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保风暴”的影响及其显现的环境执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可以说是“环保年”,从年初的“环保风暴”到不久前的“圆明园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动作连连,吸引了社会大众与传媒的无数眼球。当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迁的社会中,往往会因目不暇接的事件接踵而来深感迷茫,从而对事件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失去理性判断,而专注于事件本身的戏剧性,这或许是我们人类理性有限性使然,但这都为学者之所以存在提供了一个合法性。学者之殊与大众,正在其追求于理性的力量而能不为情绪所左右。为此,我们特约请几名中青年环保法学者对“环保风暴”进行理性梳理。  相似文献   

2.
从“环保风暴”看环境法治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可以说是“环保年”,从年初的“环保风暴”到不久前的“圆明园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动作连连,吸引了社会大众与传媒的无数眼球。当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迁的社会中,往往会因目不暇接的事件接踵而来深感迷茫,从而对事件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失去理性判断,而专注于事件本身的戏剧性,这或许是我们人类理性有限性使然,但这都为学者之所以存在提供了一个合法性。学者之殊与大众,正在其追求于理性的力量而能不为情绪所左右。为此,我们特约请几名中青年环保法学者对“环保风暴”进行理性梳理。  相似文献   

3.
2005年可以说是“环保年”,从年初的“环保风暴”到不久前的“圆明园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动作连连,吸引了社会大众与传媒的无数眼球。当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迁的社会中,往往会因目不暇接的事件接踵而来深感迷茫,从而对事件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失去理性判断,而专注于事件本身的戏剧性,这或许是我们人类理性有限性使然,但这都为学者之所以存在提供了一个合法性。学者之殊与大众,正在其追求于理性的力量而能不为情绪所左右。为此,我们特约请几名中青年环保法学者对“环保风暴”进行理性梳理。  相似文献   

4.
2005年可以说是“环保年”,从年初的“环保风暴”到不久前的“圆明园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动作连连,吸引了社会大众与传媒的无数眼球。当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迁的社会中,往往会因目不暇接的事件接踵而来深感迷茫,从而对事件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失去理性判断,而专注于事件本身的戏剧性,这或许是我们人类理性有限性使然,但这都为学者之所以存在提供了一个合法性。学者之殊与大众,正在其追求于理性的力量而能不为情绪所左右。为此,我们特约请几名中青年环保法学者对“环保风暴”进行理性梳理。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新一轮“环保问责”再起风云:10个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被查处,11家布设在江河边的问题严重企业被挂牌督办。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环保风暴”刮向了化工石化行业。同时,一场新的“环保风暴”也正在国家环保总局酝酿。据报载,国家环保总局将曝光10家风险评估排查存在重大隐患的沿海化工企业,同时还发布了一份通报,为即将展开的“水污染问责风暴”造势。面对接踵而来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辽宁浑河抚顺段水质酚浓度超标事件、广西红水河天峨段水质污染事件等重大环境事件,2005年以来,环保问责风暴中,已经…  相似文献   

6.
何雪松 《检察风云》2010,(17):13-14
富士康员工的连续自杀在传媒连续跟踪报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之后,似乎又很快如以往的众多社会议题一样退隐到幕后.而问题本身则远远超越纷扰的喧闹,直指我们这个社会的内核。我更愿意将这些事件视为我们这个社会撕裂的一个伤口,这个伤口是与社会内在“伤痛”与“病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  相似文献   

7.
王敬中 《政府法制》2005,(11):14-15
进入2005年不久,经常被视为“弱势”部门的国家环保总局陡然发力,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这是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一年多来,中国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凸显出中国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此举一出,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对去年“审计风暴”记忆犹新的公众惊呼,“环保风暴”来了。与此同时,人们也为环保总局捏了一把汗,因为“风暴”不仅横扫投资巨大的违法项目,特别是当前最热的电站项目,而且直指一些与环保总局同级的部门。“环保总局能否‘扛’得住,‘风暴’…  相似文献   

8.
梁胜  严羽  程延 《政府法制》2005,(11):4-9
继2004年的“审计风暴”之后,2005年又刮起了“环保风暴”。不可否认,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付出了昂贵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环境保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上至高层、下至民间的深切关注。要实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就必须抓紧治理,“再不抓紧治理,就根本无法治理了”。在“6·5”国际环境保护日来临之际,本刊推出环境保护专题报道,意在唤醒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推进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一个“推手”的工作。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效力的界定及其对私法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此处文章的论题是作者从“认真对待宪法”这一命题中捕捉到的。事实上 ,“认真对待宪法”这个命题本身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的法治尚处在启蒙的初期 ,另一方面更表明我们许多学者对于法治和宪法理解的偏颇。在一个法治国家中 ,大体不会有太多的人激情地呐喊“认真对待宪法” ,因为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是一个制度本身设定的客观存在问题 ,而不是一个人们认真不认真对待的主观认识问题。作者从这感性的命题中发现理性的问题 ,可谓敏锐和深刻。一个法治社会必定是一个理性设计和操作的社会 ,而不是一个感性呼吁和激情打造的社会。中国人容易感情用事 ,结果往往导致偏激。谈论义务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权利 ;谈论权利的时候 ,又往往忽略义务。谈论宪法的时候 ,又以为宪法无处不在。本文作者从所谓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着手 ,提出了一个所有学者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即公法和私法的关系究竟如何 ?公法对私法的影响与干预究竟在何时发生 ,在何种程度上发生 ?作者从较为广阔的视角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通过原理的阐释 ,制度的分析 ,经验的比较 ,实践的总结 ,最终得出了具有理论和经验依据 ,颇有说服力的立论。价值所在 ,至少对“认真对待宪法”和“宪法司法化”这样充满激情和气魄的命题提出了反向思维或全面思?  相似文献   

