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安治理作为治安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已形成了一系列基于"宏大叙事"理论的研究共识。但宏观研究囿于解释机制的缺陷,难以呈现实践情境中的复杂因果链条和微妙互动关系。治安治理的中观机制通过构建"行动-结构-场域"框架,弥合理论与实践的缝隙,提出组织围绕秩序目标形成治理结构,并在特定场域中开展治理行动。组织行动的内在动力源于治安意识,意识外化为行动影响结构,重塑治理场域;同时,组织的行动效力、治理能力也受科层、网络结构和治理场域的限制。中观机制下的治安治理研究借助具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重构现代治安模式,实现社会秩序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通过对治理、善治理论与社区警务网格化的分析,得出两者有相近的价值取向,同时社区警务网格化是善治和治理理论框架下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其次,发现社区警务网格化在当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网格基础薄弱、主体参与性较差、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等问题。最后,根据治理和善治理论的要求,提出创新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模式、优化治理手段、推行社会化运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推进城乡警务一体化建设,补好农村警务这块"短板",既是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然要求,也是公安机关加强基层治安治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推进之道有五,其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其二是加强"村寨文化"建设,重建乡村秩序和制度;其三是培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安意识,构建良性的治理场域;其四是加强政策引导,补齐农村警务建设滞后的短板;其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数据驱动型的农村警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警学界对"警务机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价值理念、构建路径、基层实践等方面,但在警务机制改革的相关法理与警务机制运行现状上成果较少。当前在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视阈下研究社会治理已经成为热点方向,警务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必要在此视阈下进行分析。基于治理机制现代化理论对警务机制的研究现状加以衡量,有利于进一步创新警务理念,为当前公安机关探索警务机制改革起到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本质上是制度文本转化为治理实践的过程,由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这三重维度所建构的制度分析框架也因此成为理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重要视角。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三者间的耦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创新实践的呈现样态,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效能的实现。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偏离制度预期且在实践场域未能达到治理效能的一个可能性解释是,上级政府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时,忽视了制度创新是一个集制度设置、运行与变迁的综合过程,从而导致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之间的结构性脱嵌,使得制度悬浮于基层治理场域并进一步造成制度文本与治理实践的差距。为避免制度悬浮,推进政策文本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当注重制度创新的完整性、回应性、协调性与有效性,使制度建设整体上处于均衡状态,从而推进乡村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6.
旅游警察是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浪潮中专业化队伍的突出代表,旅游警务工作实践发展需要相关理论基础的补充,当前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以收录于CNKI的发表于1990-2022年的研究旅游警察的相关论文为数据来源,结合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从关键词共现图谱等角度编制旅游警察研究的知识图谱,考察旅游警务研究的内容侧重、结构体系以及逻辑进路,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学术领域关于旅游警察的研究呈现碎片化、单一化、滞后性。不仅如此,我国旅游警察研究具备明显的域外借鉴痕迹,旅游警察研究实践支撑和经验总结不足。旅游警察研究需更多立足我国国情,注重挖掘实践做法展望未来,以前瞻性开展旅游新业态的治理研究,为完善现代化的旅游警务机制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市域是介于省域、县域之间的行政层级,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2020年,乐山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第一期城市,并不断探索具有乐山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和任务刚刚起步,在推进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要抓住五个关键,做好重点风险防范;突出多元共治,形成共建共治合力;夯实治理基础,筑牢后续发展根基;建立协作机制,有效凝聚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8.
智能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迭代推动网络社会进入智能场域时代,重塑再造网络社会运行及基于网络的社会治理范式。通过对智能场域内涵及运行机制的理论阐释,可以深刻地剖析智能场域网络社会面临的难以预知和不确定的新问题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完善与智能场域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以体制重塑提升治理权威与协同性、围绕全要素和全周期创新治理机制、以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优化治理闭环是智能场域网络社会治理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第三方警务理论是警务社会化的重要产物,对完善社会治安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占比大,其在社会融入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有限的政府资源已难以有效应对激增的社会问题,亟需思考创新路径。在第三方警务理论基础上,探究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合作等方式实现共同治理的流动人口治理模式,有利于我国流动人口治理体系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0.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战的重要通道,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现。东营市积极探索市域之治,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突出党建引领、注重联动融合、强化科技支撑,丰富拓展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内涵,构建起“顶格推动、多方联动实体实战、共建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的“东营逻辑”,探索出市域社会治理的东营样板,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探索构建现代警务模式,既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紧密结合海岛实际,主动融入区域治理大局,以"智治"为驱动,以"共治"为牵引,以"护航发展"为抓手,以"铁军建设"为基石,着力构建符合岛域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现代警务模式,探索出一条定海特色之路。加快构建现代警务模式,推进岛域基层社会良性治理,护航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突出"主动"警务理念、"数字"警务理念、"开放"警务理念、"民本"警务理念,由事后处置向预测预警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准智理转变、由单核驱动向多元共治转变、由考核导向向民意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12.
