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四师六十二团职工围绕团场城镇化建设,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唱"活了增收致富戏。这几年,该团种籽公司大棚种植户徐建军每年种菜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前不久,大棚种植的毛芹菜卖完,他又赶紧种上了黄瓜、西红柿苗。和徐建军一样,程强等人也靠大棚种植鼓起了"钱袋子",促进了团场职工家庭多元增收。  相似文献   

2.
曹军鹏 《党的建设》2011,(10):50-50
“我家今年依靠政府帮扶,新建了3个墙体钢架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种菜,冬春季是大棚蔬菜、夏秋季是露地蔬菜,靠种菜一年可收入3.6万多元!”华亭县神峪乡吉家河村村民马耀林在自家菜棚里感慨地对前来参观的人说。目前,吉家河村已经有80%以上的农户靠种菜走上了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3.
永宁县通桥乡永清村农民刘林种菜12载,出资2万余元8次跨省取经,技高业兴,成为区内外叫响的"韭菜大王"。1984年,初试温棚种菜的刘林慕名到银川郊区友爱村种菜能手曹学文家跑了十几趟求教,很快掌握了韭菜、黄瓜、西红柿的栽培技术。随着各地蔬菜温棚的增加,刘林意识到不在品种、质量上取胜,就很  相似文献   

4.
今年43岁的王振是八师石总场蔬菜公司设施基地的承包户.2007年,他辞去了石河子赛恩生物公司食用菌开发服务站技术员的工作,和妻子在石总场蔬菜公司承包了3个蔬菜大棚.他把自己掌握的各种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中,尝试培育食用菌新品种. 2008年冬季,由于当时的市场行情不太好,平菇价格特别低,每公斤批发价仅几角钱,王振损失了近万元,家里两个上学的儿女当时就没有了生活费,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全家人心疼地哭了好几天.但是,恰恰是这次挫折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从事食用菌行业必须紧跟市场,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种植计划.有了思想认识上的转变,他不服输继续坚持全身心投入到食用菌种植、销售和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   

5.
正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说起张际明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说起蔬菜种植专家老张,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00年,张际明带着妻子离开老家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东张村,成为一名援藏技术人员。16年来,在老张等人的努力下,白朗县从只有7个温室大棚发展到如今5428个温室大棚,成为高原有名的蔬菜产业大县;16年来,在老张的手把手教导下,种菜能手遍布白朗县各个  相似文献   

6.
案例:哈尔滨市某小型轧钢厂在2000年3月为农民于某建造两个钢架结构的蔬菜大棚,索价二万多元(不包括于某自备的塑料薄膜等辅料一万多元),保修期为二年.大棚建起不久,于某雇了三十多人在两个大棚同时栽种黄瓜秧苗.一天,大家正在干活时,两个大棚突然同时倒塌,所幸的是没有砸伤人.于某当日就去找轧钢厂要求修理,并赔偿损失.经计算,损坏的黄瓜苗、塑料薄膜等价值一万多元,还有违误农时、黄瓜晚上市所受的损失.过了几天,轧钢厂来人要求与于某和解,村委会派人去找于某没找到,就把于某的弟弟找了来.于某的弟弟说兄嫂没在家,不知去哪儿了,轧钢厂的人就让他代表其兄嫂签个和解协议.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43岁的王振是八师石总场蔬菜公司设施基地的承包户。2007年,他辞去了石河子赛恩生物公司食用菌开发服务站技术员的工作,和妻子在石总场蔬菜公司承包了3个蔬菜大棚。他把自己掌握的各种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中,尝试培育食用菌新品种。2008年冬季,由于当时的市场行情不太好,平菇价格特别低,每公斤批发价仅几角钱,王振损失了近万元,家里两个上学的儿女当时就没有了生活费,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全家人心疼  相似文献   

8.
正眼下,张娟娟一家人每天在忙着摘菜、过秤、装箱,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时令青菜已摆放整齐准备销售,一旁翠绿的芹菜苗也长势茂盛,这是他收获春前蔬菜、繁育二茬菜苗的场景。张娟娟原来是一位个体户,没有从事过温室蔬菜生产,看见邻居家的好姐妹从2002年种植大棚效益还可以,她就动了心,2004年她在一二九团十一连承包了三座大棚,刚开始,不懂种植技术,种植的菜苗经常遇到死秧的情况,一年到头收入甚  相似文献   

