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因主要是五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曲折前行的文化救国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契机;特定的国际因素刺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来引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以社会“普遍和谐”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相通之处,可以为构建当代中国的新型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交流、冲突、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提供了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在实现本土化、民族化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基本的概念、观点、立场;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源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文化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由此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发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确实有适宜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哲学性思维。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和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在曲折中发展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共通性确立的生存与发展历史必然。而在当下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中华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的思想土壤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性变革发展,必将为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存在着深刻的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俱来的发展性特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品格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二者在思想上的高度契合又决定了结合的必然性。促进二者结合不仅有利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更有助于破解世界难题,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在新时代,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更新二者结合的时代形式、创新思想的现代化结合方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相融体现了文化的极大包容性,二者在哲学思维、社会理想和理论气质上高度契合,又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为思想建党提供了双重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老祖宗",是思想建党的核心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魂",是思想建党的重要根基。思想建党应积极在二者的融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对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法,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佳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分,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对"三大规律"的精准驾驭,也有对中国问题的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和一项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结合的机制或途径等问题,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通过文化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善于从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资源,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同时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封建遗毒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以及他以时代精神来观照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接榫。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时代发展的课题。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H.R.尧斯的接受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这一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可以聚焦在三个方面,即回归经典诠释、关注生活实践、聚焦时代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任何政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多党合作制度必然有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根基。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多党合作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提供了理论支撑。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发展伴有传统文化机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任务下产生文化交锋,在社会动力作用下作出历史选择。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和谐思想和共同理想为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传统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使命担当的当代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创新意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于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批判继承,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文化理论,实现了文化理论上的伟大创新,指导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从理论到方法贯彻批判继承的文化观;具体地批判继承、改造利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毛泽东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体现了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和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包容借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民也有着文化不自信的一面。人民对文化的不自信,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辐射力、聚焦力和学理化。在宣传教育层面,有必要增进人民的文化自信,以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微循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在理论研究层面,需要增强理论工作者的学术自信,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理化,从而以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过程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