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埔》2017,(5)
正2017年2月23日,我们在杭州古荡访问了抗战老兵陈慎先生。陈老是浙江诸暨枫桥镇人,自幼家学渊薮,祖上世代读书,曾祖父陈伟是前清举人,人称"浙江经学第一人"。祖父陈守真早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书,对《易经》颇有研究。父亲陈权(1890-1950),原名崇谦,字伯恭,曾任西北五省(陕甘青疆宁)测量局长。1949年在兰州随陶峙岳部起义,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参谋,浙江省工矿厅高级工程师,1950年在杭州  相似文献   

2.
怀念     
<正>祖父已离世多年,我却时常回想着他、怀念着他。祖父有一手好手艺,是远近有名的"豆芽大王"。他一年又一年地劳作在作坊与水井间,日久天长,身躯弯成了一张弓,黄豆芽绿豆芽,就这样合着祖父的体温奔向了梦想的豆芽林。祖父培育的豆芽粗壮、色白,很受消费者欢迎。青杠、来凤、中兴、丁家、璧山都有市场,大家经常爱买他的豆芽,见着他时都亲切的叫他"王豆芽"。祖父是个勤劳的人。土地包产到户后,祖父经常干好自家的活后就去帮几个儿子和邻居干活,别看他那时六、七十岁,干起活来可精干啦。祖父和祖母一直心地善良,和左邻右舍关系相处的十分融洽,口碑很好,  相似文献   

3.
<正>坎坷人生父亲祖籍广西贺县,1909年2月生于昆明。小学是在北区小学完成的,二年级时,我的祖父病故,祖母改嫁,父亲只能寄住在他的五伯父江钟政家,距离学校有八九里路,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是学校里最贫困的学生,也是学业最好的学生。就这样的光景  相似文献   

4.
丁莹 《黄埔》2015,(2):66
李树森,字白墨,又名少亭、一苗。出生于1915年9月21日,天津人。李树森四岁时丧父,之后随母亲回到天津老家生活。因父亲六兄弟的子女中只有他一个男孩,所以备受祖父祖母和叔伯的宠爱。但是宠爱归宠爱,祖父对他的教育却非常严格。六岁开始,祖父就让他每天早上在庭院内的方砖台上练字,曾拜当时颇具盛名的书法家张伯年先生为师。小学四年级时,李树森的书画作品在学校的展览比赛上均获第一名。从那时起,他  相似文献   

5.
李潍安 《春秋》2016,(1):20-23
李宏才是我的叔父,1926年6月出生。祖父祖母一生中只养育了我的父亲和叔父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6.
《黄埔》2017,(1)
正杜云峰,祖父丁殿科,黄埔17期西安分校毕业。杜云峰的祖父丁殿科早年去世,留有一幼子。后来杜云峰的祖母改嫁杜姓人家,杜云峰的父亲也随之改为杜姓。初次与杜云峰见面便让人如沐春风。他待人诚恳,给人踏实、诚信、沉稳之感。他眉宇之间气宇轩昂,行为举止不浮不躁,言语谈吐哲理深蕴、令人回味。他既有名士的温文尔雅,又有商人的独到与敏锐。如今身兼数职的他是吉林大学工程硕士、国家一级建造师、长春市  相似文献   

7.
"医道求德,医术求精"是每一位医疗工作者的最高追求,但这句话用到项城市政协委员、市精神病医院院长张伟身上尤其不为过。在与张伟接触和交流的时间里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医德"。张伟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祖父张五田、父亲张文轩都是豫东有名的老中医,为项城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过应有的贡献。自幼耳濡目染,使他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向祖父和父亲那样做一个济世救人的医师,为人民服务。1994年,张伟  相似文献   

8.
田申 《北京观察》2003,(2):48-49
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在北京五中的旁边,有一所两进的四合院,那是父亲田汉在1956年后的寓所。他和继母安娥奉祖母在此颐养天年。父亲出身农家,和祖母一样,都喜欢园艺劳作。他在后院书房前面,搭了一个葡萄架。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果实累累。他还种了一棵枣树,从幼苗一直长得老成挺拔。那时,祖母虽已年过九旬,还是在葡萄架边栽种了丝瓜,丝瓜沿着架子四周缠绕而上,结出不少果实。母子摘下来尝鲜,自家所得,乐趣无穷。父亲的院子虽然不大,但农家气氛浓厚。祖母经常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庭院荫凉处,做些零碎活。中外文艺界的朋友来到家中作客,都为此处的田园风味所倾倒。  相似文献   

9.
一生亲情     
丁汀 《楚天主人》2010,(3):51-52
与偏僻农村几乎所有的家庭一样,幼时家境非常贫寒,父亲飘泊长江常常几月杳无音信,羸弱母亲拖着年近古稀的祖父祖母和一双不谙世事的儿女相依为命,朝不保夕。缺乏劳力,母亲披星戴月不辍劳作养  相似文献   

