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南省开远市上线乡村振兴大数据运用平台,实实在在让数字“活”起来、工作“快”起来、实事“多”起来、群众“笑”起来。数“织”全网,动态监测防返贫。开远市与中国电信公司合作对接,共同开发建设“开远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纵向到底建立市、乡、村三级信息共享网络,横向到边将相关挂包单位数据信息录入平台,全面实现防返贫动态监测数字化管理;将平台与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市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动态监测责任卡进行数据对接,实现数据闭合。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现实要求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农村绿色生产方式滞后,农村生态治理不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现实困境。结合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机理,应从打造生态农业数字化发展格局、营造基层生态治理智能化发展空间、构建生态文化智慧化传播体系等方面优化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策划导言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不折不扣的热词。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的一项线上调查显示,回顾近三年的两会热词榜,今年最大的变化要数乡村振兴受到网民高度关注。数据显示,乡村振兴获得313万票,占投票总人次的60.2%,首次进入热词榜前三名。这反映的是时代大势,折射的是民意期待,也是对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最好回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矛盾,推进发展“三农”问题,壮大农业产业、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研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行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总结续接脱贫攻坚经验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对接、产业发展、人力支撑、资金保障及农村农民自身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两者有效衔接的具体路径,以期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统筹安排、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从“乡政村治”到“三治融合”、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等变迁历程,实现了乡村内部的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乡村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在于二者都坚持以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依归、以农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以及实践过程的贯通衔接、一体推进。因此,可通过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重塑乡村社会资本、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等路径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从而加快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7.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赣中J市部分县区机关部门在帮扶所联系的村(组)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把加强村(组)党建工作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党建﹢"的工作理念,把党建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确保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双促双赢。  相似文献   

8.
马骁 《当代贵州》2022,(33):64-65
<正>贵阳贵安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实施重大机遇,扩大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领域的融合应用,以示范试点为引领,初步构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与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永清县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做好聚才、育才、用才文章,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突出党建引领,做好聚才文章。推行县委书记抓人才工作机制,印发了《县处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十项措施》文件,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推动落实落细各项待遇保障,让乡土人才留得安心,干得舒心。在橄榄核雕、花卉销售、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推行“党建引领+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模式,实施“三年千人引培计划”,自2020年起,累计培养乡土人才600余名。  相似文献   

10.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客观需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表现为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战略目标、相互耦合的战略原则、交织融合的战略内容和前后相继的战略时序。  相似文献   

11.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还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近两年来,我们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但仍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机制衔接不紧密、产业后续发展能力不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不足等挑战。为此,要通过转变观念认识、完善政策机制、发展长效产业、培育多元主体等举措来推动二者的衔接进程。  相似文献   

12.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脉、灵魂和动力。但是,由于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部冲击、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现在的传统农耕文化遭遇着认同危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我们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磅礴力量,弘扬乡风文明新时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拓展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黄伟 《当代贵州》2020,(2):34-35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充分结合省情实际,在全省发动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完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而且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了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构建提供多种优势。我们应针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素养主体支撑不足以及数字传播内容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筑牢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保障,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其传播内容和空间,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走上更便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顾云岭 《唯实》2021,(1):26-2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了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指明了"十四五"奋斗方向乃至到2035年的愿景目标,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盐城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十三五"以来,盐城市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6.
《新湘评论》2021,(7):26-27
2019年下半年以来,郴州市抓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持续推动“治已贫”到“防返贫”工作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坚持新理念引领,锚定防贫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引领,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走正走实防贫路子。  相似文献   

17.
2021年2月2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都同贫困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8.
刘庆和 《当代贵州》2021,(14):80-80
十四五期间,要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把效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已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全部摘帽。十四五期间,相关工作的重点将转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笔者认为,要高质量实现这个有效衔接,必须把效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近年来,云南省广大农村结合脱贫攻坚科学规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涌现出一大批美丽乡村建设样板。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存在规划缺失缺位、随意变更、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绊脚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科学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显得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20.
肖卫东 《理论学刊》2023,(1):117-126
乡村特色产业是相对于传统种养业的产业,是“乡村独有”“特色鲜明”的产业,类型多样、业态丰富,其重要作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协调统一,蕴含了赋能乡村振兴的多重内在逻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生态宜居;有助于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乡风文明;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促进治理有效;有助于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渠道,促进生活富裕。新发展阶段,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聚合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彰显赋能的“绿色基因”;构建“县城—乡镇—村庄”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空间布局,拓展赋能空间溢出效应;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夯实赋能的产权基础;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赋能的“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