9.
走近和县历阳镇双严村,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片片的白色塑料大棚。在田间地头,只要提起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久龙,村民们总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他是我们致富路上的领头雁”!穷则思变:探索种菜致富之路1981年,17岁的张久龙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当时双严村是历阳镇有名的贫困村,人均耕地仅1.2亩,习惯于传统的一油一稻,种植模式单一,收益很低。对此,张久龙很是迷惘。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和学习,他开始探索大棚种植蔬菜技术,立志要用自己的青春、知识和智慧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84年,张久龙买采科技书,刻苦钻研蔬菜种植技术,又到周边乡镇求教种菜能人,之后在自家责任田里运用大棚温室栽培  相似文献   

10.
眼下,王乐义的知名度颇高,高到几乎可以与他在新疆当党委书记的弟弟王乐泉相媲美。不过,他的知名度不是来自他的职务和财富,而源自他发明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和中央领导对他“在黄色土地上进行了一次绿色革命”的评价。21年前的1979年,王乐义担任了他的家乡——寿光县孙家集镇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他所面对的是一幅令人难堪的光景:全村1500亩种“金条”都会长成“金梁”的土地,竟然养活不了800多口人,善于种菜种瓜的三元朱人,菜碗中竟然除了白菜就是萝卜。丢人啊!——王乐义心中有愧,脸上发烧。富起来!让三元朱人腰中有花不光的金银,囤中有吃不尽的米粮,碗中有食不完的鱼肉——王乐义心中发狠,脸上闪光。富,从哪儿入手?王乐义拍板定案:运用三元朱人祖传的种菜技艺,搞大棚蔬菜。很快,40多个土温室建起来了,冬天里难得一见的韭菜、芹菜割下来了——三元宋人嗅到了富的气息。但是,土温室毕竟是太“土”了,半亩大的大棚一年要烧两吨多煤,还只能种植芹菜、韭菜。效益太差,赚钱太少。“温室热”开始降温,到1988年末仅剩下7个。土温室未能圆得王乐义的“发财梦”。“土”的小行,何不搞“洋”的?说来也巧,1988年冬天,堂兄送来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说是从一个东北来的菜贩那里买的。寒冬腊月里,那嫩青鲜绿的“爱物”着实招人喜爱。听说它生产在靠山向阳、冬天不烧煤的塑料大棚里,王乐义心动了:咱就搞这!1989年那年的农历大年初三,还未响完过年的鞭炮,他就拖着刚做过直肠癌大手术的身子,带着两名党员顶风冒雪直奔东北——辽宁瓦房店市的一个小山村取经。可磨破嘴唇,人家就是不愿传授。王乐义死缠硬磨,好说歹说,终于把当地的种菜能手韩永山请出了山。  相似文献   

11.
<正>“立彪啊,营口的韩老五和大连的小辉刚才来电话了,他们的车个把儿礼拜是来不了了,菜场还有10多万斤黄瓜,可咋整啊?”刚在镇里开完疫情防控会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彪,在村委会门口就被村民汲崇宽等20多人拦住了。2022年新春伊始,新一轮疫情悄然来袭,辽宁省盘山县古城子镇古城子村,这个地处三县交界、远近闻名的大棚黄瓜种植村的村民格外敏感,因为全村690户村民建有600栋蔬菜大棚,  相似文献   

12.
<正>北方三月,春寒料峭,阜新市清河门区河西镇河西村的蔬菜大棚里,翠绿的黄瓜长势正旺,村民杨书民正在给黄瓜摘除卷须。“不让它抢养分,黄瓜才能长得更好。”老杨一边莳弄着黄瓜,一边向笔者介绍。从“矿工”转职为“农民”,杨书民已在大棚里干了3年。其间,他实现了脱贫,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现在,  相似文献   

