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武双 《知识产权》2009,19(2):85-90
在英国和美国,限制商业秘密权利行使的公共利益抗辩规则是通过判例逐渐发展起来的.基于自身立法与司法体制的不同,在英美两国实践的公共利益抗辩事由有所区别.英国通过成文法规定了较为具体的抗辩事由,美国则主要通过判例和特殊领域的单行法加以体现.两国在公共利益具体内容以及利益平衡方面累积的丰富实践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公共利益应包括披露犯罪或侵权、欺诈公众的行为,保护公共健康和安全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事项.即便依据公共利益抗辩规则可以披露有关信息,也应对信息披露对象与时间进行限制,使用保密信息的应给予相应补偿.  相似文献   

2.
唐光怀 《时代法学》2007,5(4):79-82
一般而言,舆论监督不得侵害隐私权,但公共利益需要、当事人同意、合理公众兴趣、监督对象是公众人物、使不可辨认等,可以成为新闻媒体应对隐私权侵权指控的主要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3.
陈甦 《法学研究》2020,(3):39-60
公章的意义在于使特定的意思表示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结,是书面法律行为的重要标识方式。因经济活动中存在真公章无权使用和假公章冒用等现象,公章名义人因此或借此对公章真假及使用效力提出抗辩。但实践中对公章效力的判定却常有偏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公章抗辩缺乏系统有效的处理规则。公章抗辩包括公章确认抗辩和公章效力抗辩,公章效力抗辩又可分为真公章效力抗辩和假公章效力抗辩。不同类型的公章抗辩在抗辩事由、举证责任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规则内容与处理要点。实务中对公章抗辩的处理与认定,应当有效把握不同公章抗辩类型的基本规则与特殊情形,并妥当辨识及运用公章效力与表见代理或表见代表之间的互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新闻名誉侵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在新闻报道、新闻批评以及新闻评论中侵害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对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内部刊物新闻名誉侵权、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不作为形式、新闻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等方面进行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行为学的角度而言,舆论监督是一种补益社会或适应社会的行为,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揭露和抨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官僚主义、专制主义行为作斗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也是舆论监督的功能之一。显然,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与侵犯公民名誉权这一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人们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往往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并不是这两种权利冲突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隐私权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芬 《政法学刊》2006,23(4):53-57
新闻报道中当事人的隐私权的保护与新闻自由常发生冲突,隐私权的保护在特定情形下应当受到限制—新闻报道关涉公共利益及存在新闻价值时。在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公共利益时,应当根据被报道对象的不同身份来决定隐私权受限制的程度和范围。在新闻报道关涉新闻价值时,必须严格界定新闻价值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焦和平 《政法学刊》2008,25(4):52-56
在物业管理纠纷发生时,物业管理企业经常以停水断电或拒绝提供其他涉及业主重大利益的物业服务威胁业主,业主也动辄以拒绝缴纳或长期拖欠物业费对抗物业管理企业,这些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损害社区公共利益,属于滥用抗辩权的不当抗辩行为。应当从立法和司法角度对这些不当抗辩行为进行限制,在我国现有立法没有相应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应援用诚实信用、公共利益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对不当抗辩行为进行限制。在限制不当抗辩行为时,应当允许当事人对无损他人利益的抗辩方式进行约定,也不能否定当事人行使正当的履行抗辩权。  相似文献   

