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60年代,法德即有联合通过欧共体重建欧洲的设想。80年代欧洲局势变化重新推动法德联合。欧洲联合存在不少障碍,但最大障碍来自法德之间:法德双方力量差距不断扩大;德国的雄心壮志在全欧洲,而不仅仅是西欧。今后欧洲,既不可能重现美苏分治,也难出现由一两个国家或集团控制,仍可能是各种力量纷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国家,处理好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初显曙光的时候,通过比较研究汲取德法和解的经验,将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人们期待中日关系能借鉴法德在欧洲和解的智慧、创造出东亚地区中日和平与合作的奇迹。在战后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日和平友好与法德和解在亚欧不同地缘政治环境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法德关系经历并超越了相互憎恨的历史,走向了真正和解。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石,两者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则开创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欧洲合作新局面。与德法和解带动欧洲国家整合的硕果相比,中日和平友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中日关系超越"战争历史"问题、国家地位身份认同问题、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和政治互信问题等方面也都落后于法德和解的发展,法德和解取得了创建欧盟的硕果,中日则刚刚取得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中日矛盾的深层症结就在于没有战略合作的共识和目标,从而导致双方缺乏政治互信和在战略上相互猜疑。法德和解的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必须构建中日战略合作的共识,在中日关系中制定并推行"和平、合作与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中日走出历史问题争论和民间对立情绪困境的出路在于中日政治家们是否有智慧搭建两国战略合作和战略互惠的目标与框架。中日需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共同事业,推动地区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并深化两国关系的和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东盟国家(本文不包括文莱和越南)与西欧国家,尤其是英、荷、西、德等国,长期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自8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普遍采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西欧国家更是成了东盟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地。 东盟国家积极发展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关系 欧共体是与东盟最早建立对话关系的区域外组织。为了减少对美国和日本的依赖,早在70年代初东盟就决定加强与欧共体的关系,并成立了特别协调委员会和东盟—布鲁塞尔委员会(包括东盟驻欧共体的大使)。1974年东盟一欧共体联合研究小组的成立标志着两个组织正式建立关系。1980年东盟和欧共体签署了《东盟-欧洲共同体合作协议》,成立了东盟—欧洲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以来,欧共体为了最终实现“大欧洲”目标,大力加强和发展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各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关系,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一、发展关系的状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随之而来的经互会崩溃,为欧共体积极发展和密切与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各国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一)欧共体与东欧国家签订并开始实施贸易合作和联系国协定(统称欧洲协定)。  相似文献   

5.
英、法、德是欧洲联盟内三个举足轻重的大国。长期以来,法德一直是欧洲联合的“火车头”,推动着欧洲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英国则总是扮演“反对党”的角色,其影响不容忽视。舆论普遍认为,英、法、德三国的态度对欧盟目前举行的旨在审议和修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政府间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会议结果将主要取决于三国之间的妥协程度。 一、德英态度针锋相对 围绕着修改《马约》这一问题,欧盟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其中德英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德国总理科尔曾不点名地批评英国这条船速最慢的船不应阻碍整个船队前进。而英国则公开表示对统一后的德国不放心。前不久发生的“牛肉战”使得两国关系更趋紧张。有人认为,目前德英关系已降到了二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为了修缮两国之间的关系,科尔于1996年4  相似文献   

6.
一、欧中经贸关系现状和问题中国与欧共体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已于1978年成立《双方混合委员会》,签订了多项政府间的经贸协定,如海关关税互惠国待遇协定等;1988年初,欧共体还开始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从1979年至1984年,我国从德、英、法、意等国获得的技术转让项目占总引进技术项目的32.3%,超过从美、日引进项目分别所占的比重23.6%和15.4%。1989年,我国与欧共体达成291项技术合同,占全部引进技术合同的45%,金额达21.3亿美元,仍超过日、美。欧中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暂时困难和曲折,如近几年  相似文献   

7.
一近一年多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矛盾陡然升温,美国、欧共体和日本这三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实体之间的经济摩擦在加剧、矛盾在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欧在农产品问题上达成妥协后又出现新争执,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再度搁浅。去年11月底,乌拉圭回合谈判曾出现过转机,美国和欧共体在农产品问题上达成妥协,规定了美欧减少和取消某些农产品补贴的时间表。这一妥协为打破长达6年之久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带来了希望。但是美欧农产品妥协首先遭到法国、比利时等欧共体农业大国的反对。法国发表声明拒绝这一协定,认为这项协议与同年5月份欧共体通过的欧洲  相似文献   

