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进“双减”改革,必须在如何让教育走出应试本位、回归育人初心上凝聚各方共识。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心,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文章基于“双减”背景,明确了“双减”政策的意义,阐述了“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并从学校、家庭两个层面提出了家校协同育人路径,包括教学理念深层变革、作业质量整体优化、课后服务系统重塑、丰富家校协同育人手段及打造家风和注重陪伴等。 相似文献
2.
“核心素养”与“双减”的共轭需要“高度教学”的积极参与。“高度教学”是以高端观念为引领、多元思维为辅助、塔型知识为内容、多层阶梯为进径,教师启发学生自上而下整体把握与自下而上探索生成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高度教学”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上可以通过“由博返约”“拾级而上”而快速迈向“精辟通透”;在必备品格培育上可以通过“哲学熏陶”与“正负结合”而快速迈向“天人合一”;在教学效果提升上可以通过“卫星传输”与“星系关联”而快速迈向“优质高效”。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终为始,显隐搭配”;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身参与,美美与共”;需要教学团队在教学研究中“系统统整,学科融合”。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从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双向发力,初衷是助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主阵地,为基础教育正轨。实现“双减”政策这一目的指向的难点在于:“内卷”环境下教师难免身心疲累;学校教学质量仍存在“低迷”态势;看待学生多以智育先行,学业成绩占据评价主位。推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应从极为关键而根本的教师意识层面入手,养成教师育才兴邦的责任意识,建构教师个体的身份认同;构建自检自省的自我反思意识,由内而外协同塑造;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从教师自身与教育系统共同助推;树立教师循规育人的科学意识,搭建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德哲学,家庭是伦理世界的基础,家庭中的个体是道德哲学的天然能动原素。儒家哲学"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哲学理论,回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路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把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统一起来,实现了从"个体—家庭—国家"社会模式转向"自然生态"伦理系统的转变,体现了个体通过自然世界来表达其主体存在性的意愿和当然性。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技术作为人类维系生存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实现了人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更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逻辑和伦理框架。这种文明的转换试图通过技术的努力,实现对自然能力的控制,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结构。道德伦理的每一次转换都为道德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向度,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伦理发展的哲学思辩。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日渐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塑料制品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减少居民消费过程中塑料袋的使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基于态度—行为—情景(Attitude-Behavior-Context)理论,采用问卷调研方法,分析环境关注、环境心理控制源、限塑政策知晓度等因素对居民在购物过程中实行不同成本减塑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可发现,环境关注和环境心理控制源对低成本减塑行为(手拿物品无袋购物、节约使用手撕袋)具有显著作用,政策知晓度对该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而以上因素对高成本减塑行为(携带环保袋)的作用方式刚好相反,只有政策知晓度具有显著作用,环境关注和环境心理控制源对高成本减塑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验证了环境关注与环保行为之间的“低成本假设”,即环境关注对环保行为的作用会随行为成本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对环保行为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依据行为成本进行差异化分析,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低碳管理建议,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的“双碳”目标,是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双碳”战略,可以看成是我国的国运之战,在这个新的赛道上,我国已经显示出比较强劲的竞争力。未来,我国力争在“双碳”问题上领先世界,必将加速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迈向新时代。这是关系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而制造业对于沈阳的意义同样重大,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要靠制造业振兴。“双碳”目标,为沈阳制造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沈阳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步伐,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标志着减负治理开始走向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格局,这是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重大政策创新。“双减”政策执行的内涵是: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校外教育规范健康。“双减”政策执行的理念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主要体现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乎人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关乎社会根本利益;促进价值观的培育,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双减”政策的执行要突出育人为本、协同治理,其治理路径包括:完善保障制度,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明确功能定位,发挥校外教育的补充作用;优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作用;形成跨部门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工业产业结构、工业生产能耗及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三个方面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广西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即广西的主要工业产品集中于造纸、钢铁、电力、煤炭、水泥等高碳排放行业,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却持续上升。广西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以工业转型升级为抓手,攻克以上难题。应凝聚思想共识,正确认识实现“双碳”目标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兼顾重点行业的排放权与发展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污染惩处与正向激励双管齐下;精心布局谋篇,构建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广西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主动发掘利用本地的碳吸收能力,争取国家给予倾斜性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艰巨任务。我国必须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本文梳理了国际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发展经验以及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立足“双碳”目标,提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考察入世对中国政府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着眼:首要的是由于入世是以我国政府接受WTO的有关规则为前提的,这就必然要求我国通过立法来建立相应的、配套的各种制度,我国政府也必须在WTO规则的促进下自主改变自身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三段式项目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导向,项目为载体,能力为本;而学生、任务、项目、能力是四位一体,相互联接的统一体。高职思政课运用三段式项目教学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本专业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辩证发展过程的理解总是和“三段式”联系在一起。然而,“三段式”作为黑格尔对古希腊对话辩证法的发掘和改造,并没有达到表现论的成熟境界,其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地发掘。如果对“三段式”进行适度抽象使其形式化,那么,正反合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以环节为其结构成分的周期链。以系统复杂性的眼光来解读这个周期链,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无数种变易的可能性,“三段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典型表达式而不是唯一表达式。辩证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三段式”为标准模式的复杂性过程。 相似文献
14.
警察是国家政权中按照统治阶级意志,依靠暴力的、强制的、特殊的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武装性质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为保障警察对国家行政和刑事权力的行使及管理社会职能的实现,国家必须赋予警察使用强制手段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双减”绝不只是治愈大城市教育病的专有药方,县域是未来“双减”工作攻坚克难的主战场。县域“双减”的公共生态既具教育困难的共通性,也具有县域空间的独特性,其观念生态是“流动”认同重于“育人”认同,文化生态是“苦读文化”塑造延迟教育惯性,社会生态是高考提前准备下围绕“满意教育”的集体动员与共同合作,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县域“双减”比城市“双减”更富挑战。鉴于此,县域“双减”需找准症结,优化县域学校作业,促进县域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此外,还需警惕社会资本对县域教育的层化捆绑,防止进一步加剧县域阶层教育焦虑和县域城乡教育焦虑。 相似文献
16.
“双减”政策矫正学科培训的市场失灵,实质性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权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福利改进。其成功秘诀在于,它介入并调整儿童、家庭、机构、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群己权界。“双减”政策代表了当代中国家国关系的一大变动,它表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国分离,国家再次介入家庭,其基本背景是家庭无力履行充分的人口再生产职能。家国同构说的兴起反映了一部分人试图拯救家庭功能萎缩的复古愿望,但从根本上讲,它不足以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国关系,也误解了整个社会的群己关系。理想意义上的家国关系应当是家国互嵌,它坚持人身多级所有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介入,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而采取适当的权利嵌入方式。 相似文献
17.
疫情的磨难与洗礼,凸显了大学的使命和价值,也为大学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宝贵机遇。此次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高校始终与国家同心、同向、同行,不仅开展高水平在线教育,成功应对疫情带来的停学、停教、停课危机;还大力开展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充分践行了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任务型”教学以杜威的“做中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倡导通过完成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获得社会实践能力,与高职教育提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育思想具有趋同性。从教学法研究者、教师、学生的角度理解和剖析“任务”,以便对“任务”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让“任务”切实为“教、学、做一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格局下,从就业人数、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并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保障民生、科学发展等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政策给相关就业领域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择业就业。 相似文献
20.
“三大任务”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涉及内政、外交、国家统一等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不同时期的领导人与时俱进赋予了“三大任务”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围绕“三大任务”所进行的辛勤探索与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