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学校人权教育与开设人权法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法科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国目前的人权教育大大落后于人权研究。应当加强人权教育 ,特别是通过开设人权法课程 ,整合法科学生知识结构 ,以培养其人文精神和护法维权的意识 ,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人才需要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法制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增多,显示了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欠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缺乏生命教育氛围,生命教育的时效性较低,师资条件欠缺,未形成高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限制了生命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生命教育的时效性,发挥社会多方合力作用,形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刘书静 《法制与社会》2012,(18):224-225
本文在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当前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表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后,指出了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和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的学科价值对于我们将大学生培养成和谐社会构建者和合格成员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学的人文价值对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对自我的人生价值、社会地位等做出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的再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性、人文精神的戕杀使人们认识到科学 (教育 )与人文(教育 )的融合理应成为人类前行的应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科学 (教育 )与人文 (教育 )关系的历史演变的梳理、对教育终极目标实现和教育功能发挥的反思 ,结合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状况的分析 ,指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只能是建立在历史的、现实的基础上 ,而不能建立在逻辑推演和人的主观价值期待上。融合是目标 ,但不是现在的。  相似文献   

6.
杨凤宁 《法制与社会》2012,(30):228-229,231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宪法学作为保障人权的法律,拥有丰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宪法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是法学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传媒技术不断发展,并与传统媒体共同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变,各种文化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给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如何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尊重生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法治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指导我国法治实践的根本指针。法学专业学生作为法制建设人才的后备军,更应加强教育,培养其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信仰。这对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劳动具有育人价值是现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命题之一。然而,现代劳动教育理论对这个命题的探讨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问题,即劳动育人价值之实现是有其限制条件的。从理论的视角看,劳动育人价值之实现,是以"真正自由的劳动"为逻辑前提,异化劳动因其强制性、外在性和非人性并不具有育人价值;从实践的角度看,由于劳动具有教育上中立的特征,因而劳动育人价值又是以发挥劳动的教育力量为其现实条件,而劳动的实现方式亦即劳动教育的展开方式决定着劳动的教育力量之发挥。为了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学校需要采取一种劳动的教育学视角,通过组织化的劳动、与全面发展教育相结合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以及多方合作劳动来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安全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效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工作,维护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认真研究高校安全警示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其有效性的提高途径,并逐步实现其体系化、高效化、长效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健康心灵和良好德性是互促互进的,对个体健康成长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关注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儿童的心理与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和日趋严重,与我们对其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关注不够有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坚信在培养健康心灵和塑造良好德性方面,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要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去引导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确立人生的目标,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存—论“人之生存”语境下学校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存”问题是人的根本性问题。人之生存体现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是人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现历程。教育的根本价值体现在对人之生存的关怀层次和程度的提高上。从“学习”的角度看,人的生存与“学习”、与终身教育具有内在相关性。学校教育的发展,总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转换密切相关。面对当代学校教育与人之生存间关系的疏离,需要学校教育处理好系统内外的关系和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将学校教育的内在生命价值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传统社会中的孝包含养和敬两方面内容。现代社会,法律主要通过关于赡养费的规定来实现养的部分。近几年法院试图通过判决子女的探望义务,即精神赡养来实现敬的内容。但精神赡养离传统中的敬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孝的实现必须有相关制度加以保证。传统社会中,孝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不仅有礼作为制度化的表现,而且有法为其提供赖以存在的条件。礼和法不仅实现了孝中的养,而且促成了孝中的敬。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精神赡养并不能真正实现孝所要求的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国外大学高等教育普遍适用的制度,在我国高校却是一个较新的制度.虽然有些高校已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并未从整体上达成共识.在当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与大众化的环境下,如何保证法学院校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高规格、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是法学院校的使命与灵魂所在.本文认为,要提高法学本科生培养质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应该积极研究、探索法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保障法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乃在法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价值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生活化"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其包含"为了生活的民主教育管理"和"作为生活的民主教育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一方面侧重于"目标",即教育管理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要通过自身的民主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生活的民主;后一方面侧重于"方式",即教育管理的民主不应停留于组织结构和制度设置的层面,而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共同的、整个的、自觉的、解放的、创造的生活中学习民主.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价值实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也就确立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定位,以人为本"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介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是全体的或全方位的进步时,素质教育必须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以终极价值为基本导向,合理地安排人所追求目标的先后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坚特"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才能保证素质教育价值定位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庄子“精神超越”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修己",部分庄子后学则更加关注"治人".对"治人"的关注过分强调了人的精神活动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并将庄子针对个体自我的"精神超越"引入实际政治领域,将庄子具有浓重"形上"、"超越"、"虚玄"意味和特点的"道",形下化、政治化、实在化、庸俗化了,同时也就使部分庄子后学对"虚静"、"无为"等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部分后学将庄子基本上仅同个体自我精神超越相关联的"自然观"直接引入社会政治领域.这都逾越了庄子思想的适用限度,许多问题便因而产生.  相似文献   

18.
杨跃 《金陵法律评论》2007,(3):92-97,153
在9名中学优秀教师预访谈的基础上,自编调查问卷,面向普通中学教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学者型教师"的素养品质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具有较高信度.对调查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学教师认同"学者型教师"这一称谓,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应当也完全可能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的素养品质是一个由教育智慧、独立思想、教育知能和专业精神共同建构的"四维一体"的整体,其中最为核心的品质是具有独立思想和反思批判的精神,这也是"学者型教师"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贺佐成 《行政与法》2004,(10):56-58
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很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教育上,多采课程设计取向模式,通过相关课程内容及活动,来涵养孕育法治精神,导致大学法治教育出现了教育范围过窄、教材内容陈旧,甚至教师法治知识不足等问题,推动大学法治教育主要应依靠教育行政机关等教育行政主体从自身职责出发从多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Alberto Artosi 《Ratio juris》2000,13(4):358-363
According to the old tradition in ethical theory that Professor von Wright attempts to revive in his paper "Valuations," value judgments are to be viewed as nothing but expressions of approving or disapproving emotional attitudes. The present paper argues against this view on the grounds that (i) to have an emotional attitude towards an object o does not merely mean to express our liking or disliking of it, but to make a genuine (i.e., true or false) judgment about o ; and that (ii) this judgment, and not the emotional attitude o arises in us, is what we are justified to properly call a "value jud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