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建民 《前沿》2008,(12):126-132
对于中国来说,公众外交是一种崭新的外交理念。公众外交是指一国以本国外交民主化寻求国家利益充分、准确的表达为起点,以信息和思想的流动为核心,以他国公众为对象的非传统性外交形式。公众外交是内向性维度与外向性维度的结合与互动。公众外交的内向性维度是指一国公众对本国外交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强调公众对本国外交事务的“主体参与性”。属于一目国内政治范畴。公众外交的外向性维度是指一国政府以他国公众为对象的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强调外交的“对象性”,属于一国对外事务范畴。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抉择,必然要求把公众外交纳入中国总体外交中来。文章进而对中国公众外交的理念和现实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属新公共外交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外交主要是一国政府针对国外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意在提升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近年来,全球公共外交展现出新的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急剧增多,信息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我们应积极培育对外传播力量,不断扩大对外传播的战略联盟,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相似文献   

3.
摘要:旅游外交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大国特色外交的重要形式,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旅游外交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故需要从回顾旅游外交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开始,界定旅游外交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并区分旅游外交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文化外交等概念的不同特征。依托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构建旅游外交四维研究矩阵,即专业维度、公共维度、政策维度和批判维度,并明确不同维度的研究重点,促进旅游外交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西方国家,政府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影响,这导致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传统官方外交面临许多挑战,比如东方主义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存有深刻的文化偏见,尤其是香格里拉神话对我国的涉藏宣传构成极大障碍,加之达赖集团已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影响西方公众,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将涉藏宣传有效地整合到公共外交之中,为此我们需要增强文化的独立性,避免"自我东方化"的陷阱,在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兼用日益壮大的新兴媒体,积极开展议会外交、媒体外交,在交流中增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话语权,从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化使北极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得以提升。中国作为北极事务利益攸关方,在北极地区拥有重要的环境、科研、政治和经济利益。积极开展北极公共外交,有助于降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身份制约,为中国深度介入北极治理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北极公共外交涉及理念确定、主体选择、平台运用、对象筛选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具体维度。我国应该从这些具体维度出发,从顶层"设计好"中国北极公共外交体系,消除外界对中国北极事务参与的疑惑和误读,提升中国北极治理话语权,籍此维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切实维护好我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和领事服务,是驻外使领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所谓领事保护,即当本国公民、法人的正当权益在接受国受到侵害时,我驻外使领馆依据包括国际公约在内的国际法的各项原则、双边条约或协定以及中国和驻在国的有关法律,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反映有关要求,敦促驻在国有关当局公正、合法、友好、妥善地处理。所谓领事服务是指驻外使领馆依据本国有关法律和法规为在接受国内的本国公民提供涉及国际旅行证件、公证、认证等事宜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张翔 《社会主义研究》2012,(1):142-145,128
国外"政府部门间关系"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周期:科学管理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与整体政府时期,形成了"分工—协调"论、"结构—功能"论、"无缝隙政府"与"伙伴关系"论、"整体政府"论等较为成熟的理论主张。其分析视角主要包括政府效率的视角、公共选择的视角、民主政治的视角。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国外的"政府部门间关系"研究由于缺乏从通则式的解释模式分析政府部门间关系的调整,因此,难以有效解释中国的"政府部门间关系",从而不能拓宽理论研究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出入境管理法公布以来,围绕出入境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陆续制订了许多法律规定,同时也先后与各国签订了一些条约、协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出入境法律制度,这些都为修改出入境管理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中国公民出入境自由权利问题出入境自由权,是指一国公民享有从本国到外国旅游、留学、就业及移居或从国外返回国内居留的权利。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在出入境方面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同比2010年增长10.38%。北京市每年有4万余名来自全世界17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学生在京学习。来中国的留学生,许多在本国已经接触了汉语,孔子学院是他们在国内学习汉语的选择之一。但真正来到中国,他们才算切身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了解中国与本国的文化差异也是他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课。从事本国与中国外贸、外交和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是多数留学生们未来就业的选择。用自己所学的汉语搭建沟通本国与中国友谊的桥梁,是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日本、美国、中国都受到过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侵袭,三国在救灾方面的表现各具特色。由于日本、美国的发展程度较高,其在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构建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应保持并完善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入多个治理主体,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政府应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与公众进行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1.
影响一国国内公众舆论方向并进而对该国外交和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危机事件主要分三类:宗教—政治性的危机事件、事关历史认知心理的危机事件和事关国家现实利益的危机事件。中国当代公众舆论方向深受这三类国际危机事件的影响,经此,中国外交和国家安全也深受影响。新世纪,业已浮现世界强国前景的中国需要认真应对这些国际危机可能给国内舆论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重要发现】2016年中国公众耐受力指数得分为67.9,较2015年略有回落,仍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心理坚韧性维度得分最高。2016年公众社会满意度得分为72.2,较2015年有大幅上升,公众对政府执政和公共管理能力给予了较高的信任和评价。公众对冲突矛盾的了解程度和社会满意度均与耐受力水平显著正相关;此外,社会责任意识也与耐受力水平存在一定联系。公众耐受力水平、社会满意度以及关于矛盾冲突的了解程度,将影响公众的应对策略选择。如公众对社会冲突矛盾了解  相似文献   

13.
华人广义上为中国人的简称,海外华人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华侨指侨居国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但不包括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向世界说明自己,让世界更加理解中国的绝佳机会,将是继北京奥运之后中国公共外交的又一个大舞台。13亿中国人民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辛勤劳动,迅速改变着960万平方公里广袤领土的面貌;外国公众将看到晨曦夕阳下中国老人们锻炼的剑影和舞步;将看到花前月下中国恋人们流连忘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朱全国  周子渊 《前沿》2014,(7):189-191
公共外交在当代外交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其主体来看,存在着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公共外交;二是以政府主导,由各种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个体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公共外交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大规模的、不同国家民众间的流动与交流成为个体公共外交的现实基础。个体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个体公共外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外交活动,有必要提高每一个个体的公共外交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步开始运行。中日建交的历史进程中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中美建交前的“兵乓外交”,都是民间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记入史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一方面国外舆论认为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强硬,而另一方面国内舆论反而认为中国外交太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国外交在服务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成绩显著。不过近年来,一方面国外舆论认为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强硬,而另一方面国内舆论反而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一些国家通过行政程序法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立法对本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律化,我国也在近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将实施。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内容、限制、方式、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在辩析政府信息公开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和实践的历程,并主要从立法层面提出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下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燕飞  卿艳艳 《求索》2010,(6):76-77,55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危机频发时期,但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单独应对危机,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第三部门、媒体、企业和公民多元参与的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框架是必然趋势。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与媒体成了公众心中两大权威,参照协同治理理论,从理念、实践和法制三个维度构建政府与媒体协同治理关系,有利于公共危机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