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作为我国改革战略的总体目标是邓小平早已设计并确定了的,然而,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与逐步深化,其难度与阻力却与日俱增,人们对诸多的改革措施纷纷表现出一种忧疑、失落与抵触的情绪。我们该怎样去消解人们在体制变动、利益调整时期的这种不安定情绪,寻求体制改革的原动力呢?本文基于探究这一现实问题的目的,围绕邓小平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以揭示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与发展方向,希望能为我们制订执行各种具体的改革措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公共利益问题是公法学上的重要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针对传统认识的某些误区,探析了公共利益的本质含义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宪政价值的角度和高度把握公共利益的本质及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提出了确认公共利益的基本标准:法律标准、民主标准、基本自由标准、程序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政治意蕴表现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首创精神、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相似文献   

4.
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以人为本是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因为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是有效实现公共政策的价值整合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公共政策合法性的需要。制定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需要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扩大公共政策形成中的公民参与、提高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犯罪学尽管以犯罪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但是,最终却是以人为作用对象。因此,犯罪学比一般的社会学更具有人的属性。在犯罪学研究中主张“价值无涉”原则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因为犯罪学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价值评判,从对某种犯罪的否定评价到对该种犯罪现象进行的研究,从对桌种犯罪原因的揭示到对某种预防、控制犯罪手段的采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价值评判的影响。对犯罪学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犯罪学发展的现在和未来,更好地实现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解决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存在问题的法宝。文章从探讨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出发,提出了在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四重诉求,并大胆设想为"以人为本"构建稳固的三角支撑结构,以期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对以人为本价值的实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残疾人法律援助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是法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援助的经济性、援助的道义性、援助的法制性、援助的社会性四个方面阐述残疾人法律援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立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立法遵循网络规律的同时 ,要注意信息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加强网络自律 ,促进人们对网络规则的自觉遵守 ,形成网络秩序维护的多元化。在创制法律规范时 ,不仅要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更应具有激励性和法律规范实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谢广桥 《理论前沿》2003,(20):29-30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有效执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意味着我们党的执政新理念,具有强烈的开拓性和实效性。大量事实表明,实践先进的执政理念,必须理解和把握执政新理念的价值取向。一、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目标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  相似文献   

10.
两大法系在行政许可程序价值取向上形成程序正义和程序效率的分野,其根源在于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二者价值定位的不同。影响行政许可程序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观、行政法观念以及对行政许可程序本身性质的认识等。通过对两大法系行政许可程序价值取向的比较和对影响行政许可程序价值取向的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程序正义兼程序效率应该确立为我国行政许可程序的价值取向。二者应该并重,但并不否定在一定时期和因许可事项而对某一价值的侧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正义价值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阐述了正义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最后提出了在和谐社会中如何实现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问题关系到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质量,科学认识中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既是中国反垄断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又是中国反垄断立法、司法实践的价值基础。反垄断法通过规制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来调整竞争关系,从而创设和维护其认可的竞争秩序,这种特定的竞争秩序应当是反垄断法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实践意义。从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实践层面来看,坚持教育活动 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综合取向的同时,更需突出教育的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发展应该是价值的整合,主要表现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试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金财 《理论前沿》2006,(11):34-35
本文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立法的价值取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法的首要问题,决不是法律规范的制定,而是价值取向的选择.立法的价值取向就是指人们进行立法活动时所普遍认同并加以追求的理念、普遍原则,目标等.立法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外加的,而是由立法这一特定的实践活动的品格所决定的,其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在立法时对利益追求的取舍问题.文章对我国立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运动。古田会议不仅解决了红四军党内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针对农民意识对于中国革命负面影响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既消除了非无产阶级意识在党内的影响,也通过教育将革命意识的基因注入到农民意识中,使农民意识在斗争中得到提升和重构,从而使革命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正因为如此,古田会议作为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意识。其所体现出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对于党领导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 ,价值是人类所持有的一种绝对的超越指向 ,具有超越性、目的性、理想性和批判性等特征。因此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观的价值取向就是否定和批判实然社会 ,建构应然社会 ,从而实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和共识与价值主体的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从公共利益视角来分析如何形成核心价值认同与共识是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的相互关系,引出公共利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共识构建的关联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公共利益蕴含的正义观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共利益的认识与实践误区消解了核心价值认同的基础,公共利益走向利益共同体孕育着核心价值共识的土壤,公共利益领域内的理性交往对话是达成核心价值共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非营利组织作为利益团体影响公共政策在程序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但由于利益冲突及利益团体之间力量不均衡,充分的利益表达并不一定最终形成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为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我们认为,客观面对并努力协调、平衡、整合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比简单地抑制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影响更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