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氏春秋》卷十七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米粒”。学生颜回好不容易讨得一点米回来,连忙生火煮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很快地抓了一把饭塞到嘴里吃了。他假装没看见,但对颜回的为人却产生了怀疑。为了证实这个怀疑,等到颜回端饭给他吃的时候,他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梦见了死去的父亲,  相似文献   

2.
猴子的愚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猴子偷来一个西瓜,可是它们不知道这圆圆的东西到底怎么个吃法。猴王尽管睿智,可也心中无数,它作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这个嘛,当然是吃皮了”。于是,群猴纷纷响应,嚷着说:“是该吃皮的!”可这时,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跑出来说:“不对,以前我看见人吃这种瓜,是吃瓤的!”这下,猴王和群猴震怒了,纷纷指责小猴不服管教,自作主张。一只老猴说:“大王,我们大家都来吃皮,罚这个不守规矩的家伙吃瓤!”猴王点点头。其实,人,有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和故事中众多猴子的行为一样,对新事物没有认识,又不愿意去认识它,只想因循守…  相似文献   

3.
游宇明 《前线》2021,(2):50-50
从小对两句话印象特别深:一是“你吃了吗”,一是“恭喜发财”。第一句话用在寻常见面之时,第二句话则流行于正式场合,比如拜年、办其他喜事。只是有一点我没想到:过了四五十年,回到老家,乡人依然喜欢说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4.
党的关爱使我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大山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跟着村里的庞大爷去山坡上放羊,听他讲“古经”。有一天。他说:“娃娃,过去我们一天连杂面馍馍都吃不到,现在你们赶上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了,你应该去上学,只要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后就能走出这个大山”。幼年的我当时傻想:家里既没钱,父母又那么辛苦,我放羊既不浪费钱,又能给父母帮忙,我干吗去上学呢,  相似文献   

5.
碧浪 《廉政瞭望》2005,(3):20-20
春节前后,在四川出现了一件颇为新鲜的事儿。全川的老百姓在茶余饭后对“84444444”这个电话号码津津乐道。这是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正式启用的新举报电话。笔者在老家过年时,听到镇上一饭馆老板讲,春节前,有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吃饭后又说“拿单来签”。因长期只签单不给钱,该老板已不堪重负。他说:“年头岁尾了,你们再不给点现钱,我就拨打一个8七个4”。结果,不仅该顿饭钱结了,一年来的欠账也收回来了。老板喜笑颜开:“一个电话号码,还真管用。”这个电话号码为什么管用?关键在于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在设计制作新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说明什么叫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里讲两段小故事。先讲我国古代的一段故事。齐国有个叫国氏的人,很富;宋国有个叫向氏的人,很穷。一天,向氏向国氏请教致富之道,国氏说:“我善为盗,第一年就能供给吃用,第二年则能足吃足用,第三年不仅能丰裕有余,还能帮助别人。”后来,向氏去偷东西,被判了罪。他见了国氏就埋怨起来。国氏说.“我所谓盗是盗  相似文献   

7.
我的家在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在当地秧歌表演中,“白话”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多用夸张的手法创作,临场发挥,景、物、情、理、事均可入内,内容丰富,上口易记,老少皆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顺口说上几段“白话”。我是听着家乡“白话”长大的,对  相似文献   

8.
节制的智慧     
一天,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甜熏鱼端上来了,梁先生没有动筷子,他说他的血糖高,不能吃太甜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梁实秋也没有吃一口,他说,这道菜里面加了冰糖,他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朋友们都猜他一定不会吃,就没有放到他面前,没想到梁先生居然急不可耐地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呢!”“我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我才特别节制。”梁先生笑着说,“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能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z/,所以必须计划着吃含糖的东西,把最大的‘余额’留给最爱的食物……”  相似文献   

