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聿东 《求知》2013,(3):F0002-F0002
中国画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  相似文献   

2.
陆春莉 《学理论》2013,(8):157-158
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都必然会与美学思想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作为中国绘画史中不可忽略的一种美学现象——中国绘画复古思想,在当今躁动跳跃的美术大环境中,更加值得我们静心思考,为创作添加一点理论修养。  相似文献   

3.
刘维维 《学理论》2008,(14):65-66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绘画领域开始涌动,一群中国先锋画家以鲜明的中国符号创作的新油画,扳开了中国现实社会的思想闸门。符号艺术之风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趋势正席卷而来,且风力强劲。符号在当代绘画语言中,将随着以商业文化为背景的中国意识形态和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特殊,同时,并不断以新的面貌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  相似文献   

4.
宁悦彤 《学理论》2013,(18):186-187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狗心》是作家创作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作家怪诞讽刺创作风格的一部代表作。在简要叙述作家创作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狗心》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1,(1):57-F0003
1970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九岁随吴门名家苏州艺术学院陈德奎教授学习中国嘶,笔耕不辍,唯动物绘画犹感兴趣,孜孜以求。作品立足于传统笔墨的优秀特质,注重绘画文脉的传承,沿袭明代吴门绘画的精神品质,追求笔墨精微、法度谨严,清韵中具占朴之气的感人作品。学术上欲使主体动物真正溶于自然景物之中,完善山水动物绘画创作并丰富其创作体系。  相似文献   

6.
曹红玉 《学理论》2011,(17):211-212
中西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影响了中西两种从根本上差异明显的文化体系的相互接受与整合,而其中艺术家的自身艺术构架产生了变化,是中西文化冲突整合之后的状态。但是究竟如何对待本体文化和外来文化,何为"体"何为"用"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绘画中,"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是两种在完全迥异的哲学理念渗透下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在众多艺术家中,郎世宁与吴冠中的绘画突出显示了中西文化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读“心”     
正"心"是一个象形字,语出于《古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其本义是心脏,心脏参与整个身体的运行。"心"的延伸义是心的意识功能,拓展开来就是一部无穷无尽的大书。中华医学对"心"早就有深入的研究。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中属火,  相似文献   

8.
法治致力于增进人的幸福,幸福生活乃是人民大众把法律权威内化于心的终极目标。法律权威能否内化于心,不是取决于外在权力的强度,而是取决于服从者的接受意愿,人民大众的认同接受乃是法律权威内化于心的关键。法律权威内化于心也意味着"外化于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权威的自愿服从是其内化于心的外在体现。法律权威内化于心的最为根本的基础条件即存在能够获得人们自愿选择的自律性的法律。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思考法律权威内化的问题,需要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积极而广泛的参与,需要从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从西方法治文明、也从当下中国社会所处的深层社会结构中汲取资源并进行自主创造。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去立足课本,精设导语,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着手,扩充学生见闻,借助音乐、绘画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宋红斌 《侨园》2011,(4):30
表现人物是绘画的永恒主题,而表现领袖人物又是这个主题中的重大选题。虔诚的曹永平,在这条既宽阔又艰难的路上勤奋地行走。之所以说这是一条既宽阔又艰难的路,是因为作为绘画表现人物毛泽东特殊的价值。由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红海洋"的特殊年代,毛泽东的肖像画被十多亿人民大众所熟知。作为画家,倘若沿袭老画法,无疑会滑入照搬与复制的窠臼,造成大众审美的熟视无睹。那么,想开创一种新画法,一改众多民众对毛泽东肖像绘画固有的视觉习惯、凝固的审美思维谈何容易?可是,我们把目光移到曹永平2010年9月的一次个展上,就会惊喜地发现,他的这种新绘画在北京"798艺术区"《艺术》杂志画廊一亮相,立刻给这个题材领域吹进一股清新之风。7天展览吸引千余名中外观众,人们以惊奇的目光观赏这种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领袖题材新绘画,到场的艺术评论家、画家们给予较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认可,艺术界资深专家欣喜之余对曹永平寄予厚望。应当说,他的这种绘画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从艺术理论角度讲,他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简约、明快、大方、庄重,又不失热烈。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则是最大的亮色。品读他的毛泽东肖像油画,虽然别开生面,但还是在明显地汲取中国传统绘画元素,最主要的就是线条的使用。他的线条是重新建构人物的基本手段,简洁、准确、恰当,  相似文献   