警务的谦抑性是指在非极端情形下,警察应当依据一定的规则控制警务管理和警务服务的范围与程度,它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具有一致性,都认为应当限制具有侵害性的权力的行使。但警务的谦抑性与刑法的谦抑性并非完全等同,它适用于对时限要求不同的场域。相比较而言,警务的谦抑性所适用的场域在有限时间的紧迫性更强,而且警务除了约束性职能还具有社会服务职能,并包含不应使用稀缺的警力资源来提供非必要服务的特殊考虑,因而警务谦抑性的内涵更为丰富。警务的谦抑性具有后置性、有限性和宽容性三个明显的特征。它广泛运用于警务实践中,具体体现为在现场执法中的"战术性妥协",在警务控制中具有张力与边界,在社会服务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以及在收集公民信息中审慎把控界域。需要强调的是,谦抑性并非柔弱性,对于不能不介入履行职能的场域,警察也应当介入履行警务管理和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3.
预测警务是当下警务建设热门方向之一,但域内外对于预测警务系统结论落实转化为警务行动,具体表现为控制潜在犯罪人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域外实践、法理分析、理论转化三个方面入手,旨在提出基于当下我国国情所适用的基于预测警务系统结论控制潜在犯罪人的初查程序及保障误判为潜在犯罪人个体的救济手段,让公权力与私权利在预测警务模式下达至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4.
市域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蕴含着法治化元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理基础是依法治国、有限政府和公民社会理论,需要完成制度建设、确保治理过程的规范性和治理结果的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通过实证化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其原因在于立法不完善、缺乏法治思维、执法缺少监督。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路是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和法治文化体系,确保市域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治理型警务是一种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警务模式。理论上,它可以被视为公安机关在应对社会转型引发的治理危机时所尝试采取的改革措施。在现实中,治理型警务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澳大利亚的第三方警务、英国的社会化警务和日本的交番制警务。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治理型警务实践要以转变警务理念、改进社区警务工作、深化社会化警务、引导民众参与协商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突出反映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效能上。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社区治理能力提升是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在此视角下,本文阐释了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前社区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推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并丰富"中国之治"的理论内涵,亟需研究者从本土案例中形成更多具有中国话语价值的学理性思考。采用个案研究法,追踪佛山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1+3+X"的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实践历程,重点分析其过程演变和行为路径,并识别出"智治"与"联动"两个特征,进而发现市域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三组基本规律:矛盾化解目标的共识达成、政府治理职能的适应调整、技术赋权赋能的深度嵌入。"智治"与"联动"不仅是技术治理逻辑与官僚体制逻辑相互形塑的结果,也是基层政府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而主动创新的结果。"智治"与"联动"两种逻辑的适时调适并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制度设计与治理实践之间的差距,实现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8.
区域警务合作作为破除我国公安行政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碎片化”弊端的一项有益探索,其内涵与实践均体现了“整体政府”的理论要义。文章以“整体政府”为分析视角,从理念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整体政府”与区域警务合作问的契合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推动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未来发展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常德市以智能化为重要抓手,通过搭建智慧平安平台,全面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目标由分割向整体、主体由碎片向协同、过程由粗放向精细、效果由悬浮向实效转变。常德市初步构建起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点、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智能化新模式,今后要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客观逻辑,是应对新时代社会矛盾风险的路径选择,是新时代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基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与问题分析,杭州市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提出了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全面实施"六和工程",提升"六大能力"的框架思路,并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明确了找准定位、准确把握三对关系,健全机制、"三化"牵引强力推进,系统推进、四个层面重点突破等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