13.
当你一走进九台市城子街镇城东村三社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栋挨着一栋的塑料大棚,看到那~排排白花花的大棚,你会不由自主地说:嘿,这真不愧是“大棚屯”。如果,你走家串户问这么多大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们都会兴奋地对你讲:这多亏了我们的好领路人——张志奎。张志奎是城东村三社的社长。他看到城子街镇冬春两季青菜销量很大,但菜都是从外地运来的,本镇却不产蔬菜,便决心自己带头扣大棚种菜。扣大棚种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他既缺资金又缺技术。为了筹钱,他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牛;没技术,他四处请教,自己攻书本。辛勤…  相似文献   

14.
正20多年前的胡明,是四师六十九团出了名的贫困户。他先是跟着父亲在自家院子里学习大棚种植。后来,听说农四师农科所的温室大棚搞得比较好,他就跑去参观取经。运用新技术进行种植和管理,第二年就开始有效益。1991年他试种了秋辣椒,到11月底还剩20多公斤辣椒未卖完,他就驮到20公里外的伊宁市菜市场去试卖,没想到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共卖了300多元。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也更加坚定了胡明发展大棚蔬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致富之路     
小庭院大作为 要想快致富,种养结合是条路。近年来,农六师奇台农场的职工们依靠小小庭院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马万贵温棚蔬菜巧增收 有着10多年丰富种菜经验的园艺场三队同族职工马万贵,自2001年以来,在不足2亩地的4座温室大棚里,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都在3万元左右。 他巧打时间差,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三茬蔬菜种植。去年,他看好农场大面积扩种番茄的机遇,于是,不失时机地培育了2棚计24万株番茄苗,同时在另外2个棚里种上了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收入跑赢物价早就知道莫斯科物价高,一公斤西红柿合人民币40元,饭馆一碗米饭20元。最近价格又涨了,西红柿要70元一公斤,米饭要40元一碗。  相似文献   

17.
佟立祥、吕秀英夫妇是长春市朝阳区双德乡三家子村的普通农民。和许多农民一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他们过着贫苦而单调的生活,想富却没有机会富。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年,传文祥家就收入了 700多元。在当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第二年,他们夫妻在承包地上又建起了一栋蔬菜大棚,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大棚里种菜,收入要比在大地里种菜高得多。一栋大棚,当年就给佟立祥家带来了1万多元收入。由于扣大棚,佟立祥很快成了村里的富裕户,手里有了钱,他家盖起了三间大瓦房。 佟立祥靠大棚种菜脱了贫,…  相似文献   

18.
提起“蔬菜大王”赵新青,农七师一二六的人无人不晓。 刚一见小赵,就见个子不高的他正不顾严寒,在房外赶刷土暖气片。一问才知,小赵为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投资近4万元准备在占地3亩多的七个温室大棚内安装土暖气。 进入小赵的蔬菜大棚,记者立刻被满眼的绿色所吸引。只见芹菜、菲菜足有20厘米高,刚培育的辣子、西红柿、茄子苗也长得郁郁葱葱。 小赵深深地认识到:要想把自己的蔬菜大棚事业做大,首先要讲求规模效益,有了规模效益才能走出去,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  相似文献   

19.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625座日光温室大棚里,菜农们出"奇"制胜,种植的蔬菜在库尔勒蔬菜市场独领风骚。沼气大棚收入高在八连李明的温室大棚里,李明高兴地说:"看样子,今年挣10万元又是小菜一碟。"2003年,李明自筹资金20万元和工会贴息贷款3.2万元,建起6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他利用时间差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也年年递增。去年,他在大棚边又建起了沼气,养了一群猪、  相似文献   

20.
德惠市有个菜园子镇,虽然它的名字叫菜园子,其实原来这里并没有多少人种菜,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党员使这个名字变得名副其实。他就是菜园子镇新立村的农民党员、人称“柿子大王”的姜士和。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姜士和家分到了一公顷多地。对于年轻的他来说,这点儿地根本不够种。闲不住的姜士和边种地边琢磨赚钱的门路,他先是种了300平方米的露地蔬菜,当年就收入3000多元。不久,他又走南闯北搞起了蔬菜运输。在贩运蔬菜过程中,他看到长春郊区不少地方扣起了大棚,常年可以种蔬菜,经济效益远比露地瓜菜高得多。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