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社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鼓社祭在苗族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虽然它的核心是家祀祖先,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但它在苗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却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维系苗族的生存和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苗族的古代社会情况,尚是大家在多方探讨的事。我们觉得,苗族的一个较普遍而意义较广泛的祀祖大典“鼓社节”所涉及的许多情况,反映了苗族“鼓社制”和苗族古代社会的有机系列。兹择要简介和略谈点看法于下。请大家参考。苗族“鼓社”的来历苗族“鼓社”的来历,也正是苗族“鼓社节”的来历。这在汉史志文献上,只看到点滴有关记述,很是简略,亦不确切,所以人们一直不知其真象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怿晗 《前沿》2009,(9):100-103
本文运用象征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盘村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村落祭社仪式及其象征意义的变迁进行探讨,并从祭社仪式与村落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认为祭社仪式是村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一种文化影像,其内涵与实质是村落社会的变迁,在此过程中,祭社仪式本身也在实践中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4.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总人口约六百万,有四百多万居住在国内,约百多万侨居国外。由于这个民族的特殊历史及特殊现状,故而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许多学者正致力于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著述洋洋大观,但多限于人种学和风俗习惯方面,对于苗族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法律制度则涉及甚少,所以很难披露苗族  相似文献   

5.
关于苗族古代社会的鼓社、议榔起源问题,李廷贵、酒素同志在《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以下简称《略论》)、《苗族“习惯法”概论》(载《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概论》)中认为,“鼓社源于苗族社会进入父系个体家庭(产生私有制)的时代。”“议榔这种立法形式,看来源于原始公社末期开始有了私有财产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本人生长于苗乡苗寨,对苗族习俗虽无研究,但也有只鳞片爪之识,故特提出与石开忠同志商榷。 石开忠同志在《试论黔中苗族牛祭习俗的成因》(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黔中苗族牛祭》)一文中论述了牛祭的三种形式、文献中牛祭习俗的分布状况、牛祭发生的背景和牛祭祀习俗的成因四个问题。对于前面所述,因没有作过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不敢胡言,本文拟就惠水地区苗族牛祭的形式及牛祭习俗的成因略述个人浅见,望有关专家、学者和石开忠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7.
李银兵  黄琳 《前沿》2010,(9):146-149
格尔茨在宗教研究中提出把研究宗教思想中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具体的社会和心理作用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加准确认识宗教意义的研究理路。文章就是力图在准确理解其宗教研究思想基础上,着笔对花腰傣民族的宗教信仰"祭社"进行格尔茨宗教研究理路指导下的意义系统和现实作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9.
昭通地区民族宗教局在其包点扶贫的永善县马楠乡石灰窑苗族社实施安居工程。安居工程于1999年7月22日通过验收,当地19户苗族群众欢欢喜喜地搬进新居。马楠乡石灰窑苗族社全寨有19户,居住地海拔2500米以上,气温低,日照少,多为阴雨天气,雾重,多数时候对面不见人影,农业生产上只能种植洋芋、荞子及少量的燕麦,多数人户以畜牧业为主。可谓“六月暑天裹着棉、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地区民宗局包点扶贫以前,全社苗族群众住的是叉叉房,挡风避雨的条件都不完全具备。昭通地区民宗局承担了对石灰窑苗族社的包点扶贫任…  相似文献   

10.
地处月亮山地区的榕江县乌略村的苗族"吃鼓"有别于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吃鼓".本文通过对乌略村苗族"吃鼓"仪式的纪实性田野考察.揭示出民族传统节日在全球多元文化同时并存的今天具有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推进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统一民族意识,构建新世纪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擎起午年的历史 把自己站成标志默念祖先的名字 默念子孙的名字沿着一条血脉纺织起来的磋大道把时间的这一头和时间的那一头 对接  相似文献   

13.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又往往与苗族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成为苗族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探讨苗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苗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一、苗族图腾神话与古老习俗 苗族的图腾神话是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初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和习俗。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在同各种植物、动物打交道,人与  相似文献   

14.
祭父文     
林毅夫 《台声》2002,(7):9-9
维公元2002年5月16日,旧历壬午年四月初五日,不孝孤哀子毅夫闻父仙逝之八日,始得泣血顿额,祭奠于吾父在天之亡灵。呜呼!吾父忠厚天授,慈孝性成,品重璋,祖母在世,晨昏定省,亲奉羹汤;亲朋有难,仗义行善,急人之急,虽儿未敢赞一词,而令誉己交孚众口。正当蔗境益甘,松笃贞完,本应艾年颐和,胡竟岁逢其厄,天年不遂,片时诀别,鸿仪抑抑,方柱石之常瞻,鹤驭迢迢,却之顿失。北堂萱萎悲未已,复吟陟岵泪无穷。白云空望断,乌鸟切遐思,风木有余恨,当废蓼莪诗。断肠黄泉畔,悲怆不堪向人言。呜呼!吾父识字不多,然记忆过…  相似文献   

15.
百家争鸣祭     
  相似文献   

16.
红绿灯祭     
红绿灯祭罗炳益,张道华,罗民我了解过他们:常年累月,在酷暑寒冬中仁立,忍受着风吹雨打,日晒尘熏;他们的待遇不高,发病率高,寿命短……我也与不少人一样,曾经“领教”过他们的“厉害”:黄灯乍亮,红灯未现,我急步冲着尚未停稳的车辆迈向人行道,远远地听见交通...  相似文献   

17.
心祭     
心祭王耕7月3日,一个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姥姥就是在这一天,走完了她生命的全部旅程、岁月要迭,坟头上的草已见绿几枯,而她在我心中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清晰……儿时的我和姐姐2人,最盼望的事情莫过于过寒暑假了。考试刚一结束,我们的心早就飞到姥姥家了,有时实...  相似文献   

18.
河祭     
濉溪河自古以来都有艄排走船的习俗。旧社会交通闭塞,当地百姓闯世界,出城唯有水路通达快捷。于是,大明崇祯二年(1629),闽北包括建宁的走船人应运而生。又因为建宁盛产各种名木古树,又有大片大片的竹林,艄排职业也就渐渐兴起。母亲曾说,危险最大的当是艄排汉子,原因是木排进入俗语说的二九十八滩,滩滩鬼门关时,凶险的巨浪随着凛冽陡峭的山势,在一个又一个急弯的撞击中,时而跃上葱茏的陡壁。  相似文献   

19.
祭寨门     
侗族聚族而居,每寨数十、数百、上千户。寨寨多建寨门。寨门既是出入村寨必经之地,又被认为是村寨守护神显灵住守的地方。认为“寨门神”(有的立有偶像)对内防病防灾,对外防贼防盗。凡村寨人畜生病,要向它献祭;儿童体弱要请它当“保爷”;村寨发生火灾,大家要全力抢救寨门;来“吃多食”的客人进寨,要向“寨门神”敬献,主人也在寨门里设案迎客。凡侗寨建筑,都要先将“萨岁”(又名“圣母”)堂和寨门建好后,方能建立房屋,这是侗族的古规。  相似文献   

20.
国祭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第7天的此刻,共和国的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