9.
<正>我叫李永勤,是四十一团草湖镇七连职工,今年45岁,听我的口音大家就知道我是甘肃人,我的老家在甘肃天水。1997年怀揣着对新疆这片神秘土地的向往,同时又不甘心在老家受穷,便随老乡来到了三师四十一团七连,转眼,来新疆已快20年了,我在这块热土上了解了兵团,也成长为兵团的一名新兵,我为自己是兵团人感到自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10,(3):55-55
关于“分配”这个话题,有这样两则故事: 一则发生在古代中国,是经典名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他,孔融摇摇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年我在农村蹲点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要不要种七亩花生。当时生产队干部根据群众的要求,为了吸取过去没有油吃的教训,决定拿出七亩水源较差,土质较瘦,肥力不足,适宜种花生的水田改种花生。我也同意了。可是在春插结束验收时被发现了,批评说是没有执行上级计划,没有坚持“以粮为纲”。到底该种不该种,当时我心里不踏实,但总觉得,一个一百四十多人的生产队种七亩花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群众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连油都没有吃是不行的。可是种了又受到上级批评,真有点受冤枉气。  相似文献   

12.
与私营企业沈阳宝岩集团的党委书记李戳交谈,想寻到他们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不禁想起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三个人正在砌砖,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三个人作了不同的回答。A说:“我正在砌砖。”B说:“我正在盖房子。”C说:“我在创造一种美。” 后来,前两个人都平平庸庸,第三个人则成为有名的建筑设计专家。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对工作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最终导致各自迥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故事引发起这样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很久没回老家了,爸爸生日那天,我回了趟农村老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舅舅是开着辆崭新的宝来轿车接我的.他说,要给我个惊喜.  相似文献   

14.
父亲从老家江西来到了我工作的广东,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村里的事情,因为从父亲的嘴里可以了解到更多我不知道的农村事。当父亲说邻居吃低保时,愕然的我简直不敢相信。邻居在村里不但不是贫困户,而是一户生活富裕的人家,儿子是一位乡干部,早己成家立业,几个  相似文献   

15.
一堆礁石一堆故事,一个滩头一部传奇……沅水50年沧桑巨变莫不收藏在纤爷──人称“沅水老人”的记忆里。纤爷属于沅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沅水。打从娘肚子里掉下来,他就在沅水浪花中泡大。纤夫攀援的“寡妇链”、分篙挥出的“蜂窝岩”……是他漂泊沅水的“启蒙读本”。无论水涨水枯,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在勤奋地“苦读”着沅水上的每一朵浪花、每一个漩涡、每一块礁石的细微变化和齿在两岸悬崖峭壁上的纤路的改变。河风,吹出了他处险不惊的胆魄;涛浪,打就了他一身撑篙拉纤的筋骨。在纤爷的眼里,50年前的沅水是一条造孽、苦难之河。当…  相似文献   

16.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讲过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对第一个石匠来说,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第二个石匠则有更高目标,他要做到最好。而第三个石匠却有梦想,他要建筑一座精神家园。在这个故事中,梦想可以让人眼中放光。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党史文汇》2007,(1):53-54
一次带孩子到一家麦当劳餐厅吃饭,见到两个妇女因不慎碰撞吵架,其中一位用油得发腻的京腔奚落另一位说:“吃——过麦当劳吗你!”那意思仿佛是说,吃过的便高人一等,便是与国际接了轨,没吃过这洋玩意儿的便不配进来,只有去吃大碗面。这话虽是对另一位妇女说的,却也捎带着扎到了我。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也是没有吃过。要不是正好路过,也正好到了饭点儿,我是不会去那里的,当时也只是怕浪费而吃了一点孩子剩下的薯条。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却让我始终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8.
赵尚志在狱中●张永生1927年4月的一个下午,吉林第一监狱的法警正高喊着犯人的名字从死囚号里往外提人。这里的囚犯都知道:“上午提人是审讯,下午提人是枪决”,监号里的囚犯们都屏气听着。3个关在死囚号的土匪被提了出来,往外押解时,一个人高喊:“兄弟们,爷...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之年,又恰逢黑龙江省富锦县建县百年,目睹了老家富锦的巨变,作为当年的“七县状元”,我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大狗(边走边说)急急忙忙上团部,不打酱油不打醋,只因兄弟要结婚,赶快寄钱不耽误。(一个滑稽亮相)老家来信说:俺兄弟二狗要结婚,让我回去一趟。按理说我这个当哥的应该回去。可我那二百亩地马上要拾花了,这可咋办。(转一圈)干脆。先寄一千块钱回去,再打个电话说一声。(看观众)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