8.
由丹麦和法国的公民投票引起的马约风波,一直震动着欧洲。马约风波的根源是:马约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一体化要求成员国转让更多主权,这与成员国国家利益发生矛盾;1992年欧洲经济形势比预期的更糟;德国在马城会议后的行动使人怀疑马约可能被德利用;国际形势剧变。马约风波的影响:近期将使马约生效推迟;欧共体可能变相修改马约,限制欧共体机构的某些权力;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实现的阻力增加,欧共体恐难避免多层次、多速度的联合进程。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方兴未艾。1991年10月22日,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下称贸易联盟)达成了关于1993年1月1日建立欧洲经济区(以下称“经济区”)的协议。这意味着以欧洲统一大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区”即将形成,也预示着欧共体的扩大和发展。本文拟着重分析“经济区”的发展前景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法德关系一直是欧洲大陆和平与稳定的关键因素.虽然,法德关系在历史上曾一度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但二战后,法德摆脱了历史恩怨,史无前例地选择了和解,为欧盟的最终建立铺平了道路.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法德在欧盟创建过程中的关系脉络.同时,本文在讨论法德关系的基础上,回顾了美国在欧盟创建过程中的作用,并展望了当今跨大西洋关系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及前瞻陈锋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开始于70年代初,是在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和欧洲国家特别是同所有欧共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建立起来的。当时的欧共体包括9个国家。但是它那时所显示的力量,在欧洲及世界所发挥的作用已经相当引人注目。1991年...  相似文献   

12.
瑞典新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言放弃中立,积极谋求加入欧共体;转变对外援助方针,强调对那些实施“民主和市场经济国家的支持”;积极发展瑞美关系. 对外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结束,欧洲两大对抗集团消失,使瑞典的中立政策失去意义;政府更迭导致瑞典政治右转,偏向西方;严重依赖对外贸易,与欧共体经济关系密切. 瑞典调整对外政策也面临一些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在北欧诸国中,丹麦是第一个加入欧共体的国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欧共体成员国。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加深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在西欧经济中心地位的显现使作为“联接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的一个桥梁”的丹麦率先认识到加入这一集团的必要性并付诸行动。但是丹麦与欧共体的关系始终孕育着危机,“拉后腿的丹麦人”使欧共体原定于1992年底以前最终完成马约的批准程序以便使该条约于1993年1月1日生效的计划受阻而又一次拉了欧共体的后腿。从1972  相似文献   

14.
1998年以来,英国布莱尔政府加速向欧洲大陆靠拢,德国新政府也频频向英国招手,法国对法德“轴心”“老化”焦虑不安。法德英三角关系如何演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文试就此作一分析。一、在欧盟加速一体化之际,英国趋利避害,加速向欧洲大陆靠拢,开始全面调整对欧...  相似文献   

15.
自伊拉克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和美国之间的分歧日益明显,裂痕越来越宽,矛盾一度发展到领导人之间明显表现出不友好的程度。德美关系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和嬗变,对欧洲以至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欧盟共同安全防务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盟科隆首脑会宣布防务欧洲诞生。西欧安全防务进程漫长曲折,从圣马洛倡议到法、德图卢兹首脑会议, 尤其是科隆首脑会议决议形成, 欧盟防务一体化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德、法、英对推动建立欧安防进程作用不可或缺; 欧盟与美及北约防务关系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欧盟防务结构调整步骤涉及建立统一的欧洲军队、制定防务政策趋同标准和建立共同行动机制等不同阶段, 欧洲军工重组调整势在必行。共同安全防务已成欧盟今后发展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北欧诸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突出的重点是迅速靠拢并争取早日加入欧共体。这一变化将对欧洲一体化建设和世界形势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向欧共体挺进北欧5国瑞典、芬兰、挪威、冰岛、丹麦共有人口2344余万,面积132万多平方公里。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它们虽然重视与欧共体国家的关系,但一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看重它们本身之间的合作,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早在1952年北欧就成立了“北欧理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关系继续有所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着重对其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一浅析。一 (一)西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主要是: 1.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集团续签第4个洛美协定。1989年12月15日,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集团签订为期10年的第4个洛美协定(其中财政援助协定为期5年),受援国从66个扩大到69个,欧共体提供的财政援助和低息贷款总额为120亿欧洲货币单位,其中为非加太国家专门设立一项为数12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经济结构调整基金”。  相似文献   

19.
欧洲共同体在欧洲新秩序的建设中能发挥多大作用和影响,主要取决于共同体内部关系和对外关系的调整。从中期发展来看,共同体内部经过协调和重新组合,建立某种平衡是可能的。在可预见的将来,欧共体在欧洲新秩序的建设中还难于成为坚强的独立一方与美苏,特别是与美国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20.
1988年6月,欧共体与经互会及其成员国先后建交,结束了双方长期互不承认和互不往来的局面,开辟了西欧与苏联东欧经济、贸易和科技进一步合作的道路。西欧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发展将对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