10.
开元之治:货真价实的盛世"开元"和"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加上其父唐睿宗李旦禅位时的"先天",他在位44年间,共用了三个年号。整个唐代,年号变换最多最快者,当数他的祖父高宗李治与祖母武后,两口子前后执政50余年,共使用32个年号,其中一年一换者11起,一年两换者5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我估计这是武则天的主意,那个强势的女人,精力过剩,欲望强烈;绝不安分的她,不搞点  相似文献   

11.
雪白的向往     
我没见过我的祖父。但父亲经常向子女们讲起他。父亲告诉我们,祖父是个医生。但祖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并没能静下心来行医。祖父在1925年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后来他以军医身份随北伐军一直打到武汉。可惜他在1932年便去世了。祖父留下遗嘱,要孙辈学医,成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父亲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过协和医学院,但是由于后来与祖父失去联系,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辍学,去谋求一个马上能养家糊口的职业;他当然更为迫切地企盼子女们至少有一位能终于成为医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不仅我和哥哥、姐姐们长…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16,(5)
正1945年的8月15日,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迫使日本天皇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军民全面抗日的卫国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在这场史无前例,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我的父亲作为一名黄埔军人,用自己年轻的血肉之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与日本侵略军奋勇拼杀的战场,在他从军参战的8年中,抱着必死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功勋卓著,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自法国记者吕西安·博达尔的"领事三部曲"《领事先生》《领事之子》《安娜·玛丽》之一《领事之子》,讲述的是他和父母在1920年前后在中国生活的往事。他的父亲曾是法国驻中国的一位领事,先后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任职。吕西安1914年在重庆出生,1924年离开中国回到巴黎,在云南生活时只有五六岁,所以他讲述的云南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孩子童年的记忆。文中小标题由编者所加,选录时有删节。  相似文献   

14.
走出沂蒙山区的天之骄子秦德纯,字绍文。1893年1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城关区埠东村。秦家属鲁中豪门,德纯的祖父仙桥为清代秀才。仲祖父秦奎良,为察哈尔延庆州知州。秦德纯姊弟四人,他居幼。六岁开蒙《三字经》,13岁到沂水县城读高小,15岁投考济南陆军小学,为军  相似文献   

15.
你在我心安     
魏品 《协商论坛》2008,(11):60-60
祖母86岁时候,眼不花耳不聋的,还可以在屋内眯着眼睛做针线活。而大她两岁的祖父却不行,一步挪不了两寸,他总是安静地坐在院门口晒太阳,一坐就是大半天。 两个人,只不过隔着几米远的距离,祖母却每隔10分钟,就要大声唤一声祖父:“老头子。”  相似文献   

16.
萨都拉是中国元代(公元一二七一——一三六八)著名的回族诗人。他的诗词,豪迈奔放,情景交融,风格清新,别开生面。萨的祖先是西域的答失蛮氏(波斯语对精通伊斯兰教教律学者的尊称)。祖父萨拉布哈(意思是“布哈拉的安宁”)和父亲阿鲁赤(意思是“结亲”),约在十三世纪初东迁中国。因立过武功而奉命镇守代州,定居于代州雁门(在今山西代县西北)。诗人出生于此,他的诗集之一就以出生地命名为《雁门集》。  相似文献   

17.
林瑞良,这个名字与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的名字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他是“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全国劳动模范”。他在融安县,在那里奋斗了26个春秋,全县19个乡(镇)以及全县的江河、山塘水库和池塘都留下他的足迹。 林瑞良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梭罗市的华侨家庭。父亲林云楷,原籍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祖上三代都是务农。祖父过世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1933年,父亲从福建飘洋过海,到印尼谋生。1938年,林瑞良出生时,辛勤操劳的父亲已积得一定的家业。父亲经常对他讲福建老家的事,教育他身居海外,但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祖根在中国。家庭的熏陶,使林瑞良从小滋长了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18.
周超凡,第五、六、七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国家科委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中国医药卫生学术交流文库》编委,中国中医药学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周超凡,祖父早年留学日本,是一名儒医。父亲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文史哲知识广博,中医药基础扎实,年轻时就从事中医药工作,坐堂行医。受家庭影响,周超凡从启蒙的年龄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细心的父亲发现后,便因势利导,找来《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药学精典古书让他背诵,其后…  相似文献   

19.
正求学期间立志抗日1924年,我出生于山东长清县(现济南长清区)孝里镇。童年时期,我和叔兄朱诚喜跟随父亲朱保存读书,初级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清县第七区崮头第八高级小学读书。高级小学校长孟琴轩是朱诚喜的亲舅舅,在校学习期间,我们经常到他办公室去请教。交谈中,校长经常提起"九一八"事变和济南"五三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4,(1)
我父亲由芝贵,自幼口拙,不善辞令。他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童年就读于村中族长设教的家塾,读的自然是四书五经了。他勤奋用功,同窗关系也好,但总以自己口讷为忧,平日显得寡言少语。一天,我祖父开导他说:“你不也熟读过《论语》吗?上面说得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想想看,口讷不要紧,只要能敏于行,就成为美德了!”一句话的指点,使我父亲把讷于言而敏于行奉为终生的圭臬。他12岁到烟台学徒(钱铺、票号行业)。当时的规矩,学徒们不经东主掌柜(即经理)允许,终日不得离开店铺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