8.
合法来源抗辩是保护善意相对人,强化源头打击侵权的重要规则.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59条的分析,可以明确销售者应为合法来源抗辩的主体.著作权法上的合法来源抗辩不仅需要抗辩主体满足合法的购货渠道、合理价格等客观要素,还应具有主观善意.注意义务应只是法官在进行说理时的重要依据,而非合法来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版权法缺乏在软件侵权诉讼中支持开源抗辩的具体法律依据。法院在个案中绕开版权法具体规范,直接引用公平、诚信原则支持开源抗辩的做法无法实现更公平、诚信的结果,且损害我国版权法的安定性和软件版权市场的财产秩序。美国规制版权登记欺诈的不当行为抗辩制度与其版权取得重形式主义的历史传统相关,需要多种配套制度支撑且近年在实践中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不宜作为我国法律移植的对象。以立法方式单独为软件作品设立开源抗辩在抗辩权定性和抗辩事由的规则设计上也存在难以调和的困境。既有的非法演绎作品保护规则已考虑了价值冲突时的利益衡量,有利于维系版权法的安定性和体系性,且对开源传播的负面影响有限,是更理性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忠 《环球法律评论》2020,42(1):113-126
如何对作为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原告违法进行限制始终是普通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英国司法上出现了违法类型论、依赖原则论、关联论、立法目的论、公共良心测试论等诸多认识。2009年英国法律改革委员会提出应当将侵权法上的原告违法抗辩问题的改革任务继续留给法院,但此后的法院判决却动摇了对司法的信心,学说认为仍然需要立法的指引。对作为抗辩事由的原告违法进行限制问题的实质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因此,应当从原被告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告的违法行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进行考量。侵权法上的原告违法之抗辩与违法行为(合同)的效力、不法原因给付的返还等问题之间具有实质相似性,应予一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信赖保护原则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行为或承诺都应当予以信守,不得随意撤销、变更或废止,如果维持原来的行政行为或承诺将严重损坏公共利益,行政主体可以撤销、变更或废止原行为或承诺,但要对行政相对人因此遭受的损失加以赔偿或补偿。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最先在德国行政法中得以确立,该原则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刚 《律师世界》2001,(11):34-35
一、票据抗辩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票据抗辩是指票据的出票人、承兑人或保证人等票据义务人提出合法的事实或理由,以此拒绝持票人或其它票据权利人提出的要求或请求的一种行为。票据抗辩是为了防止不法行为,由票据法赋予票据债务人有效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防御方法,其目的是在票据权利人和票据债务人在票据法律关系中谋求一种平衡和制约。 票据抗辩的种类,我国票据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此我国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以抗辩事由和抗辩标准不同,将票据抗辩分为对物的抗辩和对人的抗辩。物的抗辩是票据本身瑕疵的抗辩,无论票据转让到何…  相似文献   

13.
公司登记行政许可性质的法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我国《行政许可法》仍然将公司等企业设立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列为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致使行政许可的目的与设立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意义产生法理上的背离。行政许可的目的是防止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生,而公民设立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不会危害公共利益。在公司设立领域,行政许可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无法和谐,导致公司登记行政许可性质法理依据不充足。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监督是保障人民权利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同时也负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不得侵害他人名誉的义务。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两个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案例的分析,得出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对行为人主体不进行人身攻击是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民、法人名誉权保护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法学分析逻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学分析逻辑是一个范畴概念,它是指行政法学研究主体在认识和揭示行政法现象时采用的合乎理性的方式以及合理化的技术。行政法学分析逻辑具有使行政法学由学科变为科学、由个别判断到抽象概括、由权威推动变为理论推动、由法律学现象变为社会科学现象等的价值。行政法学分析逻辑的基本特性是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自证性等。行政法学分析逻辑的基本进路包括从主体与客体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表达国家意志与执行国家意志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行为规则与规范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介入元素与设计元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抗辩 ,除本人同意这一民法上的免责通则外 ,新闻价值应当成为新闻侵犯隐私权抗辩事由的特有原则。不论是公众人物、公开场合还是公开记录 ,这些具体抗辩事由的适用都不能脱离对新闻价值原则的把握和运用。新闻价值包括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这两方面的内涵 ,它们构成新闻侵犯隐私权抗辩事由的实质性内容。新闻价值原则把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抗辩事由相互联系起来 ,使之成为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保护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毫无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言论自由:记者的尚方宝剑言论自由,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18.
李扬 《法律科学》2012,(1):168-177
当然无效抗辩是指,在专利权侵权民事诉讼中,被告可以直接主张原告专利权"当然无效"因而抗辩自己的行为不侵害其专利权。当然无效抗辩具有独立价值,它赋予了法院在个案中认定专利权是否存在无效理由的权力。当然无效抗辩的提出只要具备专利权无效理由这个要件即可,但在除斥期间经过后,被告无权再提出当然无效抗辩,专利权无效审理非适格请求人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也可以主张当然无效抗辩。由于宪政体制、司法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暂时尚未具备采纳美国赋予法院最终确认专利权效力做法条件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措施,在专利权确权机制方面,我国专利法有必要吸纳当然无效抗辩。  相似文献   

19.
二、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思考 (一)非法证据排除的价值思考——利益和价值的均衡: 在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与采用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它是在相互冲突的不同价值观之间进行权衡基础上所作的取舍。在整体法律这个宏观背景下,法律价值是指可能对立法、政策适用和司法判决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超法律因素。这些价值因素包括: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公民自由、道德标准的维持等等。可见,法律的价值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民事  相似文献   

20.
公证的价值及其实现(之一)——公证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证的价值,是指公证本身所固有的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公证对价值主体的某种效用.公证的价值目标是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公证制度是国家设立的一种预防性司法制度,是国家"为当事人双方提供的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方法".①它通过对非争议、非诉讼的既存事项,依法进行真实、合法的判断性证明,从而实现预防纠纷、防患未然、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公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