来看,行政哲学至少能够为公共行政学提供价值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类别的知识基础。行政哲学主要通过反思思想前提以及一系列范畴和原理,为公共行政学提供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公共行政学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新公共行政学是行政学发展的一次范式转换,它突破传统行政学政治———行政两分法的思维局限,以社会公平为核心价值观,以民主行政为学术识别系统。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应从中得到启示,推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向公共行政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累积了许多的文献。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公共行政学仍难以消除学科移植的痕迹。因此,本土化研究是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展本土化研究,对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要从提高研究者的素质;深入实践,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具有国际视野;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术环境等方面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有关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合法性危机,过往研究往往集中于讨论不同学派的对立与争鸣,其中暗涵了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源于多学派对立而不能形成统一学科范式的逻辑预设。事实上,公共行政学作为与现实行政紧密相连的实践学科,其合法性危机由政府合法性、学科合法性、以及知识对实践指导的合法性三部分的危机所组成。合法性危机的形成并不在于学科内部内纷繁复杂的学派,而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学派可以自洽地解释行政行为并对行政实践提出具有规范意义的指导,从而使公民满意。公共行政学中的管理主义、宪政主义以及公民参与理论对于提高公共行政学合法性进行了不同尝试,但都存在逻辑悖论。在思想和实践层面建构公共共同体,是提高公共行政学合法性的可行路径,而这也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给予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方法”是一种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方法论。在建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引入这一方法论,有助于明确和确立主体意识、丰富和拓展研究视角、反思和重构衡量标准。在此方法论观照下,可以发现中国行政学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以世界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转变,即从学习、模仿、套用西方行政学理论,转向立足中国场景、突出中国问题;二是从“以中国为中心”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转变,即越来越强调以中国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未来,我们要探讨一条“以中国为尺度”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让中国行政学讲“中国话”,也要努力使行政学的“中国话”变成行政学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行政模式已经过时,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有效地取而代之。这种变化表现为从官僚的行政模式向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发展的典范转换,后者与私营部门的模式密切相关。管理上的改革不仅意味着向公共管理的转变,而且意味着市场与政府、政府与官僚制组织、政府与公民、官僚制组织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关于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身份危机一直困扰着公共行政学,由此也产生了诸多关于什么是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对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回答并不主要依赖于我们的知识视野和理论建构,相反它可能更依赖于我们的信仰,依赖于我们如何认识公共行政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依据范畴(boundary)、焦点(core)、关键词(key words)与论题(issue)等四个要素,公共行政大问题可界定为三个维度:制度层面的合法行政大问题所回答的是,公共行政始于何处;组织层面的有效行政大问题所回答的是:公共行政自身如何运行;价值层面的责任行政所回答的问题是:公共行政归于何处。公共行政学大问题之所以是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答案,而是因为这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公共行政学能否回答这些大问题,与公共行政学的知识获得模式紧密相关,也与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从7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出现了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如重塑政府运动、再造政府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推动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因素,除了丹尼尔·贝尔所预言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危机之外,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前沿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渗透,相得益彰的局面,影响较大的如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博弈论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必要回顾本学科在国内这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的发展历程,评价学科发展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描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展望发展的未来,以有助于推动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新突破、新发展。一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政治学与行政学在我国的恢  相似文献   

12.
公共行政伦理:普遍价值与中国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伦理因其对公共性的共同诉求而拥有了普遍性的特征,更因其对现代政治价值的依赖而使得这种普遍性特点尤显突出。然而,各国的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公共行政伦理也会因应这些特殊性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诉求。我国独特的行政价值传统及整个行政生态必然对我国的行政伦理发生重要影响,这使得分别探讨和论证公共行政伦理之普遍价值与中国特色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学界关于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路径的研究主要形成了问题研究、中层理论构建、内容体系构建等三种视角。这些视角都颇具启发意义,但也要注意规避几种风险:在问题研究中要注意规避将经验与理论相剥离、忽视理论对经验的引导功能的风险;在中层理论构建中要注意规避其理论代表能力欠缺、理论对话能力不足的风险;在内容体系构建中要注意规避由学科借鉴所引致的学科自主性弱化的风险等。行政学本土化的根本在于行政学元理论和基础理论的本土化,而从行政哲学视角出发,思考本土公共行政的"真、善、美"问题、反思行政学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探索中西方行政学理论的逻辑前提、内在机理等,是推进行政学本土化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共行政学者对于公共行政身份危机的反思为公共行政本土研究提供了契机。在本土研究过程中,对推动本土研究的动力、本土化内涵及其进路的分析是进一步开展本土研究的前提。文章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中国公共行政的本土研究。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和分析推动中国公共行政本土研究的动力;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角度分析了公共行政本土化的内涵;最后从学者的学术自觉、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分析了进行本土化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西方之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发展自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以来,已逾百年的历史;而台湾公共行政之发展,在张金鉴教授等人的努力之下,也已迈入了半个世纪之久。在经济成长、社会发展之后,公共行政与行政管理的角色有何转变,未来又该向何去?台湾的这些经验是否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实有必要针对台湾的公共行政学科做一系统性的回顾。本文第一部分试图回顾台湾公共行政的发展,并以“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公共政策的发展”、“公共行政教育的发展”,以及“专业学会的发展”四个主题加以探讨。在第二部分,则从“课程设计”、“学术期刊”与“新兴研究议题”等面向,分析了台湾目前公共行政学科的主要研究趋势。第三部分,笔者试图描绘未来台湾公共行政可能发展之重要议题,其中包含了政策哲学、全球治理、发展史的研究、信息科技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以及行政法之强化等五项。最后,综合性地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徐小雁 《前沿》2012,(8):123-124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源远流长,近20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翻译理论建设和建立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成为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分析我国目前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译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夏书章教授对中国公共管理学有着深远影响。在他的学术思想中,"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是贯穿其思考的核心问题,而"应用型公共管理"则是其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成就。本文围绕夏书章教授的经历、观点、研究,对"应用型公共管理"的思想内涵、形成原因和知识形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夏书章教授终生探索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中所凸显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特征,是公共管理学人应当传承的学术精神和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评估的健全与优化对于改进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公共政策评估目前仍处于引进、消化西方国家理论方法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十分不成熟.本文考查和回顾了中国公共政策评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对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