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一直注重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其成立百年以来,法治基因始终贯穿其自身建设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法治建设有着不同的法治实践。依托新时代党内法治、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需优化党内法规制度"1+4"体系、发挥党内民主优势、提高党内监督职能、强化"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以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更好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的有效举措,贯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奠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构变革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跃迁四个阶段。党内监督的百年历程,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推进党内监督的科学化、法治化、体系化,展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价值旨归、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原则、以增强纪检机关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改革关键途径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推动党内监督科学化进程,是保障党内权力合法运行的必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有了新发展。但是在当前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存在部分党员监督意识缺乏、党内监督体制不成熟、党内监督手段单一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党通过提高党内监督信息“公开化”水平、实现党内监督体制“常效化”发展、加强党内监督手段“网络化”建设等相关途径,切实落实三“化”进程来推动党内监督科学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应有之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核心;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职能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关键;与党外监督紧密结合形成强力监督网络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党内监督必须跳出只注重在部门之间分配权力,离开党内民主的发展来谈党内监督等思维误区,在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中,形成适合我国政治发展要求的党内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这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这一过程相应,30年来我们党的党内监督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不断提高,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拟对这些经验作一梳理。一、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内监督制度是为加强党内监督而由一定权威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党内有关原则、条例、规定等的总和,是党内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7.
党内集中教育是我们党百年来始终秉持的优良政治传统。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党内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要紧扣时代大局,围绕中心工作确立教育主题;要突出思想引领,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解决问题提升教育实效;要强化主体责任,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要夯实政治保障,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党内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体沿着三条路径推进,这就是以发展党内民主为主线开展党内监督,以权力运行为重点对象开展党内监督,以制度为依托开展党内监督。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内监督是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党内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党内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监督体制和机制,改进监督手段和方法,这既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历经13年的砥砺,备受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实施了。它的出台是我党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发展之需要的结果,是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结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进一步搞好党内监督工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我们党持久保持肌体的健康和活力,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改革的精神探索党内监督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需要监督,执政党的党内监督更应当围绕监督权力来构建,在此基础上,从监督理念、监督体制、监督制度、监督的重点和关键等方面对现行党内监督中不适应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发挥党内监督的现实效益.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党内监督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举措。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重视党内监督,鲜明地写在党的纲领中,并与时俱进修改完善;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党内监督科学化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监督新理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党内监督薄弱环节,加强党内监督顶层设计,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条例》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进一步规范了我们全党上下的言行,对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把握党内监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深刻认识现阶段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理解《条例》的深刻内涵和改革举措,对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做到全面用力,又要实现重点突破。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抓好严明纪律这个关键;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党内监督。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使其成为规范党员行为的硬约束;端正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把干事创业、勇于改革、敢于担当、作风扎实的干部提拔使用起来,让那些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的干部有舞台有作为;创新基层党建,巩固执政基础;坚持反腐倡廉,深化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推动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背景下,党内监督不论是从制度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然而,就目前看来,党内监督仍然存在着监督主体缺乏积极性、专责机关独立性不强、监督实践长效性不足等问题,影响着党内监督实践的顺利开展,而党内监督又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提高监督主体积极性、保障专责机关的独立性、增强监督实践的长效性,有步骤、有目的地完善党内监督。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成果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用深远。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党的党内监督从此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准确把握它的实质,以此推动油田党风廉政建设是油田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科学阐明党内政治文化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应有之义、是更加科学有效严密地推进党的建设的治本之举;系统阐释党内政治文化的五大内涵要素以及它们的地位、关系;鲜明提出明确价值意义、抓好"关键少数"、方式方法创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策略。十九大以来的实践新发展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以新思想武装全党、以"初心使命"凝聚力量、以制度保障落实。  相似文献   

17.
失去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腐败,反腐倡廉,加强监督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项长期持久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通过明确党内监督的重点,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形成完备的党内监督体系,完善党内监督规范,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查处违法乱纪行为等多种措施来加强党内监督工作。要逐步改革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改革目前省属单位和高校纪检机关工作模式,广泛开辟对于消极腐败行为举报的渠道,以提高监督实效。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加强党的建设历程与成就,党内集中教育一直是党的思想建设重要途径。回顾百年历程,党内集中教育始于延安整风时期,经历了由理论教育转变为实践探寻、整风整党转化为专题教育、干部群体扩大为全体党员的转变。归纳总结百年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宝贵经验,对我们党新时代加强思想建党、牢固确立“两个维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给党内监督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我们应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依据,立足于克服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党内监督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一、党内监督弱化的现象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已呈现出由浅层到深层、由被动到主动、由随意到规范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应看到党内监督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弱化现象与薄弱环节。党内监督弱化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党内生活严格化程度不足。具体表现是: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有待提高,如自律意识不强,存在"谈工作多谈思想少、谈现象多谈实际少、谈…  相似文献   

20.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性、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在中国共产党将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就从来没有终止过。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总结和研究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推动党内民主,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