11.
<正>大连市把培育良好家风,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写家训、晒家规、助成长"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学校和家庭联动形成育人合力丰富活动载体。在中小学举办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家规家训讲座、家风故事征文大赛、家规家训书法绘画作品展,开展校园道德讲堂、校园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与绘画     
闫岩 《学理论》2009,(30):212-212
“绘画如音乐”,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两者虽属艺术门类中的不同学科,但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相通性与共性的。  相似文献   

13.
王文权 《学理论》2009,(23):173-176
本文分析了装饰性绘画和人们常说的装饰画的区别,装饰性绘画的本质定位及几点体会:装饰性绘画作品注重画面上下左右间面积的经营,不去刻意追求画面的纵深立体效果;装饰性绘画在构图,完全凭借形式感所表现的美来打动、启示和熏陶观众,从而改变观众的审美观;构图往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了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构图法以及蒙太奇式的自由组合构图法;装饰性绘画在构图时,把空间美提到同形象美同等的高度一起研究,使形象适应空间,空间创造形象;装饰性绘画的构图,不仅要向传统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还要向生活学习,接受自然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与印象派画家绘画思想不同,梵高运用自己的色彩语言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绘画与思想的融合。尽管在他患病期间,梵高的绘画作品中大量使用红绿补色对比,橙紫对比等体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狂乱,但期间不难发现,他一如既往地使用与他发病前使用的明黄色、环装绘画笔触等与上帝神性相关的绘画语言。透过不同色彩语言的分析,以期找到梵高尝试从宗教中,找到秩序与理性,实现自我救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杨肖 《求知》2020,(4):44-46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能不能打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心"要求,就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勇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应有的精神状态和战斗姿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后世表彰的理学家与政治家的刘宗周,为学主张体用一贯,其理学治心工夫与政治治道工夫是一贯的。然而,研究者们多集中讨论其理学思想,而甚少考察其治道建言、更无从论及治道与治心的关联。回到刘宗周劝谏崇祯皇帝的奏疏,可以呈现其治道主张,可以考论其中治道与治心之间的关系。刘宗周劝谏崇祯帝的治道主张,是随着其治心工夫而同时发展的,体现出三个阶段的论说重点。总体而言,刘宗周治道归本于治心的工夫特点,是"归显于密"以及"反求诸己",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政治与道德之间的一致性正是客观的理则。  相似文献   

17.
《仁学》和仁学思想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奠定了谭嗣同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写作《仁学》的初衷和仁学的宗旨,他明确声称是为了"以心挽劫"。谭嗣同标榜"以心挽劫"的著作之所以命名为《仁学》而不是命名为"心学",是因为他寄予厚望的心不是所有的"心",而是既与机心截然对立又能化解机心的慈悲之心,而慈悲之心就是仁。  相似文献   

18.
李超 《学理论》2011,(13):234-235
通过艺术家和儿童作品的比较,从叙事因素、情感因素、构图因素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绘画中的美学规律和绘画特点,使美术教师和家长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欣赏儿童绘画,以便客观地对孩子进行艺术方面的引导。通过论述儿童绘画与成人艺术家作品中的联系与区别,是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绘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的笔墨精神一直为国内大家所探讨和研究,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深刻的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寻理而求道,是艺术家的追求之路。墨法也好,绘画的技法新旧更替,然后蕴涵在中国画中的气韵,神韵是艺术家传达和表现自己内心气质与大好河川统一意境的一种恰当表达,对艺术真谛的追求,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无名小辈,更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董娜娜 《学理论》2012,(6):107-108
林风眠作为二十世纪"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他兼收并蓄,融合中西,既吸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构图等形式美的一些元素引入水墨,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林风眠格体"。他的画既具东方神韵,又处处洋溢着鲜明的现代审美气息,为我们培养出一种现代性的关照世界的新的观念与美感,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