10.
对正当法律程序需求、学说与革命的一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当代著名公法学者自 1 970年开始的有关“正当程序革命”及其后的“反革命”的争论 ,展示了一种新的法学思想如何产生并如何通过一系列社会事件而逐步渗入人们心灵和整个社会制度之中的过程。总结正当程序革命在美国的变化过程 ,能揭示这样一条规律 :一种学说的产生、确立 ,不仅仅取决于观念本身和人力的推动 ,而且还是社会环境、现实需求、学说自身的感召力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相互竞争作用的结果 ,而这对我们今天实施法律制度的变革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近日无锡市拆报亭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事件给予了不同的解读,本文则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事件本身以及产生的影响给予分析,让社会大众更加认清这一事件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事件的发起者提出一些补救对策,从而达到缩小此事件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好的处理好政府和市民的关系,进而达到维护政府的威信,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社会》2010,(8):7-8
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使人们心生出深刻的怀疑,而民意的质疑又总是与真相惊人的“雷同”,让人不得不对执法的公正持不信任的态度。这样的危机也让政法机关“坐立不安”,一场旨在挽救执法公信力的的监管风暴由此拉开。  相似文献   

13.
8月11日,安徽省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因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这名任现职仅一年半的市委书记应声落马之后,有关其在任期间因风水禁忌而炸掉淮南市地标性建筑、规划建设中的第一个五星级酒店项目“观湖国际”的事件,得到了证实。(澎湃新闻网8月24日)“观湖国际”酒店被炸事件此前就已传得沸沸扬扬且疑点甚多,2012年7月,淮南四季东海投资建设的“观湖国际”就已破土动工,彼时曾为淮南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1月29日,深圳福田警方将百名涉嫌卖淫嫖娼的嫌疑人游街示众,引起强烈反响。法学界学者、律师、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这一事件众说纷纭。与此同时,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带给了人们深刻的反思,究竟违法行为示众性公开处理是否具有正合当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对公正执法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及其法律需求与供给——一种法律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也可能是出于非理性的意识形态“冷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世界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的学者、政治家、平民认为:国家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率。然而,国际社会100年纷繁生动的历程向我们公示:计划经济不仅无利于经济增长,而且有害于政治民主。过去的40年,医治战争创伤的中国在经济上成长起来了,但也确实在继续落后。成功的欢欣和失败的痛楚铸成了我们这个共和国历史上的理性抉择:走向市场和民主。在中国,一种赞成采取“市场经济”的发展共识目前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如果市场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构成了一张张“关系网”。在求人办事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求已有的和正在建立的各种“熟人”关系。“有熟人好办事”便是“熟人社会”的经典话语。“人情网”对制度执行的干扰,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因此,当我们在对反腐败制度设计与实践进行反思时,就不能不研究这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廉政制度建设的影响,并设法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丁于娟  张吉 《法制与社会》2010,(11):153-154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再造高潮,其目标基本定位在构建一种新的更加具有健全的民主与效率的政府,以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学术界,由于国内学者的学术环境、分析和观察视角的不同,必然产生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政府理论。在众多政府范式理论中,本文主要探讨“有限政府”这一政府范式,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有限政府”概念的界定进行梳理和综述,并提出相关见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性地了解“有限政府”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8.
邸洪旗 《法制与社会》2011,(33):165-166
以“百度文库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与“避风港”规则有关的案件充分表明,“避风港”规则在我国已经转化为“风暴眼”。立法缺陷是“避风港”规则转化为“风暴眼”直接原因,法院判决的混乱加速了由“避风港”到“风暴眼”转化的过程,“避风港”原则的反功能是“避风港”转化为“风暴眼”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20.
吕斌 《法人》2007,(1):94-94
国内外危机管理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如果认识不到这种差异而简单模仿,反而有可能加深企业的损失接二连三的名企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危机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在处理这些危机事件中,我国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存在什么差异?《法人》对危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微进行了专访。市场环境“国外在危机处理中一般会采取先调查、再确定策略、最后实施的三步骤。第一步骤向来都是调查事件,而在国内就不一定行得通。理性与非理性是中外消费市场最根本的不同。”王微在接受《法人》采访时表示,“所谓理性就是‘调查在先’,然后再确定对策。国外一系列著名的危机管理事件都成功实行了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