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有点忧患意识。我们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大概也在于要人民居安思危,培养起一种忧患意识。翻开中华历史,大凡国家强盛之时,  相似文献   

2.
1988年春节前夕,《世界经济导报》推出一篇岁末记者述评——《中华民族最紧要的还是“球籍”问题》。文中宣告:“从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人均指标比较,可以说,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危险,并不亚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8,(4):15-16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愤图强、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其存在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克杰、胡长清之流的高官,因腐败而轰然落马被绳之以法,处以极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日前,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反面典型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洁从政的警示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海外的媒体对此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并有评论说:本届的党代会报告,谈成绩的少,谈问题的多,关注民生的多。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年多来,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正是以深重的忧患意识推进从严治党,逐渐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治党方略"。这个"治党方略",首先是以对执政地位与执政根基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深入回答"为何治党"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和时代问题。核心是加强党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已经超出了传统国防的界限,使得增强全面的忧患意识教育成为必要。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培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3,(19):32-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突出强渊忧患意识,不仪号召全党同志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相似文献   

9.
前些年,天津市一家肉类制品有限公司在开业时打出了一则“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独特口号。口号挂出后,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兆头,纷纷为他们的命运捏把汗。出人意料的是,几年过后,这家企业在肉类制品市场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倒闭”,而且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年产值由成立之初的几百万元发展到现在的超亿元。从表面上看,这家公司的兴衰与它的开业口号并不相干。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却不难发现,他们的稳定快速发展与经营者这种“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忧患意识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促…  相似文献   

10.
安立志 《唯实》2007,(6):96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忧患意识”的实质在于居安思危,而不是患得患失。“忧患意识”的要义在于头脑清醒,应对裕如,而非杯弓蛇影,心存疑惧。晴空万里尤须提防暴雨,风平浪静也要警惕暗涌;风调雨顺也要囤积粮草,烽火尽熄不敢放马南山;而且承平之际往往潜伏着败亡之因,繁荣之时可能酝酿着衰退之机。这些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常识,就是古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要揭示的道理。“忧患意识”,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项实践要求,其一,“忧患意识”体现了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3,(3):32-33
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它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它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它将忧患与勤俭、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威胁论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影随形。中国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会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范围内激起不小的波澜。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 ,着眼于“党靠什么渡过现实的难关、迎接未来的挑战” ,“党靠什么赢得人民的支持、接受人民的选择” ,“党靠什么完成振兴民族的使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等问题的反复思考和科学回答 ,既蕴涵了党对自身兴衰存亡、民族前途命运、民众福祉的深刻忧患 ,并使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又为党破解忧患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并必将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正《孟子》中有句名言,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忧虑祸患则生长发展,安享快乐则堕落死亡。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之一,它代表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从一定角度来说,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备预不虞,为国常道",见于唐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备预,指事先防备,防危、防险、防难;不虞,指意思不到的事情、事件、事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的战略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忧”训镜鉴 随着历史的演进,许多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十分注重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以此来砥砺自己,弘扬政声,警示后人。孟子唱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世名言;贾谊心系天下安危,秉笔直书《过秦论》;魏征倾心国民,常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声,等等。  相似文献   

17.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省委反复告诫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省委书记姜异康在近期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好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和严峻考验的充分准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9.
麻秀荣 《世纪桥》2004,(6):11-15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志士仁人对社会历史命运、前途、发展的自觉关注的高尚情怀,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意识。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繁重艰巨的改革开放任务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表现出忧国忧民忧党的深刻忧患意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风霜忧患的民族。如今社会,在中国的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性进程中,要注重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专门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温家宝总